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军迷圈流行着一个说法,第四野战军由于编制最大兵力最多,又从白山黑水打到海角天涯,立下横扫十三省的不世战功,因此在1955年大授衔时,四野将领的军衔整体有些偏高。最明显的佐证,是四野18位军长中产生了7名上将,而同样战功赫赫的第三野战军,16位军长居然没有一位步入上将方阵,这个反差实在太大!
第四野战军系统产生了两位元帅和三名大将(黄克诚、萧劲光和谭政),而第三野战军仅有一位元帅和一名大将(粟裕),毕竟严格来说,资格最老的张云逸大将,并非出自三野系统,而是一直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换言之,四野的元帅和大将数量,达到了三野的两倍之多。
如果从开国将帅的总体数量来看,第四野战军授予开国少将以上军衔者,1955年更是多达360人,也超过了第三野战军的313人。粗略估算,三野的开国将帅总体数量,只有四野的86%左右;而三野上将以上的将领数量,更是只有四野的68%左右,差距确实较大。

大部分军迷将这个现象,简单归结于四野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兵强马壮,因为四野从平津地区南下时,总兵力已达88万余人,而同样也是四个兵团建制的三野,渡江战前的总兵力却只有58万余人,只占四野的65%强,累计解放的省份亦只有六个,战功自然不及四野显赫。
其实这样的想法稍显幼稚,人民军队不同于旧军阀部队,单位建制无论拥有多少兵力,那也是党统一指挥下的武装力量,将领们的衔级不会因此“水涨船高”;各野战军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发展速度和兵力规模也不尽相同,比如1947年1月底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已经拥兵27万余人!
而东北民主联军直到1947年5月,野战部队的兵力刚刚突破25万人(加地方部队共46万人),数量尚不及四个月前的华野,因此编制大兵员多,肯定不是四野将领授衔整体偏高的主因。深度剖析的话,是四野将领群体较比其他三个野战军,具备了四个无与伦比的优势。
一、四野“双红一”出身的将领最多
曾经撰文介绍过四野部队的血脉,特别着重指出,在最早出关的11万大军中,来自山东军区的6万多八路军,以及3万多人的新四军第3师,是为东北我军最初的骨干力量,当然也是后来发展成为百万大军的基础。
罗帅领导的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是由第115师师部、第343旅与山东纵队整编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则是由115师344旅发展壮大起来的,换句话说,东北我军最初的基干力量,主体即是抗战初期八路军头号主力第115师的战斗序列。
而八路军115师的前身,则是1935年11月恢复番号的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改编为师属343旅)和红十五军团(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部队,以及原陕北地区的少量红军,共同改编为师属344旅)。
毫不夸张地说,重新组建的红一方面军(当时只有14000余人),是未来中国革命最核心的力量,尤其是百战余生的红一军团干部们,皆是中央苏区时期,红4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的老底子,其中相当一部分,参加过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党龄军龄普遍较长。

彼时的红一军团,几乎是8万中央红军保存下来的精华所在,因此在军史上,将中央苏区时期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干部,通称为“双红一将领”。这些将领资历深厚,是人民军队的早期骨干,即便解放战争时期战功并不突出,在1955年评衔时,也必须特殊加以考虑。
比如四野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后勤部长李聚奎上将、军需部长杨至诚上将,以及陈伯均、陈奇涵等上将,这些将领都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军事主官,却都是资历深厚的“双红一将领”,因此在人民解放军的大将或上将方阵中,必有一席之地。
在长达22年的武装斗争中,人民军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头”,这是必须承认的客观历史,而“双红一将领”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山头”,产生的高级将领数量较多,显然在情理之中,也是研读军战史绕不开的话题,包括彭总主动提出撤销红三军团的番号,更是一段佳话。

二、四野的“兵团级”首长数量最多
这个“兵团级”的称谓属于简称,其实应包括1952年评定的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理论上说,副兵团级和正兵团级将领,都有评为上将或者大将的可能,而第四野战军由于自身特殊的原因,正、副、准兵团级将领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野战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