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液冷3.0的临界点:智算中心的能效转折

导语|算力浪潮下的“冷却革命”在智算中心迅猛扩张的当下,液冷技术正成为中国算力产业的能效关键点。从“风冷”到“液冷1.0
导语|算力浪潮下的“冷却革命”

在智算中心迅猛扩张的当下,液冷技术正成为中国算力产业的能效关键点。从“风冷”到“液冷1.0/2.0”,再到如今进入规模化落地的“液冷3.0”,这一变革不仅关乎PUE指标的下降,更关乎智算中心能否在功耗红线内持续扩容。当智算中心集群规模突破万卡级别、单机柜功率迈向30kW乃至50kW,中国的液冷产业正站在一个临界点上——既是技术迭代的分水岭,也是商业模式重构的起点。

一、液冷的崛起:从“辅助散热”到“能效主角”行业背景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液冷数据中心能效白皮书(2025)》显示,我国智算中心平均PUE值已降至1.25,而采用液冷技术的头部节点可低至1.15,较风冷方案节能约25–35%。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深入推进,国家正引导新建算力集群全面向液冷架构过渡。

⚙️ 技术演进逻辑液冷1.0阶段:机柜级封闭冷板散热主要针对高密度服务器局部降温,解决GPU发热瓶颈。液冷2.0阶段:整机柜直冷与模块化集成实现CPU/GPU双液冷路径,PUE进入1.2区间。液冷3.0阶段:系统化能效管理+回热利用不再只是“冷却”,而是将热能回收、循环利用,与数据中心园区能源系统深度耦合。

这一阶段的核心,不仅是液冷组件的迭代,而是“计算—散热—能量”一体化设计的到来。

二、临界点的出现:功率密度×能源红线功率密度逼近极限

当前主流AI服务器(如浪潮信息NF5688、华为Atlas 900系列)单机柜功率已从10kW提升至30kW以上。在GPU集群化背景下,每上升10kW的功率,都意味着散热设计要重构一次。

⚠️ 政策约束趋严

根据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新建智算中心应优先采用液冷架构,PUE不高于1.2,鼓励余热回收利用。”

这意味着——液冷从“可选项”正式升级为“强制标准”,产业临界点已经出现:谁能率先稳定实现液冷3.0体系,谁就掌握下一轮算力扩张的门票。

三、液冷3.0的核心逻辑:从散热到能效闭环1. 系统一体化

传统风冷系统主要依赖外部空调机房,而液冷3.0则通过“芯片直冷 + 模块集成换热单元(CDU)”实现热流路径最短化。在GPU密集算力节点中,冷板温差控制在±1°C以内成为行业标准。

2. 热能回收与再利用

液冷3.0的关键创新,是“热能不浪费”。以长三角某超算中心为例,其液冷排出的45°C温水被用于园区冬季供暖,年节能率超过35%,成为“零碳智算园区”的核心支撑。

3. 智能调控算法

赛迪顾问指出,液冷系统已与AI能耗管理系统(AEMS)联动,可根据任务热负载自动调节冷媒流速与泵功率,实现“算力负载自适应冷却”。这标志着液冷从硬件技术,进入了“软件定义能效”的时代。

四、产业链重组:从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的中国路径上游:材料与部件国产化加速铜冷板、导热硅脂、冷却液:由中科飞鸿、清陶能源等企业实现自主配方;阀件与密封材料:苏州新洁能、飞荣达切入核心环节;模块化换热设备:浪潮信息、新华三、联想等厂商加速推出液冷整机柜方案。中游:系统集成与交付标准化

中国电子报指出,目前主流智算中心正在形成以“机柜+管路+冷站”一体化设计的标准化体系。这意味着未来智算中心建设将不再“定制化混乱”,而转向“平台化复制”。

下游:能效运营与算力资产化

液冷3.0还带动了“算力运营商”的崛起。例如,宝信软件、京东智联云已开始以“能效即服务”(EaaS)模式提供液冷智算中心托管服务,将PUE和算力出租率纳入商业SLA指标。

五、趋势判断:液冷3.0之后,中国能否形成全球标准?

液冷3.0的临界点,不仅是技术跃迁,更是产业规则重构的拐点。未来三年,中国智算中心的能效竞争将围绕三条主线展开:

标准主导权:谁能制定液冷能效与接口标准;生态融合力:能否实现液冷系统与AEMS、能源网络协同;经济闭环性:液冷能否与算力租赁、算力交易形成成本联动模型。

在这个临界点上,液冷已不仅是“冷”的问题,而是“热”的机会。当能效成为生产力,中国算力经济的下一阶段——真正的“绿色智算时代”——或许已经开始。

结语|你认为液冷3.0之后,智算中心的能效还能提升到什么程度?

关注我【硬科技趋势观察官】,每周深度拆解国产AI芯片、光模块与算力产业最新进展,用数据看趋势。

#AI芯片 #算力 #光模块 #国产替代 #产业观察 #硬科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