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代十国时期各国进行的祭天礼仪来看该时期统治政权的正统意识

让心灵来次旅行 2023-05-19 16:40:32

前言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五代政权与南方诸国中称帝建国的各政权皆纷纷举行皇帝祭天礼仪,可以看出如此频繁地举行祭天礼仪尤其深重的涵义。天的地位从上古时期便已经凸显了出来,汉朝时期那种君权神授的思想更是奠定了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皇帝的崇高地位。祭天礼仪的出现就是为了证明皇帝是承继了上天的愿望,成为上天统治万民的代理人。

五代十国时期祭天礼仪层出不穷,这与其当时混乱复杂的社会背景所联系。这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从后梁朱温取代没落的唐朝之后,北方相继经历了五个朝代,它们的名字分别在梁、唐、晋、汉、周这几个之前出现的封建王朝前面加了一个后字,从朝代的命名方式就可以充分看出当时这种正统地位的争夺何等激烈。南方当然也不示弱,在相继建立的十个政权当中更是效仿北方五代频繁进行祭天。

五代十国割据

因此可以看出祭天仪式是彰显一个朝代最高统治者的合理继承地位,证明其是天之骄子,是天选之人。正因为祭天能够起到这样明显的作用,皇帝在身份上得到了普遍认可,因此其统治便也就可以理所应当地维持下去并不断发展了。在祭天过程中,南北方政权在礼仪规定上皆效仿古代之传统,不敢擅自违制度,基本上都是祭祀天神、祖庙,大赦天下等方面内容。

《旧五代史》载:“仪仗车辂,卤簿法物,祭器乐悬。奉遣太庙四室神主赴西京,太常仪仗鼓吹导引斋车,文武百官奉辞于开明门外,备法驾六军仪仗入西都,御文明殿受朝贺。”

五代十国算是中国历史时期第三个大分裂时期,那么在春秋战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纷纷争夺正统地位的现象为何没有五代十国时期明显呢?笔者认为之前由于儒家治国思想在封建王朝统治地位还不是非常明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只是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在西汉时期才进行了儒学独尊的举措,因此儒学正统思想还不是非常稳固。经过了隋唐时期的积淀,儒学正统思想愈发成为统治者的关注点。五代十国祭天正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朱温

五代与十国在祭天礼仪方面的差异

朱温建立后梁之初,由于其是篡取唐朝统治所得,因此必然会在舆论上引发唐朝旧臣和民众的不支持,毕竟唐朝的统治足足持续了近三百年,它在当时人民心中的地位还是非常崇高的。正是由于朱温担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便在建国第二年就开始筹备祭天,并且对其极其重视,当作当时最高等级的礼仪级别来对待,祭天奉祖、大赦天下,后续的四个朝代也皆是如此。

《新五代史》载:“同光二年正月,亲赴明堂殿致斋;朝飨于太微宫;戊辰,飨太庙,是日赴南郊;二月己巳朔,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宰臣率百官就次称贺,宣制大赦。”

从五代举行的祭天礼仪过程来看,基本上是延续了唐朝时期所制定的祭天礼仪,并且进行了高度还原和严格遵守。早在唐玄宗时期,便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且严密的祭天程序,一般是先祭告祖庙,然后前往宫外祭天,并且对于礼乐、车队、服装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李存勖

我们可以看到北方五代对于祭天的仪式及其意义是非常重视的,把祭天当作了正统即位的标志。那么南方的十国又是如何呢?从史料记载来看,南方似乎重视程度远不及北方,虽然各国各位皇帝均有举行祭天礼的活动,但是无论是从规制、人员参与以及礼仪等级方面都比不上北方。我想这和南北方的社会环境以及战略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南汉后主即位之后亲行祭天,已是南汉第三次举行皇帝祭天之礼了,然无论是钟允章帅礼官登坛指导陈设神位,还是宦官持剑登坛责其“谋反”,皆表明其皇帝祭天礼草率简略而无严谨章法。南方诸国皇帝祭天礼的草率简略在杨吴祭天礼中表现的尤为充分。天祜十六年(919)三月,杨吴正式建国改元。关于此次祭天唯可知配以太祖、御楼宣赦而已,至于斋戒、仪仗、卤簿、法物、享庙等行礼步骤或仪制细节如何皆无从得知。

杨溥

五代十国时期祭天礼仪体现的共同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能够证明本朝是承继大统、受命于天是历代皇帝都无比重视的。而祭天恰恰就是体现了皇权至上、国家正统以及君权神授象征的最好的礼仪程序。五代十国时期的共同认知促使各建国称帝者纷纷亲行祭天礼仪,严谨备礼也好,重贵诚意也罢,意图基本是一样的。

五代十国进行祭天,着意宣示其政权统治承天受命的正统地位。例如,开平元年四月朱温建国称帝后,欲亲行祭天之礼,只是因西都宫内修造尚未毕功,遂又推迟。遂于开平三年正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天之礼,意在宣示后梁承天受命、替代李唐国祚的正统形象。同年十一月,朱温再次举行南郊告谢之礼,可见篡唐国祚而建的后梁政权对亲郊祭天以宣示自身正统的重视程度。

《旧五代史》载:“是日,風景和暢,人胥悅服。五十年來無此盛禮。然自此權臣愎戾,伶官用事,吏人孔謙酷加賦斂,赦文之所原放,謙復刻剝不行,大失人心,始於此矣。”

石敬瑭

从文献记载来看,南方政权通过祭天来宣示正统地位的也不在少数。前蜀王建在改元之年初即郊祀祭天。唐末,王建占据四川,天祐四年朱温称帝,王建拒绝承认后梁的正统地位。王建成立后蜀也进行祭天活动,甚至比后梁更早举行皇帝祭天礼,其宣示承天受命、对抗朱温政权正统地位的意图非常明显。地处岭南的南汉立国虽然晚于前蜀,但同样重视立国之初皇帝祭天的政治意义。

乾亨元年八月,刘奠正式即皇帝位,次年冬十一月即南郊祭天,改国号曰汉。正是源于对皇帝祭天宣示自为正统的重视。朱温篡唐,占据淮南的杨氏犹奉天祐年号。武义二年,杨溥自封为王,成立了杨吴政权,起初只是称吴王而已,并未明确称帝号,就急于祭天无疑在于宣示其建国立统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杨吴政治集团欲在乱世之中树立对淮南地区统治权威的意图,由此不言而喻了。

王建

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正统思想的不断壮大及其演进

皇帝祭天是五代十国时期建国称帝的各政权宣示正统性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贯穿于整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前期政权尤为重视皇帝祭天礼仪,但是在后期这种通过祭天来宣示正统的现象却不断减少,可能受由于当时国家同一趋势的加强以及各政权实力的衰退导致的。

唐末藩镇势力林立,朝廷其实已经失去对地方的实际掌控权。及李唐亡国,朱温称帝,天下分裂,正统纷争局面出现。简言之,朱温篡唐,打破了李唐王朝天下一统的格局,引发了正统之争。

刘知远

《旧五代史》载:“顯德元年春正月丙子朔,帝親祀圜丘,禮畢,詣郊宮受賀。並與恩澤。今後不得以梁朝及清泰朝爲偽朝偽主,天下帝王陵廟及名臣墳墓無後,官爲檢校。”

五代十国前期建国称帝的诸政权对皇帝祭天礼尤为重视,不仅开国称帝之际要祭天行礼,后任新君继位亦要亲祀南郊。后梁历3主,朱温祭天两次,朱友硅郊祀1次。对照后梁对皇帝祭天宣示正统的重视,前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五代十国后期建国称帝的各政权对皇帝祭天礼的重视程度,与前期相比明显降低。或许正是源于对于建国称帝必须祭告吴天宣示正统的政治意义并不十分看重,周世宗在位5年多,亦并未亲行郊祀祭天之礼。

周世宗 柴荣

评价

南方诸国皇帝祭天礼多简略草率,与北方政权皇帝祭天的严谨周备、隆重肃穆无法比拟。这是因为南方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追求经济发展一直是统治者重视的。北方作为历来中央王朝的统治核心,其政治地位要远高于南方,因此北方政权重视正统,重视祭天也就不足为其了。

这种南北差异虽然与地域情况和传统有关,但是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皇权思想在南北方受重视的程度不同。开国称帝时祭天,或者是新君继位后郊祀,抑或是国家昌盛时升坛告谢,行礼时是严谨周备、庄重肃穆,还是简略草率、强调诚意而已,并不是关键,皇帝郊祀祭天仪式所彰显的政治意义才是五代十国乱世之中各个政权重视其礼的关键。

李唐亡国,天下大乱,引发正统之争。篡唐而立的后梁政权以皇帝郊祀祭天宣示其正统地位,其他称帝建国者亦纷纷通过祭天礼仪宣布自己的正统性。恰因各方均要在乱世之中宣扬自身的正统,五代十国前期皇帝祭天礼仪备受重视。然至五代十国后期,情况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只是趁中原内乱暂时立国称帝,谨事四邻以偷安一方,并不关注和在意举行郊祀祭天宣示正统之名号。

总而言之,五代十国后期,新建国称帝之政权比前期政权重视皇帝祭天礼的程度明显降低,多不着意于凸显自身的正统地位。终其原因,自唐亡二十余年以来,中原、四川、淮南、吴越、荆南、两广、闽越等各方对峙的稳定格局已经形成,自立为王者不急于利用郊祀祭天礼宣示正统、加强自己的统治权威;另外,随着号称承续唐祚而盛极一时的后唐亡国,强势一时的前蜀政权亦不复存在,后期建国称帝者明显已经意识到,诸政权对峙的稳定局面维系或打破的关键是实力较量而非名号之正统与否。

参考文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

0 阅读:0

让心灵来次旅行

简介:让心灵在文字中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