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曾在用力拧毛巾时突然感到肘部一阵刺痛?或者长期使用鼠标后,肘关节外侧持续酸胀无力?这可能是“肱骨外上髁炎”的网球肘在作祟。
什么是网球肘?网球肘,医学上称为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因肘部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引发的慢性损伤性炎症。
尽管名称中带有“网球”,但这一疾病并非网球运动员的专属,木工、厨师、程序员、家庭主妇等长期从事手部重复性动作的人群同样高发。据统计,我国网球肘的年发病率约为1%-3%,且呈年轻化趋势,35-50岁人群占比超60%。
究竟是什么引发了网球肘?网球肘的核心病因是前臂伸肌总腱起点处的慢性劳损。当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时,伸肌(如桡侧腕短伸肌)在肱骨外上髁的附着点会承受巨大张力。长期反复的牵拉会导致肌腱微损伤、退行性变,甚至钙化。具体诱因包括:
1. 职业因素:钳工、厨师需频繁扭转工具,家庭主妇长期拧毛巾、提重物,程序员长时间使用鼠标,均可能引发劳损。
2. 运动因素:网球反手击球时技术不当(如手腕过度屈曲)、球拍过重或网线张力过高,会加剧肌腱负担。
3. 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肌腱修复,钙和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代谢异常,可能间接诱发炎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网球肘?网球肘的症状具有典型性,但易被忽视:
1. 疼痛:初期表现为肘外侧轻微酸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变为持续性刺痛,甚至夜间痛醒。严重者拧毛巾、端水杯等日常动作均无法完成。
2. 压痛:肱骨外上髁1cm范围内存在明确压痛点,医生通过触诊可确诊。
3. 活动受限:前臂旋转(如拧钥匙)、手腕伸展(如反手击球)时疼痛加剧,导致肘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4. 握力减弱:前臂伸肌无力导致握笔、提物等动作困难,严重者筷子夹不住菜。
5. 局部肿胀:部分患者肘外侧可见轻微隆起,皮肤温度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通过哪些方法确诊网球肘?网球肘的诊断依赖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
1. 体格检查: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是关键指标。患者伸肘握拳、屈腕后前臂旋前,若肘外侧疼痛则为阳性。

伸肌腱牵拉试验
2. 影像学检查:X线通常无异常,但长期患者可能显示肱骨外上髁钙化或骨膜反应。MRI可清晰显示肌腱水肿、撕裂等病变,对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3. 鉴别诊断:需与肘关节骨折、脱位、骨肿瘤等疾病区分。例如,肘关节后脱位时肘后三角关系改变,X线可明确移位方向。
如何选择治疗方案?网球肘的治疗遵循“先保守后手术”的原则,80%-95%的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痊愈:
1. 休息与制动:急性期需立即停止引发疼痛的活动,使用护肘固定关节,避免提重物、拧毛巾等动作。症状较轻者通过2-4周制动可缓解炎症。
2.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口服或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每日2-3次,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局部注射:超声引导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可快速缓解疼痛,但每年不超过3次,避免肌腱脆性增加。
3. 物理治疗:
超声波:高频声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冲击波治疗:通过机械应力刺激肌腱修复,美国FDA已批准其用于网球肘治疗。康复训练:包括手腕屈伸、前臂旋转等拉伸练习,以及握力训练、前臂肌群训练等强化练习,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负荷。4.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程超过1年的顽固性疼痛患者,可考虑关节镜清理术或开放性伸肌总腱松解术。术后需石膏固定3周,逐步进行6-8周康复训练。
如何打破“疼痛-休息-再复发”的恶性循环?预防网球肘需从运动、职业、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入手:
1. 运动前准备:进行5-10分钟热身,活动手腕、肘部和肩部;运动后拉伸前臂肌肉,减少肌腱粘连。
2. 技术优化:网球爱好者应请专业教练指导击球姿势,避免反手击球时手腕过度屈曲;选择重量适中、拍弦张力合适的球拍。
3. 职业防护:木工、厨师等职业人群可使用前臂支撑带,分散肌腱压力;程序员可使用人体工学鼠标垫,减少手腕悬空时间。

4. 营养支持: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鸡蛋)、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和钙,控制盐摄入(避免钙流失)。
5. 定期检查:高风险人群(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应定期进行肘部体检,早期发现压痛、肿胀等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