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婚姻观,由谁做主?|聊书《生育制度》

大安于隅 2022-06-20 13:50:13

——— 大安聊书系列 ———

想聊一本书,但又不止想聊这本书

【书名】

《生育制度》

【推荐阅读人群】

对人生轨迹对婚姻生育有疑问有反思的朋友们

【类别】

社科视野 社会学

这期我们聊的书依然是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上两期我们讲到了人为什么需要婚姻,以及婚姻到底是个啥东西,提到了婚姻的本质其实是社会用于建立最小生育单位的手段。

这期,我们就接着来唠唠,为了维持婚姻的持续,为了维持社会基本生育单位的稳定,社会都想了哪些办法呢?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将不稳定的个人情感,扩大成稳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对婚姻的制约

比如说,通过婚姻,将二人世界和两个家族联系在一起。传统娶亲中的彩礼,便是婚姻的押款,让双方家庭产生经济关系,押款越大,双方的经济利益便越密切,这是从物质重量上加大离婚成本。

再比如说,以前的婚姻习俗,现在的婚姻法,都在通过一种契约似的共识,让婚姻置身于道德和法律约束之内,让关系的结束会带来具体的社会层面上的后果。这是从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上,将二人世界扩展到社会层面。

费老在书中如此论述:

“婚姻在人类生活上既是这样重要,而同时又不常和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倾向相符合,于是社会得立下法律来防止轶出规范的行为。单靠法律的制裁犹嫌不足,于是把其他经济关系等渗入婚姻关系中,并扩大向婚姻关系负责的团体,这样使夫妇间的联系加强,即使夫妇间一时感情失和,每会因牵涉太多,不致离异。”

还比如说,一些宗教会将离婚定性为不好的事情,让信徒对婚姻怀有宗教信念,让这些信念去抵抗住情感上的缺失,让精神上的信仰撑起婚姻的躯壳。这是从宗教层面赋予婚姻更多的社会意义。

想想那些我们参与或见证过的婚礼,最重要的时刻,莫过于新郎新娘交换对戒,互道衷肠和诺言的时刻。当我们看着新郎新娘戴上对方戒指,我们所能见到的是第一时间打动我们的东西,那就是双方的情感。我们所看不到的,是随着戒指,被同时穿戴在彼此身上的经济、道德、法律、宗教、家族等网状交织的社会关系。

我们所常见的婚礼现场,总是会被打扮成梦幻般浪漫,但其实,婚礼的真正内容,它一点也不浪漫,它很实际。它在用各种实际的社会关系,将结成夫妻的双方拉向接地气的社会生活里。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感觉结婚让人没有自由,因为确实,身上的责任和限制多了很多。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再也不是两个人的事了。

除了通过社会制度和习俗的后期介入,将个人情感扩大成社会关系,以关系来稳固婚姻外,还有一种方式是直接从源头处去影响我们的情感观念,即通过文化传统的教化,让我们形成和制度相匹配的观念思想。

●文化制度对婚姻的塑形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思考良久。

在我们印象里,媒妁之言的婚约大概是勉强和痛苦的,不如自由婚姻那样,让人心甘情愿和充满期待。这是我们在婚姻起点上看时,它们所呈现出的最开始的状态。看起来包办婚姻的日子要过得更艰难一些。

但事实也有可能不是那样的。

包办婚姻的双方,他们没有浪漫开端,他们一开始便是抱着过日子的实际心态进入婚姻的。他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夫妻关系的痛苦一面,所以过程里,他们做好了克服这些困难的准备,在亲密关系的经营中,反而可能会更有韧性。

而自由婚姻的双方,可能会因为良好的恋爱开端,而对婚姻里会发生的矛盾障碍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情感也因此容易受到伤害,亲密关系的经营韧性反而可能会低于包办婚姻,也就是说,自由恋爱并不能比包办介绍更能保证婚姻的幸福感。

这一点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以前心里其实有个类似亲密关系鄙视链之类的东西,就是自由恋爱是优于父母介绍或相亲的,来电的关系必然是比这些强求来的关系更有情感基础。

现在我发现,我陷入了一种亲密关系形式主义…

其实,无论是来电还是不来电的关系,生活过程里都是会产生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而这个时候,你是自由恋爱的还是介绍相亲的,这点关系上的形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双方关系的实质,即两人是否有相同的亲密关系理念,是否能一起承受住生活里的这些考验。

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个盲点,那就是只看到形式上的差异,而没有看到形式背后,它的内容实质到底是什么东西。说句题外话,那就是单纯对形式的批判,纯粹是耍流氓。

扯了一点题外话,回到我们的情感和制度之间的关系。

书中,费老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

他“可以承认爱、恨、喜、怒是多种生理性的心理现象,从生物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是爱谁、爱什么,怎样爱法,这些具体表示人类感情的对象和方式却是受着文化的规定,和其他行为一般的,所以应当列在社会学之上的。”

这点被费老称为“生理性的心理现象”。对于这个词,我听起来还是有点绕绕的,但有一点,确实丰富了我的认知,那就是我们如何去爱一个人,这个过程,其实是深受着文化的无形影响的。

恋爱时,我们一开始的爱可能更多是生理性的直觉,一旦这段关系要进入长久发展,包办的相亲也好,自由恋爱也好,两者都要进入亲密关系的制度文化,即婚姻。

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这些美好看起来是由爱情生发的,但有没可能,它其实是婚姻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婚姻制度为了要让它自己持久,它促进相应社会思想的形成,让它融入主流价值观中,代代相传。

费老说,在讨论社会制度时,他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而不能看成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我们相爱才要结婚,而是因为社会有了婚姻制度,才会让我们形成要经营关系、执子偕老的情感观念,让这些观念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基因,成为我们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的标准。

其实,再深下去看,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者的亲密关系观念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认为婚姻应该是长长久久的。无论前期有爱还是没爱,在我们的相处过程里,直觉性的情感会更多地被文化上的情感所代替。

沟通理解也好,妥协求全也好,这些其实都是文化带给我们的亲密关系经营方式。换句话说,我们的情感大部分不是本能的,而是文化和制度带来的人为产品。

除了夫妻之间,包括亲子之间我们所认为的天然父爱或母爱,其实也有社会制度培养出来的成分。

比如父爱,如果父亲对骨肉的爱是出自本能,那便没有抛弃家庭的父亲形象了。父爱是后天生起的情感,或者说是文化传承赋予人的观念,即身为父母,应该要关爱自己的子女。与其说这是人类天然的舐犊情感,不如说是这个社会更需要父爱,需要父爱支撑起这个生育单位的抚育功能。

所以,我们是社会人呀,我们在社会里获得生存资料,同时也接受着社会的驯化和塑形,为社会结构的稳定作出生活工作、乃至思想情感上的匹配,在集体的和谐中,我们共存着。

至此,我们讲到了社会为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固,所做出的两种应对策略,一是将个人情感扩大成社会关系,还有就是通过文化传统影响个人的情感观念。

那么,为什么婚姻关系的稳固会这么重要呢,这个我们下期来聊聊吧~

希望我的分享,能帮你开启和一本书的遇见。我是大安,下期见!

【一个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以文会友 寻遇同类·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