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精通书法,博古通今,晰辨古今之理,以至于连唐太宗都对他赞誉有加,亲切地称他为“行秘书”。
这位神秘的人物究竟是谁?他又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故事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虞世南的世界,去探寻这位“行秘书”的传奇人生。
古书《幼学琼林》曾经这样描述道:“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号为行秘书”。这句话是对虞世南才学的赞誉。
虞世南,字伯施,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跟随多位大学者学习,如顾野王、徐陵等。
虞世南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勤奋好学,尤其擅长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在文学方面,虞世南的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风格清丽又有深意。他的咏物诗如《蝉》等,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情怀。此外,虞世南还编有《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
唐太宗李世民对虞世南非常敬重,称赞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据《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曾出行,有司请载副书以从,太宗曰:“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可见虞世南的学识之广、才学之高,以至于被唐太宗誉为“行秘书”,即随身携带的秘书,随时可以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
“行秘书”这一美称,不仅体现了唐太宗对虞世南才学的认可和赞赏,也反映了虞世南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地位。这一称号后来也被用来形容博闻强记、学识渊博的人。
最近,我正在给五年级的学生讲解虞世南的佳作——《蝉》
它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物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当时,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
这首诗是虞世南在唐太宗的邀请下,于一次典礼活动中诵读出来的。
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为何这么说呢?接下来,我将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是写蝉的,但可不是简单地写蝉怎么叫、怎么飞哦。虞世南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通过写蝉,其实是在说自己,或者是在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你看第一句,“垂緌饮清露”,说的是蝉有个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它不喝脏水,只喝清甜的露水。这就像一个人,有身份有地位,但他不贪不占,只追求干净、清高的东西。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蝉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叫,声音传得很远。这又像一个人,他站得高,看得远,说的话、做的事都能影响到很多人。
然后是最关键的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是说,蝉的声音之所以能传得远,不是因为它借了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它本身就站得高。
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品德高尚,有能力,有智慧,那他自然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不需要靠别人来提拔或者吹捧。
所以,这首诗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品德、有能力的人,就像蝉一样,站得高,声音自然就传得远。不需要靠别人,只要做好自己,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朋友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汲取蝉的精神。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澈与高雅,远离低俗与虚荣的诱惑,专注于提升自我内在的素质与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