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柏拉图的哲学理论(4)-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指的是什么?

群行课 2024-11-02 22:52:42

编辑丨杨宏

作者简介:

桡哲,独立学者。10余年来,致力于东岳哲学的革新、研究、传播和发展。

著有原创哲学理论:“外在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三大起源通论》(含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社会起源);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原理》、《人格学原理》;哲学通史《物演哲学史》;美学基础理论《物演美学论》。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指的是什么?

所谓“理念世界”

简单理解就是柏拉图用指谓具象概念的符号形式或纯粹抽象符号来建构的一个超脱感性直观的世界,或者说通过数学、几何、物理学等符号或指谓具象概念的符号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个世界就是理念世界,就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客观世界。

然后柏拉图将这个超脱感性直观的理性逻辑世界视为客观世界,也就是理念世界,同时也就完全否定了感性经验的直观世界。

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看做是剧场假象,剧场里面的剧情看似是符合逻辑的,但却是事先被设计好了的,而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一个剧情,这个剧情就是理念世界。

而为什么可以说是剧场假象?

是因为柏拉图设想宇宙是一个有目的的逻辑系统,是一个有序的统一体,整体是受到普遍目的或善的理念来支配的,而这个目的在柏拉图那里就是“善”,善也就是主宰世界万物运转的逻各斯,是主宰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感官不能把握善的理念,唯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这个“善”的理念。所以,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就是运用理性然后理解这个基于“善的理念”而创造的宇宙内在秩序和关系,以及本质。可以说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就是柏拉图理念世界最直观的表达。

何谓“洞穴理论”?就是将一些人从小关在一个山洞里面,然后用锁链锁住颈项和手脚,无法动弹也无法扭头,只能看着眼前的洞壁,然后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块高地,然后这块高地上的人会扛着木头、石头等各种材料制作的各种形状的动物和人的牌子来回走动,这群走动的人背后是一堆燃烧的火,以及不远处的洞口,高地上的人会扛着这些各种形状的动物和人的牌子来回走动,于是不停运动的影子就会对应不同的回声,这就使得被锁的人误以为那个影子产生了这种声音,并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而事实上并非是影子创造了声音,但是,这些被锁的人永远是不知道的,就像现实世界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的人一样。

由上述,我们就可看出不同物类、不同“同类”理念的三种区别:

其一是,不同物类的感性直观“理念”世界的区别。比如蝙蝠通过超声波所认识或认知的“世界体系”或“理念世界”,一定是与人类通过五官所认识或认知的“世界体系”或“理念世界”是不同的,这是基于不同感性逻辑的物类所认识或认知的不同“世界体系”或“理念世界”;

其二是,作为同种物类的人,但处在不同时代。比如原始人直接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来建立的理念世界,必然与后期人类通过理性逻辑发明的诸如日心说、绝对时空观、相对时空观的理念世界是不同的,因为认知世界的逻辑方式从感性逻辑跃迁到理性逻辑,于是在不同的时代其通过不同前提的理性逻辑所创建的理念世界必定是不同的;

其三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物类,但不同环境的人的理念是不同的。比如一个人从小在周围人都是数学家或数学爱好者的环境中长大,而另一个人是在企业家或商业的环境中长大,这两个人看待的世界必然是不同的,一个将世界万物都可以数学化,一个人则可以将世界万物都是金钱化。

【当然,其二、其三其实差别不大,其本质在于不同的逻辑模型的不同,以及获取的不同信息量,最终导致的差别,那么我们一般在谈及理念世界的时候,一般是谈及不同物类之间理念世界的不同,所以我们也就更强调的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指的是通过作为纯抽象概念、符号、形式、“点、线、面”以及数字、符号、图式等永恒不变的纯逻辑方式去创造一个永恒不变的以理性为基础的理念世界,而随后的欧几里得正是基于柏拉图的这一思绪创建了《形论》,想通过假设不变的《形论》去认识和把握纯粹的客观世界(纯逻辑当然不牵涉与经验挂钩)。】

那么,通过洞穴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已经意识到人类感官看到的都是实体的影子或者说是可感信息,然后把这些可感信息视为实在本身。而且也表明柏拉图已经发现了人类的感知是有规定性的,只是柏拉图并未完全关注这一点,而是直接认为理性逻辑中的理念世界就是客观存在。可以说,这是柏拉图洞穴理论的最大价值,使得人类意识到我们仅是获取的是实在的影子或可感属性,随即柏拉图提出唯理论的理念论是影子背后的实在,也就是唯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到影子背后的实在。

【注意,我们始终要知道,即便是理性模型的理念世界其最终也仍旧是在科学工具下获取的信息,然后通过理性逻辑模型将对应的信息进行整顿,同样也不是客观存在本身。只是在柏拉图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开始逐渐通过理性逻辑来发明或创造所谓理性的理念世界,即通过理性逻辑的概念推导形成理性逻辑模型的理念世界,比如日心说、绝对时空观和相对时空观都是基于理性逻辑的概念推导而形成的理念世界。所以,无论是对世界的认识,还是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其本质都是基于不同的主观逻辑形式获取对应的可感信息来形成的不同的理念世界,而柏拉图则是直接把“理性逻辑理念”指向的对象视为客观存在。】

总之,在柏拉图那里已经完全认识到,我们感官中目之所及的世界万物皆是实在的可感要素(诸如具体事物颜色、大小、形状等),而不是实在本身,所以在他看来感官中的世界都是根据感官整顿出来的表象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他认为唯有通过理性的概念分析才能把握到表象世界背后的客观世界,也就是绝对客观的理念世界,所以,在柏拉图理性逻辑下的理念世界就是客观世界。而事实上无论是感性直观的世界还是理性逻辑中的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客观自然万物的模拟,这叫“理念”!

理念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整顿,而柏拉图只是把理性逻辑下的理念世界视为了客观世界而已,由此,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意义莫过于用定性的指谓事物的符号形式或纯抽象概念来建构理念世界,并将其认定为客观世界,于是就不再完全经由感性直观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所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就是柏拉图理念论的核心所在,这也是哲学史上首次完整表述两个“世界”思想的开端。

【这个过程逐渐使得人类意识到感知是有规定性的,只是在古希腊哲学阶段并未有严谨的证明体系,所以,无论是柏拉图的“感觉对象”还是“理性对象”都预示着哲学本体论会逐渐倾向古典认识论,即一切的存在对象都是主体的逻辑形式对客体可感属性整顿下的精神存在,而不可是客体本身,然后,柏拉图将理性的理念世界视为客观存在。而在古典哲学则逐渐认为“客观存在”根本无法触及,也就是我们认识的万物无论是感性世界还是理性世界都是具体事物的可感要素,背后的客观存在,根本就无从透析。同时,我们要知道,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可以说是基于理性逻辑整顿客体的可感属性而形成,或者说就是在表示逻辑形式指谓的理念,这与感性直观或感性逻辑的直观世界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为都是基于不同的逻辑形式对信息的整顿。也就是说,人类的理念世界始终是无法逃脱自身的先验感性逻辑的,因为任何理性逻辑最终都需要人类的感觉触及,否则就只是纯粹的逻辑,所以说,人类的理念世界和蝙蝠的理念世界始终都是基于自身固有的先验感性逻辑决定的,人类的理性逻辑也是不可能逃脱形而上的禁闭。】

在此,我们最需要知道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整体来说是标志着开启了人类开始逐步倾向使用理性逻辑来认识或认知世界的新方式,尽管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仍旧是主观存在而非客观存在。

0 阅读:0

群行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