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瓷器是一种从人们生活需求中创造出来的实用性器物,其功能和用途都很明确。
这种以民间工艺为主的瓷器被称作“民用瓷”,主要由民营的瓷器手工业作坊来生产和供应。
它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民用陶瓷源于民间,由人民使用,没有受到任何正式的约束,所以它的造型与装饰更能表现出匠人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画面简单而逼真,表现了一种自然、质朴的生活之美。
与官窑瓷器相比,民用瓷历史更为悠久,而且拥有更广的服务范围,更多的产品种类,更加成熟的工艺技术和更为广阔的市场。
尤其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民用瓷器,更是体现了浓厚的民间艺术意识与设计特征。
古代民用瓷器与民生之间的紧密关系中国古代瓷器以其卓越的技术和艺术而著名,对人类物质文明的演进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瓷器产品中,民间瓷器在中国瓷器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为它容易获得材料,制作技术不断革新,而且分布范围广,所以它在陶瓷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多元化的民间艺术,为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民瓷源于人民,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从东汉中后期,随着青瓷的出现,民用瓷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器皿。
一方面,民用瓷器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改进,这是一种适应的过程。
另一方面,民众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无论是吃、喝、用还是玩,都离不开瓷器。
在与瓷器的接触中,如何让瓷器使用更加顺手、顺心,这是一个调适的过程。
两个方面的统一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钱穆先生所说:
“在中国,工业和美术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一般生活用品方面,这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技巧,使日常生活逐渐变得更加精致美好,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民用瓷器当然是其中的典范。”
在顺手方面,民用瓷器满足了古代人们对便捷的需求,这也体现出瓷器随着古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演变。
就比如在唐朝,就出现了一种名为“执壶”的新型瓷器,它是由此前流行的“鸡头壶”逐步改良而来。
执壶用短而直的多边形壶嘴代替了“鸡头壶”的曲折嘴形,圆润的龙柄被小巧的圆形把手所取代,流与把手之间的连接也被省略,盘口变成了喇叭状。
这款由装饰型“鸡头壶”到实用型执壶的转变,是跨越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顺心方面,民用瓷器要能够让古代人们在使用时感到愉悦和满足。这种变化也折射出古代人们精神解放和审美变化的过程。
在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造型通常以动物为灵感来源,如蛙形器、羊形器等,或是以鸡首、羊首等作为器物的系、纽或流口。
但到了唐、五代时期,瓷器的造型则多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为灵感来源,如菱花形盘、荷花形盏托、莲瓣形尊等,这些都是前朝未曾出现过的造型。
瓷器造型范本的变化反映出古代先民观察自然和生活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放。
就制瓷史而言,随着民用瓷器逐渐走向成熟,它在形态和装饰方面与顺手和顺心的结合也越来越自然和完美。
民用瓷器作为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器具之一,它的形制和装饰风格的变化,呈现出古代中国人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历程。
古代民用瓷器的特征民用瓷器和民生息息相关,因为它们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必须具备方便实用和符合人们审美的特点。
与官瓷不同,官用瓷器主要用于宫廷生活,尤其是满足皇室品味和欣赏艺术的需求。
因此,作为日常生活器具的民用瓷器,具有许多与官用瓷不同的特征,如强调商品性、地域性以及装饰的生活情趣化等。
一、民用瓷器的商品性
民用瓷器与官用瓷器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民用瓷器作为一种生产出来就要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必须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与此不同的是,官用瓷器主要服务于宫廷和皇室生活,注重的是工艺技巧和艺术价值,而不是实用性和市场价值。
自东汉时期成熟的青瓷问世后,瓷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民用瓷器的制造地区不断扩大,到南北朝时期,民窑已经遍布南北各地。
瓷器由于价格低廉、不易腐朽、易于清洗和美观大方的外观备受人们青睐,成为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器皿之一。
作为商品,只有质量卓越且价格适中的民用瓷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因此,民窑敢于不断改进自己的烧制工艺和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民窑都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如唐代的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以及宋代的磁州窑、吉州窑和建窑等。
明清时期的民窑青花瓷更是享誉全球,为中国赢得了“瓷国”的美誉。
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只有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民用瓷器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因此,民窑之所以能够成功和取得辉煌的成就,其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在烧制技术上的不断改进,以及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
二、民用瓷器的地域性
民用瓷在装饰和样式上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为商品,它必须迎合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
例如,在宋代,北方的磁州窑和南方的吉州窑都因其独特的清新、朴实风格而备受欢迎。
磁州窑是北方著名的民窑,其在花卉绘画和雕刻釉面两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画花”是指在瓷器胚胎上使用黑色涂料绘制花卉图案的技法,而使用褐色花纹在胚胎釉面上的绘制技法被称之为“铁锈花”。
磁州窑这种“画花”的技术大胆简洁,影响了后世花卉绘画装饰的风格。
另一种技法是雕刻釉面,先在瓷器胎上施加白色或黑色釉料,再根据花卉图案的要求雕刻出除花卉图案以外的部分,使胎体和釉面形成对比,增强装饰层次感。
以上两种技法在以磁州窑为中心的附近各窑都很普遍。吉州窑则是宋代南方著名的民窑之一,其在瓷器种类和装饰方面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而吉州窑则有一套独创的技术,先使用木叶和剪纸贴在瓷器胚胎上,之后再加上釉料,通过烧制后形成精美的花纹。
常见的花纹有凤凰、梅花等,其中梅花纹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具民间艺术特色的。
民用瓷器装饰上的生活情趣化民用瓷器源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它们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气息主要表现在民用瓷器的纹样装饰上。
宋朝时期的耀州窑烧制的瓷器花纹品种极为丰富,其题材主要源于生活,内容包含有动植物、人物等,花纹造型新颖,生动活泼充满了民间的生活气息。
动植物花纹主要以莲花、牡丹、鱼、鹿等,人物则有嬉闹的孩童、宗教佛像等,而几何花纹最普遍的是三角纹、八卦纹和回纹等,每一款都别具特色。
宋代的磁州窑产品则更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趣,尤其是其釉下黑彩彩绘的装饰手法最为独特。
这种装饰方法充满浓郁的水墨画风格,运用奔放的笔法和熟练的技巧,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
无论是花鸟、鱼虫、人物、山水还是书法等,都能自如地挥洒,简练流畅。
它是制瓷工艺和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高度结合的作品。
此外,在文字装饰方面,磁州窑常见的有“忍”、“忍事”、“道德清静”、“高枕无忧”、“招财利市”、“众中无语,无事早归”、“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吹前园竹,雨洒后亭花”、“清风细雨,黄花红叶”等,都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明代的龙泉窑通常用堆贴双鱼或缠枝牡丹作为装饰,在碗盘中央印花并加上“福”、“吉”、“寿”、“宝”等文字。
古代民用瓷器的设计价值从外观上看,相对于官窑瓷器,民窑的瓷器显得比较朴实,甚至有些原始感,但实际上,民窑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最珍贵和难得的地方在于,无论是在商品性、地域性还是装饰风格上,都体现了基于消费者需求的设计价值。
由于民用瓷器是商品,窑场必须考虑消费者的购买力,控制成本,同时确保瓷器的质量可靠。
由于最初是基于周边地区的供应,因此窑场必须考虑当地的风俗和喜好。同时,由于民用瓷器源于民间生活,因此在装饰方面尤为突出地表现了这种生活气息。
这种基于消费者需求的设计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勇于创新。
一、民用瓷器注重实用性
民用瓷的设计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上,因为其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
与官窑相比,民间瓷窑在烧制过程中不能不计成本,一味追求精致。
它必须以最合理的价格生产最优质的产品,因此实用性是其首要目标。这一点在民用瓷的烧制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材料的选择来看,中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民用瓷都是利用本地或附近地区的原材料加工制作而成。
如杨永善所述,制作民间陶瓷的原材料都是在当地容易获得的,并未进行过多加工制备,保留了原材料的原始特征,因此各地的民间陶器所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独具特色,成为形成风格特点的因素之一。
民用瓷由于原材料的特点,很自然地呈现出粗犷、自然的效果。
虽然这不是民间陶瓷匠人的刻意创造,但却是一种基于实用基础上的发现和利用。在不断的使用和认识中,人们加以创造,设计出实用美观的民用瓷。
就造型类型而言,民用瓷主要是为日常生活所设计的器皿,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用途。
实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它决定了造型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如果失去了实用价值,民间陶瓷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命力。
民用瓷中常见的造型包括罐、瓶、坛、盘、碗、盆、钵、缸等,也可称之为日用杂品。
这些器皿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往往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相对而言,较少见到规定性很明确的单一功能效用的器具,因为这种器具无法适应民间简朴生活的需求。
就民用瓷的装饰来说,它们的美感和实用性交融在一起,通常在实用性的前提下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甚至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民用瓷的装饰通常采用手工描绘或刻划,并以写意手法为主,自然流畅而不刻意追求完美。相比官用瓷,这是民用瓷具有感人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民间陶瓷是大量生产的普通产品,每天都需要生产一定数量,制作者无法反复琢磨,必须熟练掌握成型和彩绘技巧,从而形成了简洁精炼的艺术风格。
二、民用瓷器的敢于创新
中国古代的瓷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
瓷器的诞生和发展,从青瓷、白瓷到青花、彩瓷,每一步的成功都是古代先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都是敢于创新和创造的结果。
特别是在民用瓷中,这种创新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不仅体现在制瓷的工艺上,还体现在装饰的巧思中,二者往往交融一体。
就制作工艺而言,陶器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发明之一,而从陶器到瓷器的演变,也是中国古代先民不断尝试、创新的成果。
相较于陶器,瓷器的材料不同,需要更高的烧成温度,并且瓷胎外表覆盖有一层釉料,使得瓷器更易清洁、美观,且不透水,声音更加清脆悦耳。
从装饰角度来看,给瓷胎上釉就像是给器具穿上美丽的外衣。
除了使用上的便利,古代先人还不断变换外衣的颜色和花纹,使之更加美丽。中国古人的伟大创新之一就是方寸之瓷,它集绘画、诗文、书法、雕塑于一身,非常精美。
这种创新往往最初发源于民间瓷窑。在元代之前,瓷器主要以釉色为主要装饰方式,同时采用浮雕、捏塑、堆塑、贴塑、印、划、刻、戳以及釉的满施、点施、花色施、挂施等手段进行装饰。
其中,窑变和开片是最具创新意义的两种装饰方式。
窑变是钧窑的重要特征,它利用自然形成的釉色交融变异,使得色釉瓷变得瑰丽多彩。开片在哥窑中表现最为突出,它是一种残缺的美,打破了色釉瓷单一釉色带来的沉闷感。
统一中的变化和完整中的残缺造就了美的冲击,这种矛盾的统一是彩瓷无法比拟的。钧窑和哥窑最初都是民间瓷窑,由于产品特征的突出而被选为贡瓷。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逐渐转向以彩绘为主,出现了许多不同品种,如青花、五彩、斗彩等。
然而,彩绘的装饰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和宋代的磁州窑等民间瓷窑中就已经出现了。
长沙窑是唐代民窑中的佼佼者,以绘画和书法作为瓷器的装饰,开创了中国古代瓷器釉下彩的先河。
在唐代,中国的瓷器生产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局面,而长沙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常规,成为了民间瓷窑敢于创新的最好证明。
宋代的磁州窑则是代表了北方民间瓷窑的制作水平,其装饰以文字和绘画为主题,特别是在绘画上,其题材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情趣,如马戏、熊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
其中,磁州窑最具特点的是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
在文字装饰上,常常见到唐宋诗词及通俗的诗句民谚作为纹饰。同时,宋代南方民间瓷窑吉州窑以其创新的装饰而闻名。
吉州窑的黑釉剪纸贴花是其独创,其纹样有花卉、木叶、鸾凤、鸳鸯、奔鹿、双蝶、梅、兰、菊、竹等,还有用“长命富贵”、“福寿康宁”、“金玉满堂”等吉祥文字组成图案的剪纸。尤其是其独有的木叶纹样更是被誉为一绝。
结语中国古代民用瓷器具有多样化的器型和富有艺术性,这些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装饰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古代民用瓷器的设计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上,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瓷器作为文化载体,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叶晶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葛玲玲.综论我国古代的官窑[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1986.
4.陈文平.中国古陶瓷[M].上海:上海书店,2003.
5.杨永善.论民间陶瓷的属性与特征[J].新美术,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