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这天,医院门诊部的走廊里人头攒动,55岁的罗阿姨,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走进了急诊室,她最近感觉胸闷、发烧不退,最终决定来医院检查。
医生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诊断为肺部细菌感染,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医生决定为罗阿姨,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注射,这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生素,能够迅速控制她的感染症状,罗阿姨对医生的话没有太多疑虑,只不过她很少生病,对要做的皮试很疑惑。
以前她见小孩子做过皮试,疼得娃娃直哭,而她之前也听说过,国外好像都不用做青霉素,这又是为什么呢?
青霉素,挽救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青霉素的发现,是医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意外。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清理实验室时,发现了一些受到污染的培养皿,原本应该长满细菌的培养基,却因为一种意外出现的霉菌,而形成了“无菌区”。
这一发现并未立即得到重视,但弗莱明的好奇心,驱使他深入研究这种现象,最终他确认,这种霉菌能够分泌一种物质——青霉素,可以杀死包括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细菌。
青霉素的发现,是科学进步与偶然性完美结合的结果。
然而,从实验室的偶然发现到真正的临床应用,却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二战期间,青霉素被大规模生产,并广泛应用于战场上,成为伤兵救命的法宝。
自此,这种神奇的抗生素迅速成为,世界各地医院的常规药物,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科学层面上,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得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无法形成坚固的细胞壁,最终导致细菌破裂死亡。
而细菌细胞壁,是由一种称为肽聚糖的物质组成的,青霉素通过与细菌的转肽酶结合,阻止了肽聚糖的交联形成,这种作用机制,使得青霉素对多种细菌,具有强大的杀菌效果。
青霉素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广谱性和高效性,这也是大家常说的。
对于许多过去,无法治疗的细菌感染,青霉素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青霉素在治疗肺炎、梅毒、猩红热、风湿热、急性链球菌感染等疾病,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疗效。
青霉素的杀菌作用,主要基于其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抑制。
这关键在于,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结构,这一结构与细菌的转肽酶结合,阻止了肽聚糖链之间的交联反应,导致细菌细胞壁的不完整性。
细菌在失去坚固的细胞壁后,无法承受外界环境的渗透压,最终细胞破裂而死,对于细菌来说,这意味着无法繁殖、扩散,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青霉素的应用也并非毫无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逐渐产生了对青霉素的耐药性,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能够分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导致青霉素失去活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改良型抗生素,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青霉素家族的“兄弟”,它们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上具有相似的β-内酰胺环,因此在作用机制上,和青霉素是类似的。
只不过,头孢菌素同样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细菌,然而与青霉素相比,头孢菌素在结构上更为复杂,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并且在对抗一些耐药菌株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头孢菌素的改进,不仅仅在于其抗菌谱的扩展,更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β-内酰胺酶分解,这使得头孢类药物,在治疗一些耐药感染时更加有效。
然而,由于头孢菌素与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仍然有相似之处,因此对于那些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也存在一定的交叉过敏风险。
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讲的重点。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过敏史,和具体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那么头孢类抗生素,可能不是首选,特别是对于那些过敏反应严重的患者。
青霉素过敏很可怕,为什么欧美国家不用做皮试?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青霉素的注射,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引发致命的过敏性休克,这种严重的过敏反应会导致呼吸道阻塞、血压骤降,甚至心脏骤停。
如果不及时救治,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丧命。
简单来说,青霉素过敏反应是一种由IgE介导的,即刻性过敏反应,当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将青霉素错误地识别为有害物质时,体内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这些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使得它们在再次接触青霉素时,迅速释放出大量的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导致全身性的过敏反应。
而且,过敏反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皮疹、瘙痒,严重者则会发展为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最终导致休克,这种反应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使得青霉素过敏成为一种潜在的致命风险。
这时候,皮试就能起到作用了。
皮试是一种预防措施,主要通过在皮肤上注射少量青霉素,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患者是否对青霉素过敏,它能够提前识别出那些,可能在全身用药时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从而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
在中国,皮试已经成为注射青霉素前的标准操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欧美国家的医疗体系中,皮试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这可能是因为,欧美国家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更加谨慎和规范,医生会通过详尽的病史调查和过敏史记录,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而非依赖皮试。
随着新型抗生素的普及,青霉素的使用率在欧美国家逐渐下降,很多情况下医生,会优先选择其他抗生素,这也减少了对皮试的需求,再加上欧美国家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皮试并非完全可靠。
它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所以欧美医生,更倾向于通过详细的病史筛查,和临床观察来判断,是否使用青霉素,而不是皮试这种方式。
头孢注射3天后才出现休克,有一种过敏,叫“严重迟发过敏反应”你知道什么叫,严重迟发过敏反应吗?
它指的是,在药物使用数天甚至数周后,才表现出来的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并不像即刻过敏反应那样,迅速出现,而是通过慢性免疫反应逐渐积累,最终导致身体的全身性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T细胞在药物分子,或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逐渐对身体的特定组织产生攻击,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不同于即刻过敏反应,这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往往表现为皮疹、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症状,有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器官损伤,如肝炎、肾炎等。
这种反应的危险性在于,它的潜伏期较长,患者和医生往往难以将其它,和特定的药物联系起来,进而延误治疗,所以对于有过敏史,或正在使用潜在致敏药物的患者,一定要密切监测用药后的身体反应,及时发现问题。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病例:
一名45岁的女性患者,因为肺部感染住院治疗。
医生为她开具了头孢类抗生素,连续注射三天后,患者的感染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血象指标也趋于稳定,然而在出院前一天,患者突然出现了严重的皮疹,并伴有高烧、全身无力。
接着,她开始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的症状,随即陷入休克状态。
经过紧急抢救,医生最终诊断为头孢类抗生素,引发的严重迟发过敏反应,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这也说明,迟发过敏反应的危险性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时,即便在治疗效果显著的情况下,仍应保持警惕,密切监测患者的全身反应。
一般情况下,医学上也有一些辅助措施,可以降低迟发过敏反应的风险,例如在用药前或用药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过敏风险,提前给予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对于曾经发生过迟发过敏反应的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以免诱发更为严重的反应。
参考文献:
[1]青霉素过敏反应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迟发性药物过敏反应的机制与临床表现[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3]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听说是杂质引起过敏,国内产品纯度不行。
还是中药好……
出事了,就是不一样的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