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历史上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的仅有两人,一是诸葛亮,另一位是谁?

“出将入相” 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但青史留名已如星中摘月。能在文治与武功两大殿堂同时斩获 “终身成就奖” 的,更是凤

“出将入相” 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但青史留名已如星中摘月。能在文治与武功两大殿堂同时斩获 “终身成就奖” 的,更是凤毛麟角。

这就好比一位运动员既入了篮球名人堂,又被刻进足球荣誉墙;一个人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能进入名将风云榜,其难度可想而知。

图片

搁古代,这叫“文庙配享”加“武庙从祀”。而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的,既要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又得有决胜千里的魄力,纵观千年历史,仅有两人。

一位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另一位很多人都猜不到。

何为文庙与武庙?

文庙,即至圣先师祠,是祭祀孔子及其门下贤哲的国家级文化殿堂。这里供奉的不是神灵,而是儒家道统的传承者、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入选文庙,意味着成为“立德”、“立言”的典范,代表着文治的最高荣誉。

武庙,起源于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为表彰历代名将,设立“太公尚父庙”,以姜子牙为主祀,张良为副祀。至唐宋时期,其规制逐渐完善,入选者皆为武功卓著、安邦定国的军事家,代表着“立功”的巅峰。

文庙与武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治武功”这一完整价值体系的最高评判标准。入文庙者,是文化领域的标杆,其思想学术得到官方与社会的双重认可;入武庙者,是军事领域的典范,其战略功绩被载入史册代代传颂。

文臣武将能入其一者,已是人臣极誉;同时入选两庙,则是对一个人“文武双全”的最高赞誉。

图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完人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的武庙之位,并非源于冲锋陷阵的勇武,而是基于他冠绝古今的军事战略智慧。

27 岁时,他在隆中为刘备擘画 “天下三分” 的战略蓝图,精准预判了未来数十年的局势走向;赤壁之战中,他以 “联吴抗曹” 的外交奇谋,促成弱国联盟击败强敌;平定南中时,他摒弃武力镇压,采用 “攻心为上” 的策略,七擒孟获而终使南方安定;北伐曹魏期间,他以攻为守,将 “八阵图” 等兵法理论付诸实践,成为后世兵家效仿的典范。

正因如此,唐、宋两代均将他尊奉于武庙十哲之列。

诸葛亮的“文”,不在著书立说,而在人格与治国的双重圆满。

治理蜀汉时,“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哪怕后主刘禅是个“甩手掌柜”,蜀汉也能运转如常;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让“益州疲弊”的小国撑了四十年;

一篇《出师表》写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亲贤臣,远小人”到“受任于败军之际”,成了后世忠臣的“入职指南”;

他既懂“仁政”(减租轻赋),又守“忠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完美契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所以到了唐代,诸葛亮被请入文庙从祀,宋代理学家更把他捧为“醇儒”——能打仗的儒者,才是真大儒。

诸葛亮的“双庙”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人对“全才”的想象。

图片

那另一位和他并肩的,又是何等人物?

被低估的“六边形战士”——杜预

提起杜预,现代人可能有点陌生,但放在古代,他是响当当的“大佬”。

他生活在三国至西晋的动荡年代,社会剧变、政权更迭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他全方位的才华。

杜预的文治贡献:

在经学研究上,杜预对《左传》有着精深研究,他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古代《左传》研究的最重要著作,被后世学者奉为圭臬。

在律学领域,他参与制定西晋的《泰始律》,对法律条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和修订,使其更加简洁、严谨。

在地方任职时,他还主持修建了襄阳灌区等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数千顷,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

从文化注解到法律制定,再到工程建设,杜预无所不通,时人送他 “杜武库” 的美誉,形容其才能如同兵器库般包罗万象。

图片

武功巅峰:

杜预的军事才能在西晋灭吴之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公元 279 年,他作为总指挥之一,制定了 “水陆并进、分路合击” 的周密计划,统筹协调六路大军。

他先是攻克东吴重镇江陵,随后顺势拿下荆州南部诸郡,又以 “兵威抚定” 之策收降大片领土,最终于公元 280 年灭亡东吴,结束了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这场战争中,他既懂战略布局,又善战术执行,杜预的军队几乎没伤元气,堪称“灭国之役的标准范本”,完美诠释了 “儒将” 的真谛。

杜预文能注经安天下,武能灭国定乾坤,文武两方面的成就皆达巅峰,使他成为与诸葛亮并肩的 “双庙圣人”。

诸葛亮与杜预,在道德上,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诚,杜预勤政爱民的操守,皆为典范;在功业上,一文一武,各显其能;

他们实现了儒家推崇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完美契合了儒家“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因此才能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

图片

话说回来,两千多年来虽然只有他们二人获得此成就,但在我看来,近代伟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功绩,对比他们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