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战后中非关系
中非关系历史回顾中非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中国就开始了与非洲国家的良好交往,张骞通使西域开创了中非交流的先河。6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带领中国船队来到非洲大陆,并和非洲国家进行了经贸交往、文化交流。
中国无私而正义的援助使得非洲国家在民族解放斗争之路上有了坚强的后盾。同样,在非洲国家的正义支持下,中国政府终于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封锁,于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多次打败台湾的分裂意图和重返联合国的图谋。这样的相互帮助既是两国关系良好的见证,又成为中非关系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1.冷战后中非关系的基础
<1>政治基础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在新的历史浪潮中动荡变幻,各个国家都在围绕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做着探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希望维持当前对其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继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实现他们的战略目标。
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相同的现实需求和共同诉求,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继续发展南南合作,解决各自发展中的问题,维护国家利益;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按照宪章宗旨解决国际争端,保证国际社会公平,促进各国和平相处。
<2>经济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冷战后政治形势的日趋缓和,经济成为国家交往的重要内容。经济因素的突出发展,使其成为国家间发展政治联系,保持良好外交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两国经济联系,成为了国家外交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与非洲国家来说,中非之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是发展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
由此可见,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经贸、投资、能源领域存在着绝佳的结合点,双方经济互补,相互需要。迄今为止,中非双方已经在上述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如果继续加以因循善导,必将达成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经济已成为发展双方关系的坚实基础。
2.冷战后中非关系的现状
中非官方政治交流良好。目前,非洲53个国家中有48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占与中国建交国家总数的28%。中非政治关系密切,不仅政府高层往来频繁,而且在议会、政党等领域也展开了广泛交流。
中非经济联系空前高涨。从贸易额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0年中非贸易额为106亿美元,大大超过1999年49.5亿美元的水平,成为了中非贸易额突飞猛进的一年。
中非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高层文化互访频繁。截至2005年,中国先后派遣50多个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问非洲国家;同时,中国邀请和接待了160多个非洲国家政府文化代表团访华;与非洲国家共签订文化协定65个,文化协定的执行计划150多个。
中国为非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除派医疗队支援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建设外,近年来,更和不少非洲国家合作,治疗在非洲大陆异常猖獗的艾滋病。例如,自1991年至2005年,中国分8批共派出33名专家赴坦桑尼亚,为那里的艾滋病患者实施了上万人次的治疗。截至2006年,中国共派出1.6万人次医疗队员赴非洲,诊治患者近2.4亿人次。
磋商机制逐步完善与机构化。在中非双方政治、经济、科教文卫都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中非合作的高级机制性磋商机构——中非合作论坛,应运而生。2000年和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两次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2006年的峰会是我国建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国家和领导人最多的外事活动。
(二)、中国对非洲外交政策的内容
冷战后,中国对非外交政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连续过程。中国政府不断探索,一步步的修订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为双方关系向着更深层、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建立全天候、多领域的伙伴关系而不断努力。
1.政治上增强互信,深化关系
1996年5月,主席访问非洲时,主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也确定了新世纪我国对非外交政策的走向。经过上述几次政策阐释和政策落实,中国政府明确了双方关系的定位,确定了中国对非政策各方面的内容和辅助措施,充实了双方关系的内容,为两方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在更加稳固的轨道上建立全天候伙伴关系,增加政治互信,起到显著的指导作用。
2.经济上互利共赢,团结合作
为了加大同广大非洲国家的经贸交流,中国政府采取有力举措,制定了很多互惠的措施和便利条件,扩大贸易量。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已经正式实施了190个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对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拉动了中国从非洲相关国家受惠商品的进口大幅增长。
3.文化上加强交流,相互借鉴
冷战后,中非双方在文化交流领域的交往以更加积极的态势蓬勃展开,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拓宽加强,文化交流成为了双方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从最开始的互派留学生到现在多层次、多领域、多层面的文化交流合作,作为双方政治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交往,使中非关系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了不断地促进和改善。
虽然,这种文化领域的联系未能像官方政治互动那样,为两国关系定立基调,掌舵护航,但是却增进了双方人民的友好关系和相互的亲近感,因而为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安全上热忱帮助,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政府认真关注非洲大陆的和平形势和安全热点问题,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维持世界和平的作用,以实际行动支持非洲的和平进程,积极稳妥地参与到集体安全机制的维和行动当中去。对于非洲大陆的冲突,中国主张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和平解决,在冲突未能解决的前提下,派出维和部队,防止冲突升级并寻求政治解决途径。
(三)、中国对非洲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变化
中国对非洲多层次的外交政策在中方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逐渐丰富,内容与形式不断得到创新与拓展,呈现出“一面多点”的特点。
“一面”是指中非合作的政治理念基础。中非关系是建立在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的。中国不以大国自居,而是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发展中国家伙伴的身份同非洲进行往来,尊重非洲国家的选择,致力于双方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一面”是中非各领域关系发展的基础。“多点”即中国对非外交,在诸多领域展开真诚的交往。
综上所述,中非关系以其政治上的平等互信,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文化上的相互尊重,安全上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以及外交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二、对中国外交的建议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它的权力和实力,更取决于它将这些能力加以综合实施的运作效率,即其外交能力,如果这种外交能力发挥不好,将直接影响到该国权力的发挥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国家权力的因素,诸如国土面积、地缘优势,经济实力、军事能力以及文化领导力等,要想使这些权力因素充分发挥其效能,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外交因素的成功运用。
外交将这些因素加以整合,使得他们可以按照国家利益所确定的政策方向前进,发挥合力作用,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实力,实现利益。摩根索认为,在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因素中,外交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大国都着眼于新世纪的国际竞争,而非洲成为了大国提升战略实力,维护战略地位的重要一环。各个大国均展开了对非洲的外交工作。正是面对当前形势,中国对非外交政策才更应该呈现出与他国不同的闪光点——真诚。中国对非外交政策,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安全问题上,都应闪耀着“真诚”的光辉,同非洲国家说实话,为非洲国家办实事。只要我们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非洲国家,相信中非关系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