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中国第一条运河的渔浦——江阴古老的母亲河(11)

文学事读澄 2024-10-08 04:50:42

如今的利港河道

你怎么都不会想到,江阴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河流不是暨阳河,也不是黄田港,而是江阴西乡的利港河。利港河最早叫渔浦,江阴的长江沿岸的河流有一个特点,从君山开始,东面的叫港,西面的叫浦,渔浦自然这里捕鱼的特别多,不过,后来这里又改名为利浦,说是因捕鱼得利而名,我认为是因为渔浦上有著名的县城利城而得名的吧。为了区别利港港口和利港镇,我们把利港这条河道叫利港河。由于长江潮汐的因素,早先的利港河早已不是现在的利港河位置了。它早先的长江入港位置没有多少改变,但进入内地的河道却已经是移到现在利港河口的西南侧,甚至更早的利港河位置更加西,更加南,只是历史上已经没有这样详细的记载了。

保存最早的利港地图(宋朝)

最早记载利港河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越绝书》中记载的:“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代吴国的主要水路,船从苏州平门驶出, 上护城河,进入漕河,从漕湖出来,经历地,过梅亭,进入阳湖,又从渔浦口驶出,进入长江,驶向广陵。这里的渔浦就是今天的利港河。也就是说,吴国当年的水路,清清楚楚标明的是从利港河这里入江达海的。那么这个条河流是谁开凿或者谁疏通的呢?

最早记载渔浦的东汉《越绝书》

江阴宋代《江阴军志》记载:利港在县西五十里,《四蕃志》云本名渔浦,因渔得利而名。《九域志》载:《越绝书》云:“伍员取利浦及黄瀆土筑阖闾城即此也。”也就是说,那个利浦就是古吴故水道的渔浦,当初就是伍子胥开凿的,它应该在吴国的阖闾城之前就开挖的一条沟通太湖芙蓉湖和长江的运河,这样一来,这一条运河就早于号称“中国第一条运河”的胥河了,因为胥河是伍子胥在吴国定都苏州以后的公元前506年后的事,而渔浦则是在太湖西北的阖闾城建成之前开挖的运河,时间应该在伍子胥奔吴的公元前522年至阖闾称王的公元前515年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渔浦才是中国第一条有记载的运河。

伍子胥开渔浦河

这渔浦就在今天利港河的一侧,早先的渔浦早就不存在了,因为受江海之害的泥沙和潮汐影响,这一带沿江地带自古以来一直到今天都是让管理者头疼的地方:河道不疏浚,江水就进不了内陆,一旦遇到水灾,太湖芙蓉湖之水根本泄不到长江里去,这一带始终是水涝最厉害的地方;遇到干旱,由于每年泥沙的堆积,出现外高里低的情况,河道不疏浚,近在眼前的长江水也根本救不了这里的干旱。

明朝江阴山川图

难怪《吴越春秋》有过阖闾和伍子胥这样一段精彩交流:阖闾曰:“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 ;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良久对曰: “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正因为这样的江海之害,所以伍子胥投奔当时还是公子的姬光时,为他在吴国边境之地前前后后“避耕”七年,其中三年中就得到了吴国百姓的交口称赞:《越绝书》说“子胥居吴三年,大得吴众”,开挖渔浦当是首功,这一条渔浦的开挖,不仅破解了吴国边民的根本生活问题,而且使得近在咫尺的吴国首都有了沟通中原的最近水道。关键更为重要的是,伍子胥利用开挖渔浦的土,先后修筑了大小阖闾城。

伍子胥开挖渔浦建胥城

渔浦的开挖不仅救活了这一片地区的百姓,还因此诞生了江阴历史上最早的城——胥城,也就是江阴史志上说的春申君黄歇建的若溪城,也就是后来梁武帝时期的利城。极有可能这个城就是伍子胥为当年公子光建造的小阖闾城的前身,后来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以后,感恩伍子胥,将这一带分封给了伍子胥,叫申地,(所以历史上伍子胥又叫申胥),而这座城就叫胥城。(宋常州《毗陵志》有记载)。所以渔浦的贡献是真的非常大。

伍子胥用挖渔浦土筑城

很可惜,渔浦也好,胥城也罢,随着伍子胥的败落也是失去了当年的繁盛,虽然有春申君黄歇的若溪城的建立和他上下军屯在这里的建设,渔浦似乎仍然敌不过大自然对它的侵蚀,始终是那样半死不活地存在着,但根本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倒是西面的五斗港和东面的芦埠港成了这里的救星,虽然梁武帝把利城搬到了胥城,渔浦也疏浚改成了利港,但这一带依然是水患严重,土地也越来越贫瘠。水道长期以来淤塞、冲垮,形成新的河道,再淤塞,再冲垮,又形成新的河道,到后来从利港河口到西横河这一带的河道真的是弯弯曲曲九里二十弯都不止。

九曲十八弯的利港河

利港河毕竟是江阴澄西地区重要的河流,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它的疏浚,那个开挖东横河的江阴军知军崔立,就是历史上有记载疏浚利港河的第一人,此后的官府不停地修缮这一条河流,为的就是保这一带农田的灌溉,当然,还有一个这样的原因,就是军事。宋代这里属于申港巡检司八所之一的利港所,明朝朱元璋时代,这里就专门设置了利港巡检司。当然这取决于这里的河道通畅,可以便利交通运输。

明朝时期的利港河与巡检司

明朝初年,或许就是利港巡检司的设立和利港河的疏浚,利港河口重新开始有人居住在沿河两岸,并逐渐在河口形成集市,到清朝同治年间,利港河口已经有店面,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终于有了以利港河为名字的利港镇。经过历届朝廷政府反复疏浚的利港老河,从武进北塘河、西横河进入璜土汇头上的水井里开始,路经老利城、丁墅、利港镇进入长江这一段16.3公里的利港河,始终保存着当年伍子胥开凿的渔浦河痕迹。

明朝初年的利港河口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利港河已经实在不适应发展,江阴县政府进行了重要改道,将原先弯弯曲曲的河道让开,从利港口进来后,在利港镇东截弯,向东南从芦埠港河开始一直往南,经过西石桥镇,直通西横河,废弃了原先从利港镇西弯里曲绕的16公里多老利港河,形成了如今可以通航50吨船只的八级河道。成为江阴澄西地区重要的集灌溉通航和行洪的重要水道。而原先沿河两岸高亢土堆,通过填埋废弃老利港河,成为可耕作的良田,从此存在二千多年的渔浦河改道成为如今的利港河。

七十年代的开河工地

利港河的伟大,不仅它是江阴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江阴运河,更是比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中国第一运河的胥河还要早十多年,而且它同为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风水大师伍子胥的杰作。利港河上诞生了江阴历史上第一座城——胥城,把江阴历史上的建城史上推到公元前515年左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它还非常可能是历史上扑朔迷离的伍子胥受封的申地所在地的中心。

利港镇东的利港河

八十年代的利港河口

如今的利港河畔

0 阅读:75

文学事读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