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天,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20岁的冯莫林,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正在勤奋地学习。他皮肤白皙、阳光帅气。
冯莫林抬起头,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自己走过的艰辛岁月。
在当年荣获“陕西省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时刻,12岁的冯莫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充满自信地站在领奖台上说:“我并不觉得我家和别人家有什么差距,别人有的,我们也会有。
这句话不仅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让大家为之动容。
没有人晓得,冯莫林一直孤独地承受着生活的无奈与坚韧。他的手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那些久经磨炼的老茧,刻画出一个关于20岁年轻人的故事。
他6岁至20岁的艰辛岁月,都见证在这双手上。
冯莫林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孝顺儿子的感人事迹,更是一个关于成长、担当和梦想的励志传奇。从6岁开始就扛起一个家,到12岁获得全国荣誉,再到20岁踏入大学校园,冯莫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自强不息"。
在学校里,冯莫林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他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难题。
"这个曾经的"种地小能手"如今正全力以赴地朝着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目标迈进。"
冯莫林虽然希望渺茫,但他从未放弃过心里那份治愈父母眼疾的强烈愿望。四处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逐日提高医学知识,只希望有日实现这个梦想。
反思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是不是被我们给予太多而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也许冯莫林的故事能给我们启示:以善良之心对待生活,保持乐观态度,一切困苦都能有解决的办法。
让我们一起期待冯莫林未来的发展,也祝愿天下所有像他一样努力的孩子们,都能得偿所愿,前程似锦!
命运却让6岁,本该无忧无虑地玩耍的冯莫林在2008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那一年,冯莫林的父亲冯连许因为在工地干活时意外受伤,导致视力受损。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他的眼睛常常会被沙尘迷住,于是他总是用满是灰尘的手去揉眼睛就算了事。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习惯竟然为他埋下了安全隐患。
冯连许的眼睛常常流泪,视力急剧下降。等到他最终去医院做检查时,医生告诉他眼角膜已经受损,他的视力已无法挽回。
这个噩耗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的状况更加糟糕。
冯莫林的母亲李兴翠是一名先天性失明患者。6岁的冯莫林就这样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很难想象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突然要担起一个家的重担。
然而,冯莫林没有放弃。他开始学习洗衣做饭、养猪种地。然而在他第一次种玉米时,却因为紧张而失控地哭了起来。
尽管曾一度不被看好,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虚心向邻居学习农耕技巧。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努力,他最终成为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种地小能手”。
每天天还没亮,冯莫林就要起床为父母做早饭,然后背着一个几乎和自己一样高的书包,步行6公里山路去上学。
这个山路崎岖不平,需要走上约2个小时的路程。冯莫林放学后必须赶紧回家,因为家里还有一亩多地等着他去打理。
邻居们在看到他的背影之后,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问冯莫林:“你难道不觉得委屈吗?”,但他却坚决地摇摇头,回答道:“不委屈,我要照顾我的爸爸妈妈。
在这种情况下,冯莫林被迫成为了家里的大人。他不仅需要负责父母的生活起居,还得帮着家里做农活。但这只是他人生磨难的开始。
面对困境,冯莫林并未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他坚信道:"我并不认为我家比别人家差,别人拥有的我们也能拥有。"
这个人的乐观和坚强让人深受感动。冯莫林的故事展示了生命的韧性,他在这个被期望享受无忧无虑童年年龄的早期承担起了责任。
正是这样的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或许,我们应该反思: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是不是给予了孩子过多,反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冯莫林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也可以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冯莫林的生活并不仅仅只是照顾父母,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上学!然而,在那个贫困的山村里,上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冯莫林的费用从哪里来呢?他的父亲冯连许带着儿子的小手,磕磕绊绊去找村干部帮忙。幸运的是,镇里领导被他们的故事打动了,不仅给他们申请了贫困户补助,还免去了冯莫林所有的费用。
这让冯莫林有机会去追求他的梦想。
然而,上学之路颇为艰辛。每日要行走6公里山路,耗时约2小时。试想如此艰辛的路程对一位幼小的孩子而言,又是如何之困难呢?他需踩踏人迹罕至的山径,或在烈日炎炎,暴风骤雨中独自踏行。
然而,冯莫林从未觉得苦。他说:“能上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正是这份单纯的快乐支撑着他一步步地走下去。
在学校里,冯莫林的表现更是出人意料的优秀。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班里也有他当班长。老师们都说:"冯莫林是个特别懂事的好孩子。
但冯莫林并不满足于此。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望——成为一名医生!为何如此呢?他解释道:“因为我的父母都是盲人,我父亲因为眼疾救治不及时而失明,我想今后能拯救更多像我父亲一样的病人。
除了学习,冯莫林还努力改善家里的生活。他利用暑假打工挣钱,给家里买了第一台冰箱。他说:“有了冰箱,就能一次性给父母多准备点吃的,就算自己不在家,也不会饿着他们。
之后,他又给父母添置了电视机和洗衣机。每一次购买新电器,冯莫林都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兴高采烈地给他们讲解如何使用。
冯莫林看到父母脸上的笑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冯莫林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14年,12岁的他荣获"陕西省最美孝心少年"称号。此后,他在2015年荣获"2015全国最美孝心少年"荣誉。
在领奖台上,冯莫林充满自信地表示:“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家庭环境比别人差,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也会有。”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感动和震撼。
冯莫林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他凭借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更为我们诠释了何为“自强不息”。
也许,我们应该反思: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过度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反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冯莫林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也可以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从6岁到12岁,对很多孩子来说是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然而对冯莫林来说,这段6年的时光是艰苦卓绝的成长岁月。
每到周末,其他孩子正在睡懒觉时,冯莫林已经背着一个大背篓,里面装满了食物和生活用品,踏上了回家的路。
为了省钱,他选择走路而不坐车。他娇小的身躯背负着大大的背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看了心疼不已。
冯莫林的情况,邻居村的老师都知道。他们经常用摩托车捎他一程。但是从山下回家的那段小路,冯莫林只能靠自己步行。每到周五,冯连许和李兴翠就会竖起耳朵等儿子回家,只有听到儿子的脚步声,他们才会放心下来。
冯莫林一回到家就开始忙活,没有休息的时候。他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什么都做得很好。晚上,当父母入睡以后,冯莫林还会熬夜读书,以便更努力地学习。
晚饭过后,冯莫林在写作业,爸爸妈妈则在一侧剥玉米。虽然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但陪伴在儿子身边,却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他总是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对双目失明的父母不离不弃。
白天,冯莫林要抽时间去地里除草打理庄稼。全家都指望着那一亩多地的收成过日子,决不能让粮食减产。就连种地多年的老农民都没有冯莫林懂得多,他对哪个季节种什么农作物,如何防治病虫害,什么时候灌溉除草,都了如指掌。
在学校里,冯莫林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当选为班长。有次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畅谈梦想时,冯莫林率先举手发言,坚定地表示:“我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医生。
在他说出想当医生只是为了能够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时,全班响起了如雷鸣般的掌声,甚至老师都感动得眼泪汪汪。
冯莫林的坚强和乐观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从不因自身的特殊情况而自暴自弃,反之更加努力。在学校里,他不仅自己学习刻苦,还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
2014年,12岁的冯莫林荣获了"陕西省最美孝心少年"称号。在领奖台上,他充满自信地说道:"我不认为我家比别人家差,别人有的,我们也会有的。
在现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
冯莫林以双手照顾父母,并为家庭添置了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证明只要努力,没有不能做到的事情。这6年的艰苦岁月不但没有使他倒下,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乐观。
他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冯莫林就迎来了20岁。202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学习临床医学专业。
那个6岁就挑起家庭重担的小男孩,如今已长成了一个阳光帅气的大小伙子。
在学校中,冯莫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坚信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因为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竭尽可能地帮助病人解决各种难题。
上课时,他总是积极坐在前排认真听讲;课后,他常常泡在图书馆自学。
然而,冯莫林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治愈父母的眼疾。尽管希望渺茫,但他从未因此放弃。 他经常翻阅相关文献资料,向老师请教,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这个动人的梦想。
冯莫林期望在学有所成后,能够治疗父母的疾病,使其在有生之年重见光明。
冯莫林打算在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村医。他深信," 学习归来能帮助乡亲们,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这个决定让我们看到了冯莫林始终不忘初心的赤子之心。
虽然全家都搬到了城里生活,冯莫林却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哪里。他知道,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伸手援助。
现在,他想借助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为家乡做出贡献。
冯莫林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想一想,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是不是给予孩子们过多了,剥夺了他们成长和尝试的机会呢?冯莫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心存善良,保持乐观,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从6岁被誉为“小大人”的他,到12岁被誉为“最美孝心少年”,再到如今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村医的20岁大学生,冯莫林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动人之处。
他的故事不仅是关于孝顺的感人故事,更是一个充满成长、担当和梦想的励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