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庞中华:我为什么劝书法家别再只抄唐诗宋词?

1980年,一位年轻人因出版《谈谈学写钢笔字》而声名鹊起。该书迅速风靡全国,掀起一股硬笔书法学习的热潮。随后,中央电视台

1980年,一位年轻人因出版《谈谈学写钢笔字》而声名鹊起。该书迅速风靡全国,掀起一股硬笔书法学习的热潮。随后,中央电视台特邀他开设专题讲座,各地高校纷纷邀其主讲硬笔书法,多家出版社也争相出版他的字帖。伴随着文化复兴的浪潮,当代硬笔书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这位年轻人,正是后来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的庞中华。

庞中华不仅是一位硬笔书法家,更兼具教育家与诗人的身份。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便提出“读古代诗歌写当代新诗,临古代字帖写硬笔书法”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将思考转化为数十年来不曾间断的实践。

四十五年来,他始终致力于硬笔书法的普及与推广,不断探索硬笔工具的改良路径,在硬笔书法的创作与研究领域倾注了毕生心血。那么,他对硬笔书法的新工具有过哪些深入思考?对当前硬笔书法创作又有着怎样的心得与感悟?

近日,庞中华先生亲临本报编辑部,围绕上述话题畅谈见解,并与编辑同仁进行了深入交流。他特将所思所感整理成文,交由《书法报·硬笔书法》发表,期待与广大读者分享其观点与思考。

庞中华近影

我对硬笔书法的思考

文/庞中华

硬笔新工具促进硬笔书法创新

面对此题,请勿笑我信口开河,容我先诉说一段悠悠往事。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了“马岛之战”,双方都使用了新式武器。当时,我国《解放军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说,“马岛之战”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军事观的一条真理:武器装备的发展决定作战方式的变革。我恍然大悟,由此联想到:书写工具的发展决定书法创作和理论的变革。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关注市场上流行的各种书写工具,并且大胆使用这些新工具进行书法创作。

1987年2月,我第一次应邀赴日本,出席全日本第五十回硬笔书法研修大会,发现日本硬笔花色品种如此多彩多姿,除日常用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外,其他各种可供写中字、大字的新式硬笔千余种,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带回了三箱新款硬笔,热情地向上海、北京、重庆的国营制笔厂家推荐,希望他们研制和生产新式硬笔,我愿为他们义务宣传推广。想不到,他们给我泼来冷水,原来国营制笔业的负责人是上级任命,三五年一换,根本没有创新的热情。

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我们的市场意识不够敏锐,缺乏创新的激情。

这时,我开始使用国内外生产的新款硬笔来书写各种作品,尤其是大幅大字作品,感觉良好,很多时候自己也陶醉其中。我相信我的艺术创作,定能为中国制笔业带来启发,促进新工具的发展。 终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中国民营制笔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制笔协会负责人联络协助下,我和民营制笔业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用时髦话就是“战略合作伙伴”,其中香港盛怡公司研制生产的“庞中华牌书法笔”,从写蝇头小楷到碗口般大字的各种新式硬笔,外观精美,书写流畅,使用便捷,效果显著。它们为硬笔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创作的精良工具,也让中国书法之花更加绚丽多姿。感谢马克思他老先生哟,当年从他的理论中我受到启发,不但促我致力于我国硬笔工具的推广,而且教我采用新工具,创作了更多新作品呈献给观众。

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古训,四十年来,我在硬笔工具创新这条路上,倾注了所有热忱。这条路,我还将继续走下去。

提倡硬笔书法和新诗文相结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硬笔书法热潮席卷中国大地。

四十多年光阴转瞬即逝,一路上,我们经历了多种多样的硬笔书法展赛活动,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获奖者。应当说很多年轻作者,硬笔书写水平可圈可点,令人赞叹。但赞叹之余,又深感遗憾不足,许多作品字写得好,内容几乎全抄自古人诗文。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无可厚非;但对于以书法为业的从业者,如学校或培训班的书法教师,或是活跃在社会上的硬笔书家,仅靠抄古诗文为创作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作品缺少作者的艺术个性和时代性,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感染力。

艺术当随时代。当代硬笔书法,也要提倡和当代新诗文相结合。早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前辈们就提倡青年人写新诗、新文。那个时代涌现的新诗人不可胜数,如郭沫若、胡适之、艾青、臧克家、田间、贺敬之、郭小川等,他们的作品对时代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957 年,中国最畅销的新诗刊物《诗刊》创刊,主编臧克家请毛泽东同志题刊名,毛泽东欣然命笔,并且告诫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诗刊》发行量每期近百万册,带动全国青年人的新诗创作热情澎湃。正是在文化前辈的影响下,我青年时代在大别山、太行山地质队的小屋里自学,就采取了“读古代诗歌写当代新诗,临古代字帖写硬笔书法”的灵活学习方法,受益匪浅。

1980年,我的第一本字帖《谈谈学写钢笔字》出版后迅速畅销全国。来自天南地北的读者热情来信,将我推向了硬笔书法的广阔舞台。我在此后出版的一本本钢笔字帖里,将我的新诗《钢笔书法之歌》《铅笔之歌》《粉笔之歌》《圆珠笔之歌》等,用钢笔写在我的字帖上,既新鲜,又接地气,很受年轻朋友喜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尚未成熟,报纸杂志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那段时期,各地报纸杂志蓬勃发展,我大胆给全国各报刊投稿,用硬笔把我的新诗、新文写成小作品,传播了硬笔书法艺术,在读者中掀起学习硬笔书法的热潮。

作为新诗,不必要求字数整齐一律,但尽量求押韵、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平时多读点古典诗词和民歌都能找到这种感觉。鲁迅先生也多次提倡青年人写新诗,他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

我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曾经主编了一册《最美古诗三百首》,是与北大、清华中文系的研究生们合作完成的;我又自己创作了一本《庞中华写字歌》待出版,都是为热爱书法的青少年朋友们备用的。正如为初学写字的青少年朋友编写的描红字帖那样,帮助大家一步步走上诗歌写作的台阶,以自家笔写自家诗,体会书法创作的无尽乐趣。

最后,谨以几句小诗作结:

硬笔在我手,新诗出我口。

兴来三两首,赠我好朋友。

当“文抄公”式的誊写盛行于书坛,庞中华先生“以自家笔,写自家诗”的实践便显得风骨卓然。这不仅是形式的回归,更是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一种“文”与“墨”的双重自觉。我们搜集了他从1980年代至今的诗稿,近半个世纪的笔迹,勾勒出一条矢志不渝的创作心路,见证了一位书写者如何以毕生之功,追寻诗书合一的真风雅。。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