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复旦大学张永振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来自中国4个栖息地的2443种野生蝙蝠、啮齿动物和鼩鼱的内脏和粪便样本进行meta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669种病毒,其中包括534种新病毒,从而大大扩展了哺乳动物病毒组。
该研究分析揭示了高水平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确定了跨物种病毒传播事件,阐明了病毒起源,并在哺乳动物宿主中确定了无脊椎动物病毒病例。宿主顺序和样本大小是影响病毒组成和病毒溢出模式的最重要因素。鼩鼱携带的病毒非常丰富,包括许多与多器官分布的无脊椎动物相关的病毒,而啮齿动物携带的病毒具有更大的宿主跳跃能力。
同日,Nature对该研究发表了题为“Furry little creatures teem with a multitude of viruses”,Highlight报道。“研究人员发现有138种病毒在不止一种哺乳动物中出现,这表明它们可以从一个物种传播到另一个物种。同时啮齿动物和鼩鼱中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潜力可能比蝙蝠更强“。
大多数人类病原体起源于动物,并通过跨物种传播事件出现。因此,早期识别人畜共患病毒及其宿主对于减轻和预防未来传染病暴发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十年的研究已经在动物身上发现了无数的病毒,特别是在应用总RNA(元转录组)测序之后,反过来揭示了各种人畜共患病原体的进化起源。重要的是,后来发现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毒首先是在动物病毒的进化和生态学研究中发现的。人们还试图确定哪些哺乳动物物种最有可能携带人畜共患病毒,或者哪些病毒群最有可能跨越物种界限,在人类身上出现。
尽管如此,驱使病毒在动物间跨物种传播的因素,以及它们是否有可能感染人类并在人类中引起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一种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后来被称为SARS-CoV218)和COVID-19大流行的病因的出现,突显了哺乳动物野生动物物种中人畜共患病毒的多样性,以及迫切需要了解它们在将这些病毒传播给人类方面的潜在作用。
蝙蝠、啮齿动物和鼩鼱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哺乳动物。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通常密度很大,有时离人类很近。从历史上看,啮齿动物一直是人类传染病(如鼠疫和病毒性出血热)的最重要动物来源,而蝙蝠目前被认为是一些高影响新发病毒(如冠状病毒和副粘病毒)的天然宿主。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在蝙蝠和啮齿动物中发现并鉴定了许多新型和遗传多样性的病毒。比较研究表明,与啮齿动物相比,蝙蝠可能携带更多的病毒,在人畜共患疾病传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可能反映了许多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包括特定的免疫特性。尽管实地调查越来越多地揭示了生态因素对病毒多样性的影响,但关于哺乳动物物种所起的作用仍未达成共识,这些物种在种群规模和密度等特征上存在差异,这些特征对传染病动态具有根本性影响。事实上,对于病毒与其哺乳动物宿主之间以及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在异源和同域哺乳动物种群内部和之间的进化和传播,仍所知甚少。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Cell )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环境中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生态学、进化和病毒传播,作者从四个不同的生态栖息地捕获了蝙蝠、啮齿动物和鼩鼱。从这些野生哺乳动物中获得了总病毒组。该研究揭示了病毒进化和生态学的关键方面,以及病毒之间以及病毒与哺乳动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数据强调了哺乳动物病毒在当地栖息地的显著多样性及其在新宿主中出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