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巍巍林立的冰川雪山,绵亘无际的旷野莽滩,风沙漫卷的戈壁大漠,悬立世界屋脊的天河天湖,松涛如雷的原始森林…·
一切是那样的雄浑奇峻,透射出鲜明的人性,每块石头每根牧草都能述说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
中国西部又是一块充满诱惑和魅力的地方。深遽而多姿的宗教,风格迥异,拔地而起的王宫与寺庙,目不暇接的五彩缤纷之文学艺术风韵,还有从远古走来的民俗、礼仪、服饰、艺术、节日等等,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折射文化长廊中的一砖一瓦。
西部是西部人开拓缔造的,西部是西部人创造的世界。
在西部,青藏高原是最具神秘色彩,最富魅力的地方。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
人类在青藏高原面临的最首要、最严峻的问题是生存。生命延续的最基本条件是衣食住行,而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区被外部世界称之为“生命禁区”。在“生命禁区”,游牧藏人是如何生存繁衍的?他们是如何解决吃的问题?我们就谈谈其饮食文化中的食肉艺术。
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藏民族认识掌握了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能量的多少,同时,现实使藏民族不得不以肉食、乳酪为主要食物。这是雪域藏人饮食方面的功利选择。
大自然给这方土地提供的常年食物也限定在肉类、乳类范围,不容其他选择。高海拔,气候严寒,无霜期极其有限,粮食作物的成熟受到严格的限制,惟有动物成为雪域藏民族的主要食品来源。
人体需要的热量靠蛋白质来供给。纤维性食品很难全部承担这一使命,而雪域高原的人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需要的热量比平原人更多,藏民族是如何获取蛋白质的呢?
他们首先靠捕获、驯化、饲养野牦牛来获取。在驯化野生动物方面藏人创造了奇迹。
野牦牛体格高大健壮,身长可达3米,体重超过人体10倍,约在千斤以上,力大无穷,剽悍凶猛。野牦牛肉鲜嫩可食,营养丰富,皮可制革,毛可制毯,绒可纺织高级呢绒。生性桀骜不驯、凶悍暴躁、更富有进攻性的野牦牛,在雪域藏人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被驯化为家牦牛。在驯养的同时,藏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华,最大限度地予以全面的“索取”,从鲜肉到牛角,从内脏到毛绒,从乳汁到皮革,甚至包括牛粪,都充分利用,为已服务。藏人自豪地称为牦牛为“敖”,即财富的意思。
雪域藏人还驯化了野马和盘羊。野马变为人类的坐骑,盘羊成了绵羊,它们为雪域藏人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在驯化史上应该重墨浓写的是,雪域藏人把身高如牛、凶悍刚毅、不怕暴力、令恶狼闻风丧胆、让虎豹不敢轻举妄动的“东方神犬”藏獒驯化成了牧犬,成为牧人防护牛羊、保卫家园的好伙伴。
它还给世界奉献了公元七八世纪前人类是如何驯马、医马的文字著述《驯马经》、《医马经》。敦煌古藏文写卷中的《医马经》、《驯马经》残卷,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藏人设计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肉、乳为主,以粮为辅,三者有机结合。糌粑靠酥油和奶酪拌和;下面条拌糊糊同样离不开肉丁、肉汤或者牛奶;包子、饺子更是肉馅;即使是煮米饭、熬粥,也要大量的牛肉丁、酥油汁、鲜牛奶为底汤或佐料,以此来增加热量和营养成分。
另外,为了克服维生素的不足,补充粮食需要,在植物类食品中,藏人还开掘了天然野生的人参果蕨麻和“然布”。蕨麻既可和大米一起吃,也可单独煮着吃或磨成粉来吃。然布只是掺和进糌粑中,拌着糌粑粉吃。
不管是肉类还是乳类,都是从动物身上索取的,目标又集中在牦牛身上。
藏民族看重牦牛,主要在于它的产肉量。牦牛肉不仅鲜美可口,肉的数量还丰厚可观。成年阉牦牛一般平均体重127.1公斤,净肉率36.74%,平均产净肉82.71公斤。母牦牛平均体重106.32公斤。牦牛有较强的脂肪蓄积能力,膘性好的牦牛肩、背、臀部均为一层黄色脂肪覆盖,肉味佳美。一般瘦牛肉中蛋白质含量达到了20.67%,脂肪为6.64%。牦牛牛奶中含蛋白质3.3%,糖5%。奶中脂肪呈微细的脂肪颗粒分散在奶中,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奶类脂肪中还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少量卵磷脂,含有的胆固醇不高,对人体吸收有利。黄油和酥油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A、D。
牦牛还具有放牧肥育快、掉膘慢的特性。夏季青草季节,3个月约能增重30~40公斤。只要不遇大雪灾,即使冬春不补饲,体重下降也不超过三分之一。正是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才使雪域社会对其特别看重,精心放牧饲养,把牦牛当作如意宝贝。
高原藏人依赖的牧畜中,牦牛下来便是藏系绵羊。
藏系绵羊属肉毛兼用粗毛羊,体格较大,体质结实,体形匀称。成年公羊平均体重65.80公斤,净肉率5.86%;成年阉羊平均体重55.10公斤,净肉率31.25%。
藏系绵羊除了体积小、好宰食、不浪费、肉新鲜,它还有着这些长处:①耐寒,耐精放,善登山,宜远牧,采食能力强,抗病能力也强;②母绵羊育羔性能好,恋羔,羊羔可以随母羊出牧;③合群性强,易管理;④成年羊易中肥,幼龄羊生长发育速度快,朋体品质好,肉质细嫩,膻味少,脂肪丰富且分布均匀,为羊肉中的上品;⑤羊毛纤维长,富光泽,弹性好,伸展长,净毛率高。
和普通羊一样,藏系绵羊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羊肉中含蛋白质17.3%以上,含脂肪13.6%,含糖0.5%以上。羊奶中含蛋白质3.8%,脂肪1.4%,糖4.3%,钙0.014%,磷0.106%,还有一定数量的铁、维生素A、硫胶素、核黄素、尼克酸等。
实际上,在适于牧羊并以羊为主要畜种的许多牧区,平时的肉食需要大多依赖羊。一来羊的体积比牦牛小,屠宰后不会造成吃不了积压腐烂的现象;二来能随时应付急用。绵公羊中有部分幼羔生下不久就被阄为肉食羊羯羊,长期培育,体格健壮,热能消耗少,不易掉膘。一旦遇有婚丧节庆,或有贵客上门等特殊急用,可随时宰食,不到一个时辰就准备好了。在牧畜较少的牧区,或者是半农半牧区,蕨麻猪是肉食来源之一。
蕨麻猪是以野生人参果蕨麻为主要食品的猪种,故冠以此名,它是高原独有的一种优质肉食猪品种,是雪域赐给藏人的又一丰厚礼品。
蕨麻猪系小型原始地方猪种,是将野猪驯化而成的。因与其他猪种天然隔绝,其品种基本没有变异。它靠放牧采食为主,采食又以刨掘蕨麻为主,故繁育成了特色品种。
成年阉猪平均毛重43.7公斤,肉质肥瘦适中,皮薄鲜嫩,结构严密,脂肪层不厚,香美可口,不腻,不弛垂,不仅供鲜肉食用,做腊肉长期储用更好
蕨麻猪采食能力强,保膘好,长期(终年)野外放牧,公母混群繁殖,由于体积小,宰杀方便,不造成浪费。
藏区肉食的第四个渠道是狩猎。
野生动物,尤其是兽类,同样能给人类提供肉食。特别是在开春、初夏之际,牧畜膘情较差,兽肉就更成了牧人肉食来源的主体。打猎可以使牧人们少杀自养的牲畜,能适度增加牲畜的存栏头数,增强再生产能力,兽皮、兽骨还可进入交换领域。
西藏狼
从野牦牛驯化而来的牦牛,是“牛中之王”,虽经数千年家养,但自由的野外生活、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它生就野性十足、戒备心理强、抵触情绪大的特点,面临死亡时,它会顽强拼搏,用粗壮锐利的双角和健壮硕大的躯体与人相争。
牧民宰牛的方法十分奇特,不用刀宰,而用绳子的一端将其两前腿死死捆住,接着把绳子拉向牦牛的后腿,轻轻地缠上一圈,然后猛然拉紧绳子,将两条后腿捆在一起,使其失去平衡,跌倒在地。这时,牧人再用剩余的半截绳子,把牦牛的前后腿捆在一起,骑到牛脖子上,抓住一只犄角,用力一扭,把牛头扭向一边,然后用一根较细的毛绳,将牦牛的嘴、鼻一圈一圈地缠紧,使其慢慢憋死。这是对那些性情温驯、比较老实的牦牛所采取的办法。
对于那些性情暴烈、桀骜不驯的牦牛,为防止伤人,他们在捕宰过程中,尽量避免与其接近,有的事先在草滩上竖一碗口粗的木桩,然后系一根挽好套圈的绳子,趁牦牛不备,将套圈抛到它的一只犄角上,接着用力把活套拉紧。牦牛发觉犄角被套,拼命抵抗,甚至挺起两只尖利的犄角向主人追去。这时牧人趁机将牦牛拉向木桩,把牛角死死地绑到木桩上,然后用绳子将其嘴、鼻缠紧。牦牛憋死后,头吊木桩上,前肢站立,后半截身子则瘫卧在地上。
有经验的牧民捕宰烈性牦牛时,往往不依赖木桩,只须一根长绳即可。他们站在距牦牛两三米远的地方,将挽好活套的绳子轻轻一抛,即能准确地套到牛角上。然后一边拉紧,一边将手中的绳子折成套圈向牛嘴抛去。套上一圈,勒紧一圈,直到把牦牛的嘴、鼻全部缠紧为止。这样,在不接近牦牛的情况下,即可将其置于死地。
牧人宰羊的方法与杀牛大致相同。首先抓住羊角或羊耳,将其摔倒在地,死死压在它的身上,然后用绳子将嘴、鼻缠紧,让其慢慢憋死。一般情况下,个牧民每天可宰杀20~30只羊,而宰杀牦牛最多也不过10来头。
将足够一天剥皮卸肉的牛羊“绳杀”后,牧人们便拔出藏刀,开始剥皮开膛。剥皮之前,通常要观察一下牛羊的眼睛,如眼球已由灰黄色变成青紫色,即证明已经死去。有时还要伸出手指,在牛羊眼前晃动几下,若有反应,即证明它们仍然活着。直到牛羊完全死去,牧人才开始操刀。
藏人剥皮卸肉的方法很特别。剥牛时,首先从牛脖子开刀,一直开到胸部。然后将皮拉开,割断动脉血管,把血放入盆内,或让血全部流到胸腔里,再用勺子往外舀。待血放完后,将皮全部剥下,接着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割掉牛头,砍去四蹄,把血淋淋的牛身子摊在牛皮上。牛身子再卸为八块:前腿两块,后腿两块,肋巴两块,胸部一块,臀部一块。羊在放血、剥皮、砍头、去蹄后,竖着从脊梁骨砍开,分作两半,然后再把两条后腿分别取下。因腿肉少,每条前腿带肋巴骨两根。
每年藏历十月,是宰冬肉的季节。选择这个时间有两个原因:一是夏、秋两季水草丰盛,牛羊经过这几个月的饲放,到十月,已经膘肥体壮,肉多油厚;二是进入十月以后,高原气候逐渐变冷,宰杀出来的牛羊肉易于保存。通常情况下,雄性牛羊五岁左右即可宰食。因五岁以后,就要走向老化。母牛和母羊凡失去繁殖能力的也宰杀。牛羊肉除少量出售外,大部分自食。储备的牛羊肉必须够一冬一春食用,因为到了冬春季节,牧草枯黄,牛羊变瘦,宰杀后也无多少肉可供食用,得不偿失。
宰杀是一门艺术,如何吃更是一种艺术。在加工
肉食方面,藏人创造了一整套的方法。
手抓肉也叫滚锅肉,即把大块带骨肉在锅中煮熟,只搁入少量花椒和盐巴,水沸血干即捞出。一手拿肉块,一手拿藏刀朝里削(防止失手误伤别人),削下一块,递到嘴里吃一块,很少用嘴直接啃食。因用嘴啃食无法啃净,尤其是死角旮旯,而吃不净则是一种浪费。
人加工手抓肉时,对火候掌握得特别好,煮出来的肉不失新鲜,越嚼越有味道。夏日天热,肉类不易久储,大多随宰随吃。一只六七十公斤重的大羯羊,四五口只的家庭,几天时间就吃完了。冬天,将牛肉或羊肉煮上一锅,捞出来放在皮袋或盆子里,随吃随取。手抓肉是藏家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手抓肉上通常插着一把藏刀,意思是:请随便吃吧。藏家有句谚语:“牛吃肋巴,羊吃胸岔。”牛肋巴肉细且香,羊胸叉肥而不腻,是手抓肉中的上品。所以,牧人常把牛肋巴和羊胸岔存放起来,以备招待客人。
风干肉这是冬春季节的传统肉食。因羊肉少,风干后无多少肉可食,故风干肉主要是牛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多将牛肉切成条块,装入柳篓里,较大的柳篓可装四五百斤牛肉,既便于风干,又可减少污染。大多数牧人则把牛肉挂于帐前的绳子上。想吃风干羊肉者,则多将整只羊挂起来。有的一家能挂数只羊。牧人加工风干肉,既不用水煮,也不用盐腌,直接将鲜生肉风干即可。
风干肉一直能吃到来年夏天,它在牛羊夏壮前不易宰杀时,帮助牧人度过青黄不接的季节。牧人加工的风干肉,由于长时间风吹、日晒、冷冻、非常酥,用手掰下一块,一点一点地撕着吃,越嚼味越浓,越嚼越香。藏北加工风干肉采用的另一种方法,即把带骨牛羊肉切成长条放在石头或牛粪堆砌成的窑内,顶上用牛皮或盖上。藏北冬季气温零下几十度,寒冷干燥,很快即成了风干肉,食用十分方便且酥松易嚼。
血肠把牛杂碎取出,去其粪便后,一人用手捏紧肠口以下十余厘米处,另一人撑开肠口,往这段肠内灌满清水,然后由握肠者轻轻捋至肠尾排出;逐段往肠内灌满清水,逐次捋出肠外,直到完全冲净,肠尾流出的水无异味为止。冲洗肠子时,捋得太重,容易将肠内的油质物捋出;若洗泡时间过长,揉搓次数过多,吃起来也没有新鲜肠味了。
西康大部分地区制作的灌肠,既有肉,又有油,而又以血为主。制作时,将牛肉、牛油或羊油切碎后,放入牛血或羊血内,加清盐后用少量清水搅拌,有条件的再拌以葱花、姜、花椒粉之类的佐料。灌肠时,一人撑开肠口,一人用手指往里填。待灌到七八成,用细羊肠扎紧肠口即可。血肠具有很大的滋补作用,老人、产妇及病后体弱者,用血肠调养身体最好。
另外,牧人的灌肠中,还有面肠、肝肠等。面肠以面(或糌粑)为主,拌少许肉丁、油脂和调料后灌肠;肉肠,在羊大肠内装进拌制好的肉丁而成;肝肠则是将肝切成碎丁,拌以油脂后装肠。肠子下锅后,不能煮得过久,尽量保持鲜嫩。
兜卷将牛兜或羊兜(即胃囊)内粪便去掉后,用清水反复冲洗于净为止,既不能伤其肉,也不能损其油。制作时先把兜内的肉状油质物取出,将兜与网状油质物分别切成大小相同的数片,然后把兜片和网状油质物片分层铺好,各层间撒以盐和葱花,卷好后用细羊肠缠紧下锅。兜卷既有兜香味,又有油香、肠香及葱香味,其味鲜美,可谓杂碎小吃中之上品。灌肺取刚宰杀的囫囵羊肺,用清水清洗,再用嘴对着气管口往里吹气,排出肺气孔内之杂物,然后把溶化好的酥油汁拌上青盐,顺气管口灌入肺内,使其渗入肺气孔里,最后扎好气管口下锅煮食,因肺气孔里灌满了酥油,煮熟后的羊肺,往往比鲜羊肺膨胀一倍以上。切开后,如同面包,切面上布满气孔眼,吃起来香脆可口。
夹心肝片从新鲜羊肝的周围切下数片,然后再在每片中部竖切一道深口,将拌好调料的油质物夹于其中,最后用细羊肠缠紧。因每片羊肝中部夹有油质物,故也称“夹心肠片”。羊肝边缘部位极鲜嫩,再加上油质物、调料及羊肠、煮熟后吃起来十分鲜美。
食头把牛头放在火里烧,然后洗刮,将头毛处理净。再卸头骨和头肉。牛头去其双角、双耳后,横着从牛嘴砍开,将牛头一分为二。然后将上半扇竖着从中砍开后,每半平均分作三块。上半扇主要食用耳肉(耳朵下方的一块肉)、眼肉(眼睛周围的肉)、腮肉和鼻肉。在分卸牛头时,按其骨骼结构进行,不用重斧砍,只须一把藏刀。食用羊头时,多将囫囵羊头放在锅里煮,然后去其毛,顺着羊嘴砍成两半即食用。
因羊头肉少,而且头毛难以弄净,故弃者甚多。食蹄羊蹄因筋肉太少,一般不食,常食用的是牛蹄。有的直接放到锅里煮,煮后拔毛,食其筋肉。有的把蹄埋到羊粪堆里,经过一段时间后,未脱落的蹄毛也极易拔掉,而且筋肉发软,煮食起来也极方便。牧人一般将牛蹄埋在比较固定的冬季牧场,想吃时即到羊粪堆里去取,通常作为牛羊肉的辅助肉食食用。
牧区庆典喜宴限于条件,没有多少碗碟盘子,通常都将肉分成份子给吃席者。公平、均匀是分份子肉的原则。牛肉以胸岔、肋骨为上,包包子则是后腿肉;羊肉则是胸岔、臀肉为上。喝汤要喝羊肉汤,羊肉汤能养人。份子肉得搭配得当,肥瘦均匀,各个部位都要割到,如果缺了,则用其他部位来补,做到大家看着满意,吃着舒心。
作为肉食,牛羊的宰杀都有严格的规定。除非特殊情况,通常都不宰杀怀胎母畜、种羊和公牦牛。可宰杀的是羯羊(幼羊时阄好的公羊)、失去生育能力的雌牦牛以及不能使役的驮牛。
正是肉食艺术为基点的雪域饮食文化,为藏民族提供了健壮硬实的体格,保证了藏民族世世代代得到充足的营养和热量,抵御了高原凛冽的寒风狂雪,健康地走到了二十一世纪;正是高原高蛋白养分的补充,使雪域藏人有了一副聪明智慧的头脑,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宝库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尕藏才旦,生命禁区的肉食艺术,西藏民俗,2002年2月: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