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春雨过,万物皆清明”,今年的清明节似乎提前了一点,清明节也叫三月节,一般是在农历三月或阳历4月5号,而今年农历二月就到清明了,这在传统习俗中属于“早清明”,因此也让我们提前进入了暮春时节。
清明节是唯一一个节气节日结合一起的日子,而且清明节还融合寒食节、上巳节两大古老的节日,因此清明节的习俗忌讳也是比较多。在这个慎终追远、缅怀先祖、严肃肃穆的特殊日子里,我们应该遵循老传统,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孝道精神,少去做哪些犯忌讳的事,为家人祈福,为自己明志,接下来一起感受下这个古老而又传统节日的习俗讲究。
明日清明节,提醒大家:1不穿,2不做,3要吃,忌4事,小心别犯了忌讳
1不穿不穿新鞋,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介子推因忠心耿耿,被晋文公重用,但却因为与晋文公的意见不合,被流放到了边疆。介子推临走时,把自己的鞋扔在了门外,表示自己再也不会回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便在清明节这一天不穿新鞋,以示对忠臣的怀念。因此,清明节不能穿新鞋,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牺牲。
在民间也有“新不踩旧”的说法,旧指的是已故的先人,而新则是指新鞋子,祭祖扫墓本是比较严肃的事情,穿着新鞋扫墓是对先人的不敬,还可能会弄坏新鞋,影响祭祖的心情。
2不做①不捡路上的东西
在清明节这天,不管在路上看到什么东西,都不要捡回家,尤其是钱财、衣服、鞋子等。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清明节路上捡东西是犯忌讳的,一是怕失主找不到着急,破坏别人心情,影响节气气氛,二是觉得比较晦气,所以过清明节,老人都会提醒晚辈路上的东西不要捡。
②不扫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加上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减弱,越来越多的人奉行清明不去扫墓祭祖。其实这是对清明节文化习俗认知不足,清明节是法定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也不是什么陋习,而是一种寻根问祖,行孝尽孝,弘扬民族文化的行为,这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因此有时间还是要去扫墓祭祖,毕竟传统需要传承下去。
3要吃①吃青团
清明节吃青团是南方人的习俗,青团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用它来祭祀祖先,而后,这种习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青团是一种用艾蒿和糯米粉做成的传统面点,其色油绿如玉,口感糯韧绵软,吃起来清香扑鼻。清明节吃青团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
②吃馓子
馓子又称“酥油果”,是一种油炸食品,通常由面粉、鸡蛋和油炸而成,清明节吃馓子的习俗其实来源于寒食节,寒食节也叫禁火节,节日当天是不能用明火做食物的,当时的人们就会提前做好馓子,以供寒食节食用,馓子形状长条,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因此清明节别忘了吃这道传统小吃。
③吃螺蛳
老话说“清明螺,抵只鹅”,古人说话虽然有点夸张成分,但也侧面说明了清明时节的螺蛳的营养价值和美味。清明节春光明媚,万物繁荣生长,而此时河里的螺蛳还没繁殖生子,正是肥美鲜嫩的时候,因此每年到了清明,民间都有采食螺蛳的习俗。
忌4事1.忌扫墓直接回家
清明节扫完墓,不要直接回家,这在很多地方是犯忌讳的,因为扫墓是缅怀先祖,祭拜亲人的仪式,祭拜完以后,难免会心情沉重,如果直接回家,难免会把悲伤的情绪传递给其他人,带来负能量,所以扫墓过后最好去人多的地方转转,调整好情绪再回家。
2.忌把贡品带回家
清明节是一年一次看望祖先的节日,因此所带的贡品也要丰富得多,当我们扫完墓以后,如果还有多余的贡品,千万不要拿回家,这在老辈人眼中是大不敬,一定要所有贡品烧完用完以后再回家,把剩余的贡品带回家,其寓意就是把晦气带回来了。
3.不去串门
清明节虽说是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但是具有特殊性,其他节日都是以娱乐庆祝为主题,只有清明节是以扫墓祭祖为主题的节日。在这个肃穆、思时之敬的日子,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悲痛,就不要去打扰人家了,不然只会让人觉得不懂事,产生厌恶心理。
4.不吃鲫鱼
“劝君莫钓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清明节也被称为三月节,而在三月里,正是鲫鱼大量繁殖的时候,这个时候鲫鱼肚子里有大量的鱼籽,如果吃鲫鱼,就犹如结束了这千千万万的小生命,清明祭祖是行孝尽善的行为,自然不能去了伤害生命。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人间烟火,风味长存,关注我,与美味相伴,与快乐同行,你对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清明回家扫墓有哪些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