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把新疆本土养殖的海鲜戏称为“新鲜”,新疆的海鲜不仅新鲜,而且种类繁多,三文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陆续丰收,销往全国以及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表示想尽快吃到新疆海鲜,尝个新鲜。
新疆海鲜,不止鲜
相信大家第一次听说新疆有海鲜生产还有产业集群存在,都会浮想联翩,比如:如果不是引海水进入养殖场,那就是挖沙造海创造环境……
其实都不是,而是一种“海鲜陆养”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会让原本在海洋中生长的海产品集中在陆地养殖,使其达到一样的生长结果。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模式呢?
原因在于新疆北靠阿尔泰山,南边连接着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天山山脉横贯其间,这种“三山夹两盆”的复杂地形,既在北边拦截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又从南边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流,再加上盆地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致使新疆气候普遍干旱,但形成的天然水域广阔,且类型多样。
其中,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疆宜渔水域滩涂面积超4600万亩,具备发展渔业的先天良好条件,再加上政策、科技、人工等投入,就有了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生态智能恒温养殖基地、新疆麦盖提县澳洲淡水龙虾繁育基地、阿克苏市润泽农庄养殖基地等诸多养殖基地的存在。
其中,新疆第一个盐碱地海鲜养殖基地就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兵团第三师的红旗农场。
与人为填海造陆、积沙成塔类似,新疆的海,是“人工造海”。
据统计,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和6.9亿亩低洼盐碱水域,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同时可供利用的盐碱地高达5亿亩,如新疆、山东沿海、松嫩平原、内蒙河套、中原腹地,而新疆盐碱地占其1/3。
2013年5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传出消息,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新疆盐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盐生植物种子及耐盐性开展研究,最终证明在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等,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连续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使其达到耕种标准。
盐碱地可以科学地变为耕地,那淡水养鱼是不是也能实现呢?
很快,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打响了“第一枪”:推进低洼盐碱地养殖。
同年,农业部发布《2017年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方案》,顺势推出“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2019年,又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
有了国家政策引领与撑腰,新疆的“新鲜”,就不止是鲜。
“新鲜”的鲜是“鲜”入人心
为什么新疆有了盐碱地,就有了“人造海洋”养海鲜的可能?
以红旗农场为例,因为这里是帕米尔高原东部,不仅盐碱滩一望无际,而且PH值普遍在8以上,地表水跟海水很接近。
因此科研人员只需要在盐碱水里添加特定的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就能调配出适合不同海鲜生长的“人工海水”。
而在人工海水里自然生长的青蟹、罗非鱼、斑节虾……它们不但肉质细腻、口感鲜美,而且没有抗生素、健康无污染。
那怎么才能让海鲜们在盐碱水里“入乡随俗”呢?
这时,就需要科研团队: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亮相。
这一切要从2018年宁波大学水产博士王欢回河南老家开始说起。
他看着大片盐碱地,就想试试用其做养殖水域,说干就干,也像以往做实验一样,万事开头难,很多青蟹苗都没能成功存活,但他和他的团队不灰心,因为只要有苗活下来,就说明盐碱地养殖并非天方夜谭。
因此,他们既通过调整各项水体物质含量和浓度等数值,又在数以万计的蟹苗中,不断筛选存活率高的“种子选手”,双管齐下,大幅提高了蟹苗的成活率。
这意味着,宁大完全跑通了一套“盐碱养殖方法论”,即:检测水质,看看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再把最适合养殖、成活率最高的种苗养进去。
以新疆兵团14团的天鹅湖为例,把宁波大学水产学院团队请过去,测水质、测化学元素,顺利确定了天鹅湖最适合养殖青蟹和南美白对虾,顺理成章地签协议、引技术,彻底掌握了盐碱养殖“黑科技”。
而“新鲜”背后所蕴含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新疆。
因为这意味着中国5亿亩可利用的盐碱地,正渐渐变成新的“大国粮仓”。
“新鲜”是让迈入“核污染时代”的中国人能吃上一口安心的海鲜;是遥远的内陆迸发出的无限可能;是小海鲜也能发挥大作用的最好体现,让我们的餐桌有了全新的可能。
餐桌上的全新可能
说到海鲜就不得不提到三文鱼,众所周知三文鱼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刻薄”,新疆尼勒克县凭借它优质的冰川冷水滋养出的三文鱼,口感一点也不输挪威三文鱼,据说今年产了三千多吨。
来自新疆的三文鱼,橙白相见的鱼肉醇厚绵柔、温润如玉,料理精致的调配,新鲜的食材,最具诱惑的还是吃入口中的鲜嫩还有那独具“疆味儿”的油脂感。
网友直呼:这是新疆三文鱼,不是挪威的哟!
在新疆,海鲜不仅是餐桌上的奢侈品,更是一种科技与自然相融的产物。
远离海洋的新疆,似乎与海鲜无缘,然而,这里却悄然成为了一个海鲜胜地。
这一切都益于科技与创新的引领。
新疆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且分布着广泛的盐碱地,使得地表水质与海水非常接近,为“人造”海水养殖提供了天然条件。
利用这一优势,新疆水产公司采用“海鲜陆养”的模式,在盐碱地上建立了智能生态海产养殖基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农场与中国海洋大学、塔里木大学合作,将当地盐碱水还原成与天然海水相似度达99%的人工海水,在沙漠边模拟出了海水养殖模式,为更多老百姓的餐桌送上新鲜海鲜。
在科技和创新的支持下,新疆成功调配出适合不同海产品生长的人工海水,解决了我国盐碱地治理难题。
这一养殖方式让新疆的人们也能品尝到各种海产品,让海鲜成为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全新可能,新疆的海鲜养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新鲜”!
靛蓝色的“皮甲”,俏皮的白色足肢还有修长的虾尾,这种来自大洋彼岸的南美白对虾,如今也是新疆养殖规模最大的海鲜品种之一了。
南美白对虾作为当地的特色养殖产业,目前淡水虾塘有十几个,水产面积达100亩地,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骨架简单,柔弱娇嫩,价格昂贵,因为类似鸡肉素有“还鸡肉”之称的石斑鱼,在帕米尔高原的高山沟壑下肥硕成长。
澳洲淡水龙虾是我国继罗氏沼虾之后引进的又一世界名贵淡水虾,原产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它,因其酷似海中龙虾而得名。
在南疆的麦盖提县澳洲淡水龙虾繁育基地,他们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成为水产市场的新宠,口感鲜甜一点也不失淡水虾的弹性。
伊犁察布查尔自治县地产的罗氏沼虾也不甘落后。
罗氏沼虾一直被人们称为“水中贵族”,新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水质使其味道更鲜美。
这里的养殖户们正忙着捕捞罗氏沼虾,为群众们的餐桌上带来更多独特的新鲜美味。
湖泊一岸渔民在忙碌而另一岸则在“贪恋”海鲜的烟火盛宴。
如果你有空,到新疆走走,尝尝新疆的“新鲜”,万种风味,种种美味,总有一碗让你流连忘返。
新疆养殖螃蟹的地方,也出乎人的意料!
新疆人的“绿洲”博斯腾湖有螃蟹,“人间仙境”阿勒泰有螃蟹,海市蜃楼的沙漠里边有螃蟹,稻田里面也有螃蟹。
石河子螃蟹养殖户培育的满黄螃蟹,提醒着网友千万别错过。
新疆秋天刚产的青蟹,膏多黄满,肉质绵密紧致,被老百姓们宠爱地称为“金鳟”。
新疆的海鲜远远不止这些,喀纳斯湖出产的哲罗鲑、细鳞鲑;赛里木湖出产的高白鲑、凹目白鲑;还有全疆各地江河湖沼里面的斑节虾、小龙虾、罗氏沼虾、斑节虾、海鲈鱼、罗非鱼……而新疆的湖泊、河流、水库等水域也成为了养殖海鲜的理想场所。
今天的新疆已经成为了一个物美廉价的海鲜产地,利用科技与创新,新疆将原本遥不可及的美味佳肴变成触手可及的“家常饭”,这些海鲜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还为全国乃至国外的人们提供新鲜美味的水产食品。
一生解甲不止,四季风韵犹存,我们在食海鲜的江湖行走数千年,感念自然的馈赠。
有人说,生的活的才叫生活。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的烟火。
秋风起,蟹脚痒,从沿海到内陆,还是中国人熟悉的味道。
“新鲜”的味道,是创新的味道,更是幸福的味道!
在离海最远、降水量极低的地方养殖海鲜,这个过程要攻克许多科学与技术的难关,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但是新疆做到了。
将他人眼中的天方夜谭变为现实,实现了内陆养殖海鲜的梦想。
如今,“新鲜”已然成为了新疆的一张新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认识新疆,走进新疆,感受新疆,把“新疆滋味”带向祖国各地。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