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黄仁宇在美国提倡“大历史观”,就是把历史事件放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去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这里重点说下日本侵华。
受不纯粹的大历史观影响,有人故意把日本侵华和元朝、清朝的统一混为一谈,说既然元朝、清朝都可以通过侵略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员,那么日本也可以。
一、日本侵华和元朝、清朝统一截然不同
这个论点自然是错误的,那么它到底错误在何处呢?
我之前写过一篇元朝是否是中国的论述,在这里,我简洁总结下,一个朝代,要想被人承认是中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必须推行汉化统治,拥有皇帝纪年的年号。
2、必须推崇汉化的礼仪制度,拥有皇帝的谥号和庙号。
3、必须定都在传统中国范围内。
下面就这三条,我们来看看元朝、清朝和日本是不是中国的朝代。
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没有年号,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用来作为皇帝的纪年,唐宋时代,皇帝年号繁多,也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用来代指这位帝王,比如唐太宗,只有一个年号“贞观”,号称“贞观之治”。明清时代的很多帝王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年号也往往代指这个帝王,比如“永乐”、“嘉靖”、“康熙”、“乾隆”等。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也定了年号,年号叫做“中统”,代表了统一天下之意。从此之后,元朝的皇帝不再是草原大汗,也有了年号,做了中原的皇帝,定都就在今天的首都北京。
皇太极建立清朝后,也定了年号,即“天聪”。
元朝的奠基者铁木真没有年号,清朝的前身后金国建立者努尔哈赤有年号,即“天命”。
而日本天皇则一直有年号,即“昭和”,从唐朝大化改新时期就有了,但是和汉化无关。
至于汉化方面,元朝和清朝都推行汉化,最终都融入了汉化中,而日本人则在殖民地推行日语教育,推行“和化”,目的是要消灭中国文化,让中国亡国灭种。
所以元朝和清朝是中国,日本不是。
第二个,就是谥号。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所以碰巧的是,汉朝又是皇帝谥号制度的开创者,汉朝之初的几位帝王,汉高帝、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高”、“惠”、“文”、“景”、“武”,就是谥号。
然而,到了隋唐时期开始,谥号变得越来越长,难以用谥号来称呼一个皇帝了,所以后来一般用的是庙号,毕竟庙号只有两个字。比如忽必烈的谥号就叫“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太长了。
庙号在古代的重要性还要高于谥号,《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就在于祭祀和征战,所以祭祀祖先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也因此,明朝时期,嘉靖皇帝格外重视祭祀,修筑了北京地标性建筑物——天坛。
元朝和清朝皇帝有谥号,日本天皇也有,但是日本人明显不懂得礼仪,比如裕仁天皇的年号是昭和,结果谥号也是昭和天皇,真是贻笑大方了,中国从来没有年号和谥号一样的皇帝,康熙皇帝不可能谥号也叫作康熙皇帝吧,这不是没文化的代表吗?
所以,元朝和清朝是中国,日本不是。
第三个,是庙号。
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后来秦始皇也把这个废除了,汉朝恢复了,但是在汉朝,只有功劳极高的皇帝才有庙号,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比如刘邦,庙号是“汉太祖”,汉文帝是汉太宗、汉武帝是汉世宗、汉宣帝是汉中宗,这些经过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确认,而且一直被宗庙祭祀,刘秀本人的庙号是汉世祖。
到了隋朝时期开始,因为皇帝谥号字数膨胀,无法用来简称,几乎所有帝王都有了庙号,所以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皇帝制度,自然也建立了宗庙,祭祀了祖先,追谥了几位元朝皇帝,元太祖是成吉思汗,元太宗是窝阔台。
皇太极建立清朝后,也祭祀了父亲努尔哈赤为清太祖。
日本人没有学习中国的庙号制度,日本天皇没有庙号。
这里来说最后一点,必须定都在传统中国范围内。
大蒙古国定都在哈拉和林,今天不属于中国,在外蒙古。
元朝定都在北京,在中国。
后金国定都在赫图阿拉、辽阳和沈阳,都在中国辽宁省。
清朝定都在北京,在中国。
日本国定都在东京,不在中国。
所以,元朝和清朝是中国,日本不是,至于大蒙古国,目前是中蒙两国共有历史。
二、为什么日本侵华没有效仿蒙古灭金、清朝统一那样的南下路线?
这里先要严正声明一下,日本侵华和元朝、清朝统一中国截然不同。元朝和清朝是为了统一中国而进行的统一战争,而日本则是侵略战争。元朝和清朝的目的是为了统一中国,而日本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亡国灭种,消灭中国历史和文化。
不过,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倒是可以把元朝统一中国、清朝统一中国和日本侵华这三次战争行动进行一次对比,这是很少有人做过的对比,但是在事先声明两者绝不等同之后,是可以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下的,一如纳粹政权反人类,但是分析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艺术的也大有人在。
从军事角度来看,日本侵华是打的十分糟糕的,和元朝统一战争、清朝统一战争完全无法相比。
这里对比下清朝统一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
以1644年清朝进入北京和1937年日本卢沟桥事变炮轰北京作为对比。
1、1644年6月,清朝进入北京,随后统一直隶。
1937年7月,日本卢沟桥事变。
2、1644年9月,清朝攻破济南府,统一山东。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日军鏖战上海。
3、1644年10月,清朝占领太原府,统一山西。
1937年9月,太原会战,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4、1644年12月,清朝统一洛阳,清顺潼关决战,清朝占领潼关,李自成大顺政权瓦解。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12月13日,日本南京大屠杀。
5、1645年2月,清朝统一商丘和徐州,兵峰直指两淮。
1938年2月,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
6、1645年5月,清朝统一扬州和南京,南明灭亡。
1938年5月,日本占领徐州和开封。
7、1645年8月,清朝统一江南。
1938年8月,武汉会战。
8、1645年10月,清朝统一江南和福建,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西国。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武汉和广州。
9、1646年,清朝统一广东。
1939年,日本在华北扫荡。
10、1647年,清朝灭大西国,统一四川。孔有德平定湖南,清朝统一湖广。
1940年,日本在湖北枣宜会战,张自忠战死。
11、1648年-1658年,清军在湖南贵州云南等地鏖战。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豫湘桂战役。
12、1662年,吴三桂攻占云南,清朝统一除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外全部领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3、1683年,清朝康熙帝统一台湾。1720年,清朝康熙帝统一西藏。1724年,清朝雍正帝统一青海。1757年,清朝乾隆帝统一新疆。就此,清朝完成了大一统。
看下图可知,清朝统一中国,其实经过了六代帝王的努力。
我们仔细对照这份年表,发现这两场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
甚至,清军在湖南贵州云南等地鏖战,湖南和广西也同日军鏖战了很久。
可是,清军最后胜利了,统一了中国。
日本最终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肯定要说,这是因为清朝那时候,南明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帮助。
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日本采取了错误的军事战略,这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就像下围棋一样,你下的整个方向都是错误的,自然整盘棋就不可能赢。
我们仔细看下清朝和日军作战的年表,发现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
清朝是从北往南打。
日本是从东往西打。
这种差异造成了日军最后军事上的失败。
此话怎讲?
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曾经指挥过台儿庄战役的桂系首领李宗仁晚年回国,著有《李宗仁回忆录》,通过本人亲身回忆写下的记录,成为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在回忆录中,李宗仁回想起了抗日战争,提出了一个疑问,在李宗仁看来,日军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缺乏战略分析能力。日军自卢沟桥事变占领华北之后,顺理成章进攻到了山西,如果日军选择自山西北部、察哈尔地区渡黄河占领陕北,进而从陕北南下进攻关中、汉中,继而进攻四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李宗仁回想起来,还是感觉不寒而栗,同时,还有很大的疑问。
李宗仁认为,日军不应该从河南向关中进攻,在中条山地区和国军进行战略决战。日军当时首选的进攻方向应该是从北方进攻,即日军应当在晋察冀一带集结,从长城以北延长线向西进发,在河套地区渡过黄河南下,以居高临下之势进攻关中,这当时留守陕北地区的八路军和关中地区的胡宗南部队很难组织有效抵抗。在李宗仁看来,如果当时日军以强大兵力沿内蒙西进,从陕北折而南下,直取关中,然后再从关中进攻西南,就可以占领重庆,彻底灭亡民国了。如此,一定要比在湘鄂西一带与中国苦战胜算大得多。事实上,这正是当年蒙古灭金、清朝统一所走的路线。
而事实上,日本人的进军路线却出现了偏差,日本并没有从北往南打,而是从东往西打,先是淞沪会战占领了上海,随后占领了国都南京,随后又打赢了徐州会战,接着是在武汉会战中又击败了国军,迫使国民政府继续向西南转移,但这之后日本又没有决心全面击败中国,从而陷入了在湘西和三峡一带的崇山峻岭之间与国军旷日持久的苦战,劳而无功,师老兵疲。
最终,日军1938年就占领了武汉,一直到1941年偷袭珍珠港,这三年时间内,日军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向西推进多少,而是沉迷于在华北一地扫荡,看到中国战场没有进展,日本又转而寻求在东南亚战场发动攻势,企图从东南亚的缅甸、越南等地进攻中国西南,以达到迫使中国投降的目标。看上去日本不断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是和日本自身的战略目标的距离却一直没有缩小太多。
在中国战场尚未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日本却没有加大在中国战场的兵力投入力度,又和美国的关系越闹越僵,最终铤而走险突袭珍珠港,和美国又开战了。日本原本就是小国,资源有限,又要在从东北,华北到华中乃至东南亚的广阔战线上与中国军队作战,同时还要应付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攻势,自然越来越吃力,以至于最终以战败收场。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日本战败史,同时,我们也产生了和李宗仁一样的疑问:为什么日军要从东往西打,而不是从北往南打呢?
主要是2个原因。
1、蒋百里“以空间换时间”政策取得了效果。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同时提出了持久战的看法,毛泽东从战略分析的角度得出中国必然胜利的结论,写下了《论持久战》,而蒋百里则从战术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做法,随后被蒋介石采纳,那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具体的做法就是把日军引诱来上海。
为什么这么做呢?蒋百里认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影响重大,在这里中日打上一仗,对于国际舆论有好处。同时,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江南长三角地区无法施展,只需要把日军引诱进长三角,一定可以延缓其进攻的锋芒。
最重要的一点,蒋百里说,日军就像是一个饥饿的人,把他引诱进上海,足以让他吃撑,这样子,其余地区就吃不下了,我们就可以赢得时间。
于是,蒋介石最终下定决心,在上海打了一场淞沪会战。
一直到今天,很多军事迷都把淞沪会战算作蒋介石的一大罪状。
为什么呢?因为上海一地本是沿海平原,特别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和海陆空军的配合,中国军队毫无还手之力,这场战役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日军伤亡9万人,中国伤亡将近30万人。
所以,很多人都说,这30万人是蒋介石让他们白白送了性命,明明知道上海地势有利于日军,明明知道打不过日本,硬要打这一仗,就是为了打给英美看,就是为了求得援助,不顾士兵死活。
但是,这只是一种看法,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而且这句话甚至写进了教科书中。
这就是淞沪会战的巨大战略意义。
就像抗美援朝,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抵挡住了美帝国主义在东亚的扩张,这就取得了战略意义。
其实,中国抗战能最终胜利,多亏了淞沪会战。
如果不是淞沪会战让日军吃饱,那么1937年疯狂的日军一定会一鼓作气去进攻中原,甚至打进潼关,打下西安,威胁大后方。
有了淞沪会战,成功把日军注意力从最关键的西北和西南撤出来了,引诱他们来到了江南繁华地,让他们改变了进攻方向,从东部开始打,沿着长江一路西行,最终打了八年,也没有打过湖北去,也未能攻入重庆,这就是淞沪会战最大的意义。
其实我们看这幅中国地图就知道意图了。
中国地形居高临下,分为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是第一阶梯,东部平原地区和南部丘陵地区是第三阶梯,中间的山区是第二阶梯,从第二阶梯往第三阶梯打,就是高屋建瓴,居高临下,非常有优势。
比如关中就在第二阶梯,秦灭六国、汉朝统一天下、隋唐统一天下,都是第二阶梯统一第一阶梯的典范。
所以说,淞沪会战,其实就是把日军引诱到了中国地图的第一阶梯,让他无法再攀登到第二阶梯,更不可能到第三阶梯。
我们看下日军曾经占领的中国国土地图。
大家看,是不是日军一直在第一阶梯转悠,基本上没有打到过第二阶梯。
其实,日本人不熟悉中国历史,中国的江南地区,虽然富裕,但是军事战略意义上比不过陕北,结果日本人醉倒在温柔乡,做了张士诚。
2、日本人未能取得蒙古地区,影响到了南北策略。
有人要问了,日本人就这么蠢吗?国民政府引诱他到江南,引诱他从东往西打,他们就照做了?
其实,日本人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日本人基本上就没有完成一项既定任务,等于是做实验,中间的一个步骤其实并没有完成,为了完成全部实验,只能放弃这套方针,换个PLAN B。
哪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呢?
征服蒙古。
有一个著名的《田中奏折》,里面有一句话很是出名:
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倘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
历史上确实有一个《田中奏折》,至于当时日本侵华是不是根据的这个制定的战略,则众说纷纭。
也就是说,当时日本军部已经有人提议了,日本征服之路,应该先侵略中国,而侵略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明朝末年丰臣秀吉也是这么做的。
可是,日本人虽然这么说,但其实并没有做到征服满蒙。
这里的满洲自然是东北,日本通过九一八就攫取了。
但是这里的蒙古地区,日本则一直未能取得。
顺便说下蒙古地区的由来以及为什么会有内蒙古和外蒙古。
内蒙古的由来其实并不源自清朝,而是源自明朝。
明朝时期的蒙古,分为了西部的瓦剌和东部的鞑靼,瓦剌曾经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到了明中期,察哈尔部的始祖达延汗壮大,他的孙子俺答汗南征北战,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包围北京,制造庚戌之变,把嘉靖皇帝吓得不轻。
哪知道,隆庆年间,俺答汗的孙子心怀不满,投奔了明朝,俺答汗觉得国仇家恨,明朝一定不放过他孙子,哪知道在天才政治家张居正的斡旋下,明朝将俺答汗的孙子安全送了回来,多年的征战也让俺答汗想安定过日子了,就此明朝和蒙古达成了协议,俺答汗本人在公元1571年受封为顺义王,建立了呼和浩特城,其实,这就是内蒙古的由来。
后来皇太极时期,林丹汗妄图恢复成吉思汗霸业,和皇太极矛盾激化,通过十年战争,皇太极击败了林丹汗,统一了内蒙古,所以清朝未入关之前,其实已经拥有内蒙古了,是一个面积广袤的大国。
而喀尔喀蒙古因为在漠北地区,比较偏远,清朝暂时没有顾得上,到康熙帝时期,则通过多伦会盟的形式将其统一。
随后,我们知道,康熙进驻西藏,雍正平定青海,乾隆灭准噶尔,新疆回归,通过三场战役,清朝统一了中国,奠定了今天的国土。
所以说,清朝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和清朝未入关之前,就取得了内蒙古有很大的关系,这使得清朝拥有了从嘉峪关一直到山海关的广袤北线,方便其从北往南,居高临下地打。
更不用说,皇太极高度重视蒙古,亲自和蒙古科尔沁部联姻,娶了孝庄太后,体现了蒙古在满蒙联盟中重要的地位。
可是,日本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不管是内蒙古还是外蒙古,日本人都无法染指,所以日本人根本不可能复制清朝从北往南打的格局。
先说外蒙古,在清朝的时候,外蒙古长期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管辖较为松散,后期新疆建省,但是外蒙古没来得及建省,清朝就灭亡了,苏联为了建立缓冲区,大肆屠杀外蒙古王公,扶植亲苏势力,在民国时期多次独立,到了1945年彻底独立。
不过外蒙古依附于苏联,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当时的苏联军事实力比民国要强大得多,因此外蒙古联合苏联,狠狠地教训了一下日本人,那就是诺门罕之战。
当时,日本人通过九一八夺取了东北,全面侵华之后,又打起了外蒙古的主义,想打通外蒙古,进攻中国西北地区。
1939年5月,日本支持下的伪满洲国进攻外蒙古,妄图占领外蒙古东部地区,这样一方面方便居高临下进攻中国山西,一方面还能满足其“北进计划”,进攻苏联远东地区。
在关东军的猛烈进攻下,当时其实已经处于半独立的外蒙古处于劣势,但是顽强的蒙古人还是顶住了日本人的进攻。
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担心日本人侵略苏联远东地区,造成苏联日后两线作战,决定小题大做,彻底把日本人打趴下,震慑一下日本人。
斯大林派出了日后的战神朱可夫,被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斯大林的意思是不要搞得太僵,不要亲自下场,所以朱可夫一开始主要是依靠飞机,和日本展开飞机战,6月,苏联出动150架飞机,对日军狂轰滥炸,日军也从长春调来180架飞机,渐渐失去空中优势。
日军决定采取地面攻势,依靠步兵打破僵局,2万关东军发动地面进攻,苏蒙联军依靠强大的火炮轰炸让日军不得前进,最终双方对峙在诺门罕,面对着苏联强大的火力,关东军也只能下达防御为主、构筑阵地的命令。
为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给日本人上一课,把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朱可夫为第1集团军司令,苏蒙联军一共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515架飞机、5.7万余人,从人数和火力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日军。
苏军总参谋部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那天,6万苏蒙联军发动总攻,强大火力下狂轰滥炸,日军猝不及防,想从东北地区调兵,后因为兵力不足作罢,按照苏联方面资料统计,日军战死至少18300人、被俘虏为464人。经此一站,2万关东军几乎全军覆没。后来苏联和日本正式缔结协议,日本撤出争议地点,并且承认现有边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战不仅是苏联和日本在早期最大规模的战役,也是外蒙古立国的一战,经过此战后,外蒙古越发依赖苏联,此战蒙古人民党创始人乔巴山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并且于1945年宣布独立。
所以,日本也想过征服满蒙,但是打了一个折扣,满洲征服了,但是外蒙古,碰到了一颗大钉子,那就是苏联,被磕掉了牙。
那么,内蒙古呢?
内蒙古在民国时期的情况还比较复杂,因为清朝300年的统治,内蒙古分为了三部分,也从传统的游牧地区产生了一些城市聚居地,就是西部的绥远,中部的察哈尔和东部的热河。
那么,这三个省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这三个省命运各不相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热河,自然不可能被放过,被日本吞并,划进了伪满洲国。
所以伪满洲国其实除了黑吉辽外,还应该包括热河,当然了,这里的黑吉辽本身就包括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部分。
中间的察哈尔,则被日本扶植,建立了傀儡政权德王政权。
德王在日本扶植下,在察哈尔当地建立了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这个政府和伪满洲国、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是当时中国的三大汉奸政府,彼此间也是沆瀣一气,但也都是日本的儿子国,听日本人的话。
那么,绥远省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绥远省在民国初年就是晋系军阀的据点,此时的绥远省主席就是晋系著名的将领傅作义。
傅作义带兵顽强,军纪良好,曾经被人称为“七路半”,意思是军纪和八路差不过好。
在抵御察哈尔德王和日本侵略势力上,傅作义居功至伟。
1936年,早在全面抗战还未开始之时,德王就觊觎绥远省,觊觎这里的鄂尔多斯矿产,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公然窜到绥远,诱降傅作义。
傅作义大怒,飞到洛阳见蒋介石,坚决要求反击日军和蒙奸,以伸张民族正义。蒋介石要傅以忍让为主,非不得已时,不可轻易对日作战。
此后,德王发动大批骑兵进攻绥远,傅作义立即起兵迎战,1936年11月24日,取得百灵庙大捷,毙伤日伪军700-800百人,俘虏300人,这是中国军队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此次战役震惊中外,全国军民无不扬眉吐气。
此后,傅作义镇守绥远,日本人无法通过绥远南下,绥远南部的大西北陕甘宁地区得到了保全,日军怒不可遏,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妄图再次侵略绥远,同时,更把镇守绥远的傅作义当做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3月,日军发动3万人侵略绥远河套地区,占领重要战略据点五原(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傅作义趁日伪军向东扩大战果之际,于3月20日夜率部对盘踞五原之敌发起猛攻,血战两昼夜,收复五原。这场五原大捷创国民党战区收复失地之先例。各党派团体纷纷发电祝贺,国民政府为此继蒋介石之后,将第二枚最高荣誉奖章“国光勋章”授予傅作义。
可以说,傅作义长达十余年镇守绥远,有力地抵御了日本人和德王伪政府的进攻,保证了中国大西北的安宁,同时傅作义牢牢守着内蒙古的三分之一,让日本侵占满蒙的任务永远无法完成。
同时,日本人其实对于德王傀儡政权也不信任,因为日本人显然更为重要的是伪满洲国,德王傀儡政权正好在伪满洲国南部,日本人担心德王有天反水,威胁到伪满洲国后方安全,所以对于德王也是以安抚为主,就这样,三方势力在内蒙古草原上角逐,最终日军无法通过内蒙古草原南下,也是宿命。
日本人一方面被过国民政府引诱到了江南温柔乡,从东往西打,丧失中国战略地位重要的西北地区,同时,打不过外蒙古的乔巴山和内蒙古绥远的傅作义,又处处防着察哈尔的傀儡德王,导致无法从北往南打,可以说,日本人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绩上,都十分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