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生演化过程,而万物得以“生”,无一不是背负着“阴”而朝向“阳”,因冲虚之气而生。
然而,如此理解,难免强说之嫌,经不起认真推敲。主要问题就在这个“负阴抱阳”上。

对于我们而言,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是就北半球而言的,中华先贤自古就是这么“确定”的。
如《周易·说卦》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包括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它们的阴阳、刚柔和仁义,就是这么“确立”的。
就是说,天道、地道和人道,就是先圣这么“立”起来的,而“阴阳”是一个区别符号与认知概念,世人接受了这个认知概念,也就成了固定的认知模式。

并非说事物必须具有那样的阴阳属性,我们只需把它看作一个区分符号或认知标签,就行了。
但跟我们“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相反,假如我们生活在南半球,我们一定会反过来说“山北水南”为阳。但细想起来,也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似乎并不影响人前为阳,后背为阴的说法。
然而动物的“负阴抱阳”就不好说了,猪马牛羊,鸡鸭狗猫,它们都是腹部朝阴,后背向阳,它们的阴阳方位跟人类相反。
难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不包括动物吗?肯定不是。

陈抟老祖发明了太极图,俗称“阴阳鱼”。可是这条“鱼”在水中的任何方位都是“阴”的,他的“阳”表现在哪里呢?它是如何“负阴而抱阳”的呢?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开始反思,有的学者脑洞大开,比如台湾学者李敖说:我的老同学陈鼓应说万物背阴而向阳,那错误的。应该是万物有阴有阳。
他的依据是荆轲刺秦王时,左右提醒他“王负剑”,即把剑前移到胸前,才好拔出。所以这个“负”就是胸前的意思。

于是很多人接受了这一观点,不再纠结于“抱”“负”的前后问题,因为“抱”“负”只是个同义词的随机并列,把“负阴抱阳”理解为“万物有阴阳”即可。
果真是这样的吗?未必。
老子的思想深刻,文字严密,用词精当,不可能随便组织文字。同时,也不应该像有的学者猜度的那样,认为老子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未为人知的秘密。
其实,老子这段话无非是讲:“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毫末到“二、三、万”发展而来,而“无”又是看不见的,是幽隐的“有”,是“阴”的,而现实中的“有”皆是可见之物,属于“阳”。

就是说,一切将要“生”出之物,都有一个从幽隐到可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阴”向“阳”转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幽隐”的“无”,向“可见”的“有”转变发展的过程,就是离开“阴”而向着“阳”发展而去的过程,比如萌芽出土,胎儿发育,这个过程跟“道生一”的从无到有,其道理是一样的。
宇宙万物都有一个“生”“死”的过程,万物之“生”是从“阴”到“阳”,万物之“死”则相反。
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都是万物之“生”的过程,既然是“生”,那就是从“幽冥未显”到“明而可见”。
所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意思就是:万物无不是从幽冥未显而到明显可见,万物自然是千姿百态的,但“冲气”却是一样的。就像王弼所说:“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王侯得一者主焉”,“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说的“一”就是“道”,不能理解为“道生道”,因为跟万物相比,道是唯一的存在,所以“道生一”是说“大道”作为独立物,它是以“一”的方式而存在的。
严遵解“一”说:“万物之庐,为太初首者,故谓之一。”
苏辙、吕慧卿、憨山德清等虽表述各异,但大体意思一致,如苏辙说:“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