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岛国,这里的人们原来每天都在通过械斗抢地盘、抢资源,伤亡极其惨重,民不聊生。
就连联合国都毫无办法改变这个国家的状况,连连摇头对此表示头痛不已。
可没成想,这么棘手的难题居然被我们中国解决了。
他们也不打架了,开始每天在地里忙的热火朝天。
对此,部落酋长表示: “蘑菇如此美味,我们每天种都还来不及。没有时间打架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本文信源来自新华网客户端,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惨遭摧残的巴新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是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群岛国家,面积约为4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台湾岛的大小。
这个版图辽阔的国家拥有约900万人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要航运通道之一。
巴新的战略位置,既是祝福也是诅咒。一方面,它处于国际海上交通要冲,如果能够良好发展,必将成为重要的航运枢纽;另一方面,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也注定了它在历史上饱受列强争夺的命运。
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欧洲列强如荷兰、法国、英国和德国等,都纷纷试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殖民统治。
不同的殖民者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在这片土地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巴新人民在漫长的殖民统治岁月里,经历了无数苦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哪怕后来独立了,他的道路也不平坦。虽然名义上拥有了自主权,但深重的历史包袱和内部矛盾让这个新生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停滞。
独立后的坎坷动乱首先,巴新内战阴云不散。
独立前后,该国内部爆发了多起由不同民族和部落力量掀起的武装冲突,动乱持续数十年之久,部落割据、民族矛盾盘根错节,严重阻碍了国家建设。
其次,巴新的发展落后于现代文明。
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传统部落社会的生活方式,缺乏基础教育和现代科技,87%的人口生活在赤贫线以下,文盲率高达40%。2018年统计,巴新在全球189个经济体发展水平排名垫底。
再者,巴新经济单一且对外依赖严重。
这个国家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黄金、石油、木材等资源品。原材料加工业及制造业严重滞后,迟迟无法形成良性经济循环。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基础设施缺乏等诸多因素也给巴新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拖累。
而且,农业技术的落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当地人们仍然沿袭着部落时代的生产方式,依赖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粮食产量低下,导致了长期的粮食短缺。
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暴力冲突,互相残杀,伤亡惨重。
贫穷和战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缺乏粮食导致部落之间的争斗,而战争又进一步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粮食短缺。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巴新人民被困在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中,要长期依赖着国际社会的救助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而巴新部落之间的持续冲突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国专家来支招作为一片饱受贫困和资源匮乏困扰的土地,巴新部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根源其实在于生存资源的稀缺。然而,一些西方国家的专家提出了一个看似新颖但实际上却存在明显缺陷的解决方案——推广板球运动。
西方专家的这一建议引发了巴新本地人的强烈反响。他们将板球比赛视为一种"无需流血的战争",赛前会举行祈福仪式和传统舞蹈,将其神圣化。
其实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期望通过体育运动化解部落间的矛盾,让原本的生死斗争转化为场上的较量,从而减少流血事件的发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即使部落之间暂时停止了武装对抗,改为在球场上一决高下,但当生计问题依旧无法得到解决时,新的矛盾必将重新滋生。
尽管西方国家出于善意提出了上述解决方案,但缺乏对当地文化和生存状况的深入了解,导致这一建议虽然新颖独特,但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而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直接从根源上把问题解决了。
巴新土地种蘑菇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菌草技术的创始人林占熺教授为解决蘑菇种植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利用草本植物作为菌种培养基,代替传统的木材基质。
这项技术不仅节约了木材资源,还提高了蘑菇产量,大大降低了成本,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提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1995年,中国政府将菌草技术列为重点扶贫项目。次年,林占熺教授率队前往巴新,向当地农民现场演示了菌草栽培技术,受到了热烈欢迎。
伴随着中国国旗在基地徐徐升起,我国的专业工作队伍陆续展开行动。
克服困难创丰收中国专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推广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专家们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从选址、制作菌种到收获加工,教授当地人菌草种植的各个环节,以确保技术顺利的本土化。
由于缺乏灭菌设备,我国专家还巧妙地利用廉价的油桶改造成了灭菌灶,大大降低了培育菌种的成本。不仅传授了种植方法,而且还因陋就简,让技术得以简化,从而使农民轻松掌握,克服了当地贫穷、设备匮乏等诸多困难。
中国援助的菌草和旱稻技术,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这里原本只种植地瓜、木薯和咖啡等经济作物,从未种过水稻。然而,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这片土地首次长出了水稻。
而在专家的指导下,巴新东高地省创造了菌草单产854吨/公顷的纪录,农户旱稻产量达8.5吨/公顷。
在中国专家的不懈努力下,菌草及旱稻种植技术逐步在当地扎根并推广开来。菌草技术在巴新开满遍地,为当地农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当地居民很快便领会到了菌草种植带来的巨大效益:既可解决温饱,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于是,部落内部形成了新的共识——放下武器,把汗水洒在土地里,才是步入富裕生活的正确选择。
一位当地农妇自开始种植菌草后,年收入就达到了2.7万元,是种植咖啡的7倍之多,这对她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收获。
这项中国农业技术的成功引进,不仅为缓解巴新的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添加了新的佐证,成为中巴新农业合作的经典案例。
摆脱贫困的”幸福草“中国专家的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巴新这片曾经贫穷落后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令人鼓舞的发展传奇。
曾几何时,巴新偏远部落地区还笼罩在内讧和贫困的阴霾之中。当地居民生活窘迫,难以摆脱温饱困境。械斗成为解决分歧的常见手段。部落之间的矛盾重重积累,重重阴云笼罩着这片富饶的土地。
西方其实是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但这需要有奉献的精神。或许,这种长期扎根群众、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的扶贫模式,只有中国才能做到。
中国专家林占熺和他的弟弟林占森不畏困苦,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度。当林占熺因为其他的工作要离开这片土地时,他的弟弟林占森便挺身而出,放弃了体面的生活,长期驻守在这片曾经动荡不安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传播着菌草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巴新的故事,正是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今,菌草种植技术已传播至百余个国家,所到之处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幸福草”,在中国的友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了贫困,步入富裕之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