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邹鲁
引言天气的交替,隐喻着人生的冷暖人情。在寒冷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而在温暖的时候,又会感受到亲情、友情的温暖和陪伴。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人生的真谛。
天气的变化,隐喻着人生的希望和光明。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勇敢面对,总会迎来晴天和阳光。这种积极的隐喻,鼓励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困境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相信未来总会更好。
我们在读王春平先生撰写的《双林》文学期刊卷首语,同样伴随着他的每年春季卷、夏季卷、秋季卷、冬季卷的卷首语,也感受到给我们带来的天气变化的丰富多彩、阅读的喻悦、人生的隐喻,等等。晴雨、无常,冷暖、起伏,情感、阳光,希望、乌云,失望、秋实,快乐、悲伤,春花、幸福……这是自然现象的描绘,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深刻解读,让我们知道心情自然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困境和欢乐、美好:春夏秋冬皆相宜。这都在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里。
《双林》杂志,乃浙江省义乌市佛堂作协所办、“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卷的文学杂志。虽是人们称谓的“乡镇级”内刊,但是在浙江一地乃至大江南北的文学界,颇有影响。
说心里话,我可能或许不是文学界人士,对一些文学杂志或书籍,只是习惯性的按照少年读书时恩师教导那样,先看看前序后跋,然后再定夺读还是不读、粗读还是精读。这一习惯,使我几年前遇见《双林》,就爱上她的“卷首语”,也因她的卷首语的“引诱”,我愿意把《双林》从头到尾看个遍。有“味道”的文章,总是让人“垂涎欲滴”啊。
这前序在杂志上便是卷首语了,是一本杂志的“脸面”。脸面姣好且富有风情,能不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啊。
读起《双林》杂志的“卷首语”,感觉很有味道:
其一,她不同于众多内刊“卷首语”,多是注明某级某某领导所写,其实是编辑部代笔。还有的,不署领导名字,也就没有署名了,不知什么原因。而《双林》杂志不其然,大多数是这本杂志主编王春平先生亲自操刀并署名。看来,他是愿意对其负责的。
其二,特别是一些乡镇、县市级的内刊“卷首语”,八股文之风貌似大而高、实则空空如竹也。在这里就不想列举了,懒得再得罪这些人了。而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却总是符合这本、当期文学杂志的特色,行文信手拈来而老辣,娓娓道来却是那么有趣,春夏秋冬总相宜。每段、甚至每句话,总是让人回味、余音绕梁,颇有诱惑,免不得引人进入杂志里。
正如义乌大才子王功良先生评价:“王春平的卷首语,激情飞扬,是这期《双林》的最佳作品。”著名作家贾献文先生评价王春平先生卷首语:“春平文友写的卷首语,写得平实、接地气,一反胡里花俏的卷首语常态。”
王春平先生写作的《双林》卷首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艺术风格,我们通过分析研究他的多年来约二十篇卷首语,认为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精炼与诗情画意、内容的深度与丰富多彩、结构的自然与行云流水以及情感的真挚与自然流露等方面。这些艺术特色,使得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不仅是一本刊物的介绍性前言,更是可以当做一篇能给读者一种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的独立美文来读。
一,四季的轮回且多端变化善用春夏秋冬自然界的天气变化,是王春平先生写作《双林》文学期刊最明显的特色。或许因为《双林》杂志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卷出版的原因,王春平撰写的卷首语,多以当季景象贯穿其中。
他在撰写春夏秋冬卷首语时,善于运用四季景象来构建文章的氛围和情感,通过具体季节的特征来引出刊物的内容和主题,这种写作手法不仅赋予了文本以生动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读者对季节变换与文学内容之间联系的理解。
我们以七八年前的2017年四期卷首语为例简述:
《春季刊卷首语》,春天作为一年开篇,象征着生机与新生。王春平先生描述了春天的自然景象——春风、绿草、桃花,以及温暖的气候,这些描写不仅营造出一种生命力勃勃的场景,也引出《双林》杂志的宗旨和内容设定,如“伴随着春风向读者走来”,暗喻杂志内容的新鲜与期待,同时将春天播种的季节特征与文化园地的耕耘相联系,象征文化的传播与生长。
《夏季刊卷首语》,夏天的描绘聚焦于生命的蓬勃与活力,如“夏天就以她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使用拟人化手法增加文章的亲切感。描述夏日自然的元素如“枝繁叶茂”和“夏日的熏风”,以此为契机介绍《双林》杂志夏季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特别是对双林寺祖师善慧傅大士诞辰的专题纪念,展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秋季刊卷首语》, 其卷首语给读者呈现出:秋天的引入是带有一点反常的美,即还未准备好的秋意与炎热夏意的交织,形成独特的季节氛围。通过描述入秋的雷阵雨及其带来的凉意,为转入《双林》杂志秋季刊的内容铺垫,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全方位描述等,强调了文化与乡土情感的深厚。
《冬季刊卷首语》,作者冬天的描述中,佛堂的温暖与农历“十月十民俗文化节”的喜悦相结合,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冬日图景。 冬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更迭,更是地方文化情感的集中体现,如“十月十”的文化意涵与佛堂古镇的热闹场景相结合,展示了地方文化的丰富性与传承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通过四季的变化和特征,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节气与人文化的主题结合,使得每一期《双林》杂志的卷首语充满了季节的跌宕起伏,作者与阅者在自然风景中自然波动,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性和文化的共鸣。
二,饱满的情感且真挚细腻王春平先生在写作卷首语中表达了深深的情感,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都充满了热爱和敬仰。
如,在春季刊卷首语中,王春平先生多表达对春天的深情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笔下不仅有大自然的壮丽,还有对人们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如“春天成了一位浪漫的诗人,驻扎进人们的内心里”,这种表达方式传递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例如在2022年《双林》冬之卷卷首语中,“人心也随之飞向了一个新的目标,并为她的抵达负重前行。”这表达了对新年新希望的深情期待,语言简洁却充满力量,展现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真挚感情。
在分析王春平先生的《双林》杂志卷首语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季节变换的细腻描绘上,还深刻地融入到对当地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达中。
2018年冬之卷卷首语以饱满的情感和真挚细腻语言描绘冬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过程的敬畏和对四季轮回的赞美。同时,通过对落叶、残阳等元素的描绘,传达出对冬天韵味与美丽的独特见解。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细腻,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冬天的景象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一生无悔”、“隐隐堂堂,幽美的酣睡在大地的胸膛上”等词句,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描绘的景象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将落叶比作五彩缤纷的落叶,将老街女子城管队比作一支舞蹈队伍,使得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
王春平先生通过对古镇佛堂的各种生活场景和文化活动的描写,如“姑娘们的身着已然是红绿相间,衣袂飘然”,以及“打着油纸伞的美女如彩云般飘进了宅院”(《2019春季刊卷首语》),展示了地方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描述在文字中暗含着他对家乡文化的骄傲之情,表达了一位佛堂文化学者希望通过文学的形式保存并传播这些文化遗产的愿望;;对古镇生活的具体描绘,如“老街上红灯高挂,彩旗飘扬”,展现了地方节日和习俗的热闹场面,表达了对家乡人文环境的热爱与珍视。在描述中穿插对家乡佛堂的热爱和骄傲,比如提到“佛堂,许多胜事正在上演,就如那繁花胜开”。这不仅显示了他对地方文化活动的高度评价,还体现了他对家乡及其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
正如他常常落款“古镇人王春平”一样,这是他来自家乡深深的爱。这种情感既直接又深沉,深入到了卷首语,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古镇人王春平”落款,是对自身身份的声明,这是深情的签名,是一种对家乡土地和文化的归属与自豪的表达。这样的签名强化了他作品中所体现的地方情怀和个人情感的深度。
三,诗意的语言且富有美感语言的精炼与诗意是王春平先生卷首语的显著特点。他的文字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能够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王春平先生在卷首语中运用了诗意盎然的语言,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的句子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还通过对比和拟人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和生命,使得整个场景跃然纸上,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春风的温柔和杏花的清新。这种语言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词汇选择和节奏把控的高超技巧。
在2024年《双林》春之卷卷首语中,他写道:“您跟春天在一起就一直生长,你跟秋天在一起就一直凋谢。你如果跟宇宙万物四季在一起,就一直是有谢也有长,生生不尽。”这种诗化的语言使用,自然界四季交替的比喻,给人以美的享受,富有哲思且诗性强,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周期和成长的过程。
他在《双林》2023秋冬合刊卷卷首语中,巧妙地运用天气变化来隐喻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据了解,这期出版曲折几近胎死,最后形成了双季合刊出笼还算圆满,看其期卷首语亦可读出其味。
这期卷首语通过描述气温的骤然变化,从温暖如春到寒冷刺骨,生动地展现了人生中的起伏和波折。这种天气变化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际遇的隐喻。它暗示着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变化,如同天气一样,难以预测。
通过引用诗人顾城的诗句,王春平先生将天气变化与人生哲学相结合,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他借助春天的生长和秋天的凋谢,隐喻人生的兴衰起伏和循环往复。这种隐喻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让人对人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天气变化在隐喻人生中,具有丰富的深层含义,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际遇、情感和心境的深刻反映。在这期《双林》春之卷卷首语中,作者通过巧妙运用天气变化来隐喻人生,展现了这期《双林》出笼的起伏、波折、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传递出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和希望。这种隐喻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王春平先生在其卷首语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描述和深入思考,展现了其对自然界规律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赏,也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理解。
四,深度的内容且丰富多彩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还深入探讨了时间流逝、生命轮回等主题。例如,他提到“万物像是和春天签订了某种契约”,这不仅是对春天变化的描述,也是对生命力和自然界秩序的一种哲学思考。这样的内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深刻性和对自然界规律的理解。
这表现在每一期的卷首语都有鲜明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作者还会结合时事,深入剖析社会现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
在各卷首语中,王春平先生都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如在2022年增刊《佛堂疫事》中,他详细描述了疫情期间人们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主题突出,情感充沛。
王春平先生卷首语的内容的深度与丰富性,还表现在不仅仅描述了自然景观,还深入探讨了时间流逝、生命轮回等思想主题。
如在2022年《双林》春之卷卷首语中,王春平先生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意识、生命与自然的轮回、社会与文化的反映等方面丰富而富有深度内容:
作者通过回顾上年的抗疫努力并展望新年的希望与计划,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他提到“回想去年的今天,万众齐心都在为打赢那场抗疫阻击战而努力”,这种时间的回溯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变迁,而且强调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共同努力和牺牲,建立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深化了对时间价值和集体记忆的认识;通过个人的感受和观察,比如“今年过了一个舒心的春节”,将个人的体验融入集体的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中,使得个体的情感与集体的记忆相互呼应,增加了文本的情感深度和共鸣。
“今年是我国十四五计划开局之年,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种历史与时代背景的引入,将当前的时刻放置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发读者对过去与未来交汇点上的思考,使得春天的描述不止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国家重要时刻的记录和思考,增加了文本的历史深度和时代感; 描述季节变化如“春来了”以及“老树新花”,体现了自然界生命轮回的主题。在这里,春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开始,更是新生和再生的象征,映射出生命的连续性和自然的恒常更新;“老街,古村,家庙,乡塾,苍岭,草径,古刹,川水……都飘散着我们的情怀”,这些具体图景不只是描绘物理空间,它们亦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承载过去与现在的连结,展现了生命与环境的互动和依存;通过《双林》杂志的内容介绍,如提及“牛年倡导‘三牛精神’”,反映了社会文化现象和当下的社会精神面貌。这种描述把自然景观的描述与社会文化主题相结合,加深了内容的多层次和丰富性。
2022年春之卷卷首语,描述如“春来了,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整个春天”,以及“盎然的春意里又冒出了一大片雨后春笋”,王春平先生不仅仅描绘了季节的更迭,更是用春天这一象征新生和希望的季节来表达生命的循环和再生。这种描写引发读者对生命力和自然周期的深刻体认。通过具体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时间的流逝,如“柳絮儿吐绿,山花儿争妍”,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反应,隐喻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以及生命轮回与自然的关联。
又如,在2022年秋之卷的“卷首语”中:
他提到“《双林》作者们把自己手中的笔当作开山斧,当作拓荒犁”,通过用“开镰了,又到大地收获的季节”来引出秋季的主题,同时寓意着劳动的成果和时间的成果,将文学中的收获与现实生活中的收获相映成趣。这不仅是对写作行为的象征性描述,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通过文学创作来“寻找挖掘植根于属于我们这块厚土上的精神”,展示了文化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强调“为家乡欢呼,为乡亲鼓劲,也为乡村振兴讴歌”,将文学创作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探讨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文本的社会深度和文化重量。
通过讲述革命者的故事和红色作品的介绍,如《刘和珍》,将文学创作与历史真实紧密结合,使得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王春平在《双林》杂志卷首语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的描写与深层的社会文化主题相结合,通过对时间流逝的反思、生命轮回的描绘以及文化传承的探索,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且深刻的话语空间,使读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描写的同时,也能深思人生与社会的诸多重要议题。
五,严谨的结构且层次分明王春平先生写作的卷首语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他的卷首语,往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论述体系。通常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来组织文章。例如,在春季刊卷首语中,他从春天的景象入手(起),描述了万物复苏的情景(承),转而对春天的意义进行深入阐释(转),最终引出《双林》杂志与春天相契合的主题(合)。
他善于在文章开头设定一个情景或提出一个问题,为读者提供思考的切入点。例如,“在春天里出发”这样的开头,就设定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场景;紧接着引入部分,他会明确本文的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阐述。在阐述中,王春平先生往往融入自己的观察、见解和情感,使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在行文中,王春平先生常使用转折和对比的手法,如“春天再美,也不要让内心长久地只是驻扎着一个春天”,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读者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和深度;在文章的结尾,王春平先生通常会对前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建议或期望。这样不仅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思考空间。
他的卷首语往往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如春天的生机、时光的流逝等,确保了文章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度。
下面,我们以《双林》2024春之卷卷首语为例,具体全面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上的独特写作特色:
卷首语巧妙地通过自然气候的突变,引出“变”的主题。这种以自然现象为引子,引出主题的手法,既生动又富有哲理,使人印象深刻。
接着,卷首语以佛堂的城市化建设为例,具体展现了“变”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对佛堂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党建强基、工业提升、农村振兴、古镇开发、双江起航等方面的描述,展示了佛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活力和潜力。这种将宏观主题与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手法,使得卷首语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富有生动性。
卷首语在结尾部分以太阳出来、双江湖建设项目区域山清水秀、古镇繁华、工地涌动的景象,呼应了开头的“变”的主题,展现了一片光明的未来。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安排,使得整篇卷首语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总之,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在行文结构上呈现出了清晰的起承转合、鲜明的主题、生动的语言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等特色,这些特点使得其卷首语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也为整本杂志定下了基调,激发了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六,哲学的思考且润物无声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发读者的思考,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他在其卷首语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其对自然界规律的哲学思考。
他在文字中透露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洞察。他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通过这些景观揭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他提到“万物像是和春天签订了某种契约”,这不仅是对春天变化的描述,也是对生命力和自然界秩序的一种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与古代哲学家如老子、孟子、庄子等人对自然规律的探讨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在卷首语中呈现了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他的写作常常涉及“自然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与自然哲学领域的探讨相呼应,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还展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他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时机的把握。例如,他提到“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之得养”,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们应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启示。
尾声总的来说,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作家的风格往往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这些经历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从而影响其写作的内容和风格,在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视角。
王春平一生经历丰富,从小生活在农村,十五六岁就当上了生产队小会计,在农村战天斗地,空闲时求知若渴,是一名文学青年。后来从军,退伍后当过村干部,小商贩,长途贩运者,办过企业,行政干部(公务员),2015年退休。喜文学、书画、摄影、收藏,且皆有收获。
他的写作深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体现。他的个人成长背景、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以及个人情感都渗透在其文本中。正如许多作家一样,他的作品反映出自己的生活轨迹和心灵历程。
王春平先生在文学的道路上,出道之初以及行程,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著作,这些阅读经历无疑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影响。他的写作风格是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既包括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和阅读背景,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艺术追求的影响。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他的创作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味着文学作品的变化与时代的风貌息息相关。
地域文化也是塑造作家风格的一个外在因素。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沉淀,这些都可能反映在作家的写作中。王春平先生的作品也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他将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融入到写作之中。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王春平先生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还展现了该地区独有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传统。这种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寻找个人的文化基因和特殊的地域性经验,王春平先生在“义乌十八腔”的地域语言文化系和标准汉语叙事之间,探索了新的表达可能性。在将个人经历和地域文化融入写作的过程中,王春平先生也面临着如何平衡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问题。如何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避免陷入地域性写作的身份束缚和惯性,是他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王春平先生的卷首语写作风格是在个人经历和地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和感悟,也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特别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等任何使用)
(邹鲁,20240607,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