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出山前的朋友圈,看刘备为什么会请诸葛亮

白话三国正史 2023-02-15 20:29:18

看似传奇的缘分,实际上是两人拼尽全力,努力生活的结果。

入荆州——会持家的叔叔诸葛玄

195年,诸葛玄被朱皓、刘繇赶出了扬州豫章郡。诸葛玄一说是刘表所表的豫章太守(另一说是袁术表的),而且刘表是他的老领导。所以诸葛玄就带着一家老小,包括诸葛亮兄弟姐妹到荆州投靠了刘表。

(千古名相诸葛亮)

汉朝像太守这样的俸禄二千石的级别,是个很重要的标准线。像刘备成为平原相一样,只要一跨入这个级别,就跨进了帝国真正的高级贵族行列,谁都要敬三分,哪怕后来跑路了,顶着这个头衔都能终生享受人上人的待遇。

诸葛玄在荆州就享受到了这种待遇,而且刘表还让他镇守在自己控制的西城,委以重任。

除开留在扬州游学的诸葛瑾,诸葛亮和他弟弟诸葛均,以及还没出阁的大姐二姐就四口人。诸葛玄还有他自己的老婆孩子,这么一大家子人的花销少不了。从197年正月,诸葛玄被西城百姓暴乱所杀看,他不是个让百姓爱戴的好官,鱼肉压榨百姓,从豫章逃走时带走大量财产之类的事情,应该没少干。

诸葛亮他们到荆州时,正是刘表兴建最高官学“学业堂”,吸引大量外州人才到荆州的时期。学业堂位于古襄阳城南二里,今天的襄城区胜利街路口。襄阳城及周边突然增加了大量外来人口,就会带来住房和耕地不够的问题,这就会造成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

(城外也是繁华的街市)

房价和土地价格飞涨。襄阳城内就是CBD,房价肯定高不可攀;城东的庞公乡、城南的习家池、城西的黄家湾、到宜城沿途的冠盖里等地方就是新城区,投资价值很高,升值很快,像蔡瑁家除了在蔡洲,襄阳周边就还有几十处房产;东边更远点的鱼梁洲、西边南阳邓县的隆中,甚至到南漳县等地方就是开发区,像庞德公、诸葛亮、司马徽这些资金没那么宽裕的,就只能在这些地方安家、开荒。当时,襄阳及周边的宜城县、中庐县、邓县部分地区、南漳县的北部连成一片,形成了巨大的襄阳都市圈。

诸葛玄人在西城上班,但是把家眷安排在襄阳。以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应该是把房子买在了襄阳城内,或者是新城区,而且还是豪宅。又把两个侄女与世家大族联姻,连侄子诸葛亮都能弄进学业堂学习,短短一年多时间,诸葛玄在荆州不但站稳了脚跟,还把一个家经营得风生水起。

(诸葛亮就读学业堂)

诸葛玄治国为官不行,齐家是把好手!这个叔叔要比父亲有本事些,家族有中兴的迹象了。

两个姐姐的婚事

诸葛亮到荆州时已十五岁,从年龄推断,一到襄阳安定下来,诸葛玄就紧锣密鼓张罗起了诸葛亮大姐、二姐的婚事。从这两桩婚事可以看出:三国历史记载的这些人物,哪怕是彻底的失败者,随便拿个出来,都是在当今现实社会中厉害得不行的人物。

大姐嫁给了蒯越的族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仙)民。

人家蒯家、庞家娶诸葛亮的姐姐,目的不是要和诸葛亮联姻,而是要给家主诸葛玄联姻。说白了,两个侄女客观上就是诸葛玄联姻的工具,诸葛玄有自己的儿子,你两个侄子终究只是寄人篱下。

(二姐嫁给了庞山民)

所以,当诸葛亮起初到二姐夫家,拜见名气很大的庞德公,向他请教学问时,庞德公对这个儿媳的弟弟是傲慢的,直到后来发现确实有了不得的真本事,而且做事能从一而终,才真正开始欣赏他。

蒯祺后来官至曹魏房陵太守,而庞山民就跟着他父亲过着粗茶淡饭的隐居生活,庞德公的名气在现实物质面前好像一文不值,诸葛亮的二姐似乎并没有嫁好。但实际上诸葛亮青少年时期所有的重大机会几乎都源自于庞德公,源自于这桩婚事。

诸葛亮的人脉基础——庞德公

诸葛玄死后,只有一年多的经营,诸葛家在荆州积累、根基还不够深厚,诸葛玄的儿子估计也还小,诸葛家迅速衰败是必然的。这年诸葛亮十七岁,学业堂估计也辍学了。

这种情况,学庞德公与有钱有势的兄弟——庞统父亲他们分家过,是个不错的选择。诸葛亮兄弟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带上分家费,搬到了隆中。

蒯祺不知道和诸葛亮来往还多不多,庞德公已经把他和侄子庞统看成了“卧龙凤雏”,真心喜欢,往来频繁。

(真心喜欢诸葛亮之才的庞德公)

黄承彦和庞德公经常来往,多次听到庞德公对诸葛亮的赞誉,又见小伙子仪表堂堂,就考验了下他,说自己家女儿很有才学,但很丑,问他敢不敢娶。

不在乎门当户对,不在乎媒妁之言,黄承彦看中的纯粹是这个年轻人的人。庞德公相当于是这个媒人,促成了诸葛亮的婚姻。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诸葛亮虽已与蒯家、庞家、黄家联姻,但在当时并没多大用,但后来诸葛亮跟着刘备发达了,这些关系就发挥了作用。比如马良就通过这些绕来绕去的联姻关系,称诸葛亮为“尊兄”。当然我没讽刺马良的意思,他俩后来是真的关系比较好,只是举个例子。

司马徽、徐庶和庞德公也经常来往,而且交情非同一般,这两人是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关键人物。

大名士的推荐——司马徽

刘表把学业堂交给大儒宋忠管理,就好比政府任命了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再自己请陈独秀等为教授,宋忠邀请了司马徽、綦毋闿等大学问家到学业堂传授学问,并编撰《五经章句》。

(当时最高学府学业堂)

学业堂是官学,里面的导师是政府编制,有俸禄有级别的。司马徽本来就以会识人闻名,现在有了官方背景,推荐人才的名气就更大,更让人相信了。

198年,司马徽到襄阳时,诸葛亮应该已经从“学业堂”辍学。但司马徽和庞德公很投缘,他把庞德公当兄长,称其为“德公”,庞德公称司马徽为“水镜”,然后多次向他推荐了“卧龙”和“雏凤”。“雏凤”庞统,司马徽早就认识,并夸他是南方地区第一流人才,这个“卧龙”他自然会放在心上。

(水镜先生司马徽)

刘备到荆州到处招揽人才,司马徽这种官方背景的“人才库”,刘备自然要去拜访一下,顺便讨论下对时局的看法。司马徽就告诉刘备,“卧龙凤雏”是把天下形势搞清楚了的俊杰。

刘备因此对诸葛亮、庞统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忘年交——崔州平

崔州平,即崔钧,是太尉崔烈的儿子。曾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父亲崔烈被董卓害死后,跑到关东加入袁绍的讨伐董卓联盟,之后离开联军,游迹于荆襄一带。

所以崔州平应该是比诸葛亮大一辈的人,年龄约大二三十岁左右。

(阅历丰富的崔州平)

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觉得他说大话,不认可他,只有徐庶和崔州平因为了解他,认可他的说法。

崔州平出身名门世家,少年混迹宦海,在朝廷干过、又干过军政一把手的太守,经历过杀父之仇,参加过讨伐董卓的战争,见识了诸侯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是一个阅历非常丰富的大朋友,这样的朋友他能让年轻的诸葛亮提前明白很多的事情。

这样的忘年交是笔难得的宝贵财富!后来崔州平不知所踪。

三个挚友

诸葛亮和徐庶、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四人经常一起游学。石广元与徐庶是颍川同乡,关系很好,中原连年战乱,两人一起跑到荆州避难。

(徐庶同乡石广元)

三人读书都追求精熟,只有诸葛亮是观其大略。诸葛亮常常在早晚读书之余的空闲时间,抱膝长啸歌其志。就有一次,诸葛亮抱膝而唱,踌躇满志之际,说徐庶三人可做到刺史、太守级别的官,三人问他可做到什么官,他笑而不语。

这可以看出诸葛亮肯定他们三人的才能,而又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在他们三个之上。

孟公威后来很思念家乡,打算回北方,诸葛亮劝他不要回去,说中原的人才太多了,建功立业不是一定要在故乡。

裴松之认为诸葛亮这个观点,应该只是劝孟公威到曹操手下竞争太大,并不是他担心自己不能脱颖而出,而不投靠曹操的原因。

裴松之明确地说诸葛亮才能在陈群、司马懿之上,没人能阻挡他在曹魏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主张,只是因为他希望的是匡扶汉室、力挽狂澜。

当然认不认同裴松之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

(凉州刺史孟公威)

最后三人都在曹魏仕官,石广元官至郡守、典农校尉,孟公威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听闻徐庶和石广元在曹魏官职都不太高,就感叹曹魏人才太多了,应证了当初他劝孟公威不要投曹的看法。实际上孟公威在曹魏也算得上是达官显贵了。

举荐关键人物——徐庶

徐庶本名徐福,寒门出身,年轻时为别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并弃武从文。他的天分很高,进步很快,而且擅长交际,结交到了司马徽、庞德公、庞统等人物。

通过庞德公他们认识了诸葛亮,并成为好友,经常一起游学,很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和性格。

(徐庶举荐诸葛亮最关键)

201年,刘备到新野后,徐庶又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刘备对他非常器重。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说需要亲自去请。再一次听闻诸葛亮之名的刘备,决定前往隆中。

总结

刘备与诸葛亮的缘分:诸葛玄将诸葛亮的二姐嫁给庞山民,由此诸葛亮得到机会被庞德公赏识,庞德公把他推荐给司马徽和徐庶,徐庶成为他的挚友,司马徽给来访的刘备推荐诸葛亮,投奔刘备的徐庶也让他亲自去请诸葛亮,于是诞生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0 阅读:20

白话三国正史

简介:结合地理深度看三国,偏爱战略、战术和人性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