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三国最大的遗憾不是蜀汉的灭亡,而是太多的将领英年早逝,如果他们多活十年,三国历史将会彻底改变。
1.孙坚

孙坚去世时37岁,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候。作为将领他是非常优秀的,然而作为统帅却不是合格的,因为他作战时一贯身先士卒,这虽能鼓舞士气,但作为主帅,这是十分危险的,忽视了自身的安危和全局稳定。他的早逝让东吴事业严重受挫,家族事业陷入低谷,东吴的崛起进程被强行推迟了多年。
2.孙策

孙策去世时26岁,正是打拼的最好年纪。他继承了父亲理想和抱负,带兵征伐成功打下江东基业,小霸王的美名自此名扬天下。然而正在准备北伐曹操之时,却遭到了刺杀,让霸业终成空。如果孙策能多活二十年,曹操能否统一天下还真不好说。
3.太史慈

太史慈去世时41岁,当时人们称其当世最为勇猛之人。然而这位勇将还未完全施展才华,便早早离世。 太史慈不仅勇猛,而且信义笃烈,是孙策早期创业过程中最为倚重的大将。他的早逝,让东吴失去了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4.周瑜

周瑜去世时36岁,他的去世直接让东吴称霸三国的梦想破灭。他是孙权麾下最有能力的军事统帅,在取得赤壁之战的大胜后,周瑜提出攻取益州,与曹操二分天下的宏伟计策。按照周瑜当时表现出的能力,应该足以完成他的理想,然而准备出征益州的途中,周瑜一病不起,骤然离世。让这一计划彻底泡汤,自此之后东吴再也没有人能够完成这一宏伟蓝图。
5.孙瑜
孙瑜去世时39岁,是东吴宗室中难得的中坚力量。他在军事上表现平平,善于安抚部下,但是在文化上却贡献巨大。在他的支持下,推动了东吴学官的初步设立,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离世,使东吴失去了一位能够协调军事与文教的独特人才。
6.吕蒙
吕蒙去世时42岁,刚刚立下了不世之功,奇袭荆州,擒杀关羽。在其病危时,孙权千方百计诊治护理,甚至悬赏千金招募名医,足见他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吕蒙是一位难得的良将,他的个人能力足以比肩周瑜、陆逊等人,他是东吴最具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的统帅之一,他的离世使东吴失去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协调全局的核心军事领袖。
7.孙桓
孙桓去世时26岁,他是东吴后起的宗室将星。无论是在讨伐关羽还是夷陵之战差点生擒刘备,都展现出了出色的个人能力,极具统帅潜力,如果给以时间培养,他完全有可能成长为像周瑜、陆逊一样的出色统帅。
8.凌统
凌统去世时29岁,是一位继承父志的国士大将。他在合肥之战中,为保护孙权突围而身受重伤,这让他的身体受到严重侵害,部下的全军覆没也给凌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双重打击之下,他的身体最终没有抗住而病逝。他是东吴阵营中极具治理能力的大将,他的逝去让东吴失去了一位正值当打之年的骁将。
9.骆统
骆统去世时36岁,是东吴方面难得的良臣。他能始终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为百姓去谋取利益,因此甚得民心。他这样的为官之道,不争功名,只为百姓,是朝廷所缺失的,他的早逝是东吴百姓的巨大损失。
10.陈表
陈表去世时34岁,是东吴重情重义之人。他“先国后家”的胸怀,让其治理的地方欣欣向荣,甚得孙权的赏识。他凭借其忠义、智谋和对士卒的关爱,赢得了上下敬重,并在短时间内为东吴招募万余兵力,这种才能是最高统治者所需要的。
11.孙翊
孙翊去世时20岁,是江东的三公子。他的早逝,使东吴失去了一位可能成长为优秀将领的宗室力量,让孙权失去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兄弟。
12.孙奂
孙奂去世时40岁,他是东吴宗室中一位实干型将领。他在担任地方官时,展现出出色的治理能力,沉稳实干、治军有方,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对其称赞有加。作为东吴宗室,他的早逝对于东吴是巨大的损失。
13.臧洪

臧洪去世时37岁,汉末由此失去了一位坚持忠义原则的将领。因为未能救援故主从而与袁绍决裂,袁绍因此大兵压境将其重重包围,面对臧洪的招降,他严词拒绝,即便最后被擒,他也始终没有屈服。很多人非常认可他的此种行径,但是也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臧洪为报个人恩主的私恩,却导致全城百姓与之俱亡,实乃不妥。
14.陈登
陈登去世时39岁,他是一位文韬武略的人才,无论在地方治理还是军事上都有杰出建树。他是治理地方的能臣,在担任地方父母官后(广陵太守),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军事上,他以少胜多,两次击败了来自江东孙氏的进攻。刘皇叔曾对其大加赞赏,称他这样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俊杰,亘古未有。
15.典韦

典韦去世时30岁,他是曹操最忠实的保镖。他在曹操事业上升的关键时期骤然陨落,是对曹操最大的打击。典韦之死的直接责任在于曹操,如果曹操没有霸占人家的女人,也就不会有张绣的反叛了,不知道曹操后不后悔他的所作所为。他的阵亡让曹操在创业初期失去了绝对忠诚且勇力超群的贴身护卫,以他的勇武和对曹操的绝对忠诚,若未早逝,必定在后面的战争中持续发光发热。
16.郭嘉

郭嘉去世时38岁,此前他为曹操谋取天下提供了最多的计策。曹操能够坐上后来的位置,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郭嘉功不可没。曹操本可以在他的辅佐之下,提前统一天下,然而他的早逝让曹操霸业终成空。若郭嘉在世,赤壁之战或许会不会败的如此惨烈,可能阻止曹操在赤壁的失误,刘备与孙权也许早就被剿灭。
17.李典
李典去世时36岁,是一位谦虚有礼、胸怀宽广、不争功名的儒将。合肥之战时,他放下与张辽的私人恩怨,精诚合作,最终得以大破孙权大军。
18.曹彰

曹彰去世时35岁,是曹操最为勇猛的儿子,他自幼不爱诗文,唯独喜欢舞枪弄棒。后续在北征乌桓,勇冠三军,震慑鲜卑,平定北方,都展现非常亮眼的表现,曹操对其更是宠爱有加。按照此种形势发展,必定成为曹魏最强的宗室力量,如果有他镇守朝廷,司马懿恐怕不敢轻举妄动。
19.钟会

钟会去世时40岁,他的结局是三国最大的悲剧。如果稳扎稳打,必定能够成长为魏国的柱石力量,然而野心的膨胀,欲望的驱使,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独揽蜀地军权后,他目中无人,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加之平日高傲而缺乏真正的追随者,最终众叛亲离,他的死也让姜维复兴蜀汉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20.庞统
庞统去世时36岁,这为名震天下的凤雏才刚刚出山没有多久。他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大才,他为刘备提出的取川三策比丞相提出的“隆中对”更具战略价值。刘备进取西川,带的谋士是庞统而非诸葛亮,这就足以说明庞统在刘皇叔心中地位。
然而刚刚为刘皇叔献上计策便及早仙去,这严重打击了刘皇叔的计划。他若不死,诸葛亮不必离开荆州,荆州可能不会失去,关羽不会孤立无援。他与诸葛亮一人守荆州北上,一人自汉中出中原,则霸业可成。
21.关平
关平去世时42岁,父子二人均宁死不屈,能与父亲一同战死,也算是一种独特的荣誉。他的早逝对于蜀汉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他作为蜀汉政权“二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他的早逝直接让二代将领断层,蜀汉人才逐渐凋敝。若未早逝,他必定能在后续的北伐中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22.法正

法正去世时45岁,他为刘皇叔夺取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尤其在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献计斩杀夏侯渊)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早逝,他必定能够阻挡刘皇叔发动的夷陵之战,或能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成为另一核心决策者。
23.马良
马良去世时35岁,他是一位善于招抚人心的良臣,夷陵之战前招抚五溪蛮。他一生有两次劝谏能够改变蜀国国运,第一次是襄樊之战时提醒关羽需警惕东吴偷袭后方;第二次是夷陵之战前提醒刘备树林中的风险。他的早逝让蜀汉失去了一位尤擅外交的重要臣子,这对于蜀汉捉襟见肘的人才问题,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24.诸葛尚
诸葛尚去世时18岁,诸葛家族可谓是满门忠烈。面对长驱直入的邓艾,诸葛尚跟随父亲与邓艾在绵竹展开最终的决战。由于指挥失利,蜀军大败,父亲诸葛瞻战死,亲眼看到蜀军的大败,国运的衰败,诸葛尚心灰意冷,最终战死沙场。诸葛尚父子虽有心救国,但是毕竟能力有限。诸葛尚的战死,让蜀汉失去了最后一支有能力在成都平原组织抵抗魏军的力量。
其实长寿也罢,早逝也罢,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绽放的亮度。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