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评“熟人”书法:直抒己见,解渴论艺

书法艺坛 2024-06-20 09:27:08

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从来离不开书法批评的滋养与催化。书法作品的创作,本质上是为了与观者进行一种无声的对话。书法家在创作时,往往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与反馈,这是艺术家普遍的内心期待。同时,不同的观赏者根据自身的审美观念、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对同一件作品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这种多样性的观点交织,构成了书法批评的基础。

书法批评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书法批评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批评逐渐成熟,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更为活跃的态势。即便是对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历史上也不乏批评之声。书法批评既有赞誉之词,也有建设性的批判,它们共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前进。

正面的批评,是对书法作品优秀之处的肯定,能够激励书法家继续发扬优点,同时也为其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而反面的批评,则是对作品不足之处的指正,它有助于书法家反思和改进,促进艺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历史上对张芝和王献之的评价,就体现了书法批评的这种双重作用。

羊欣对张芝的评价,虽然指出了其与王羲之、王献之的差距,但这种批评并非全然否定,而是一种对书法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批评精神,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书法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理解,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通过书法批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书法艺术的内涵,更全面地理解书法家的创作意图,更客观地评价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在审视古代书法批评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时也存在与现代书法批评相似的倾向,即在评价书法作品时过分强调优点,使用夸张的赞美之词。米芾,作为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艺术评论家,在《海岳名言》中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种现象。他批评了一些前人在书法批评中的不足,认为他们的评价过于迂远和奇巧,如使用“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等比喻,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他认为并不符合书法的实际,也不利于书法艺术的真正学习和提高。

米芾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务实、贴近人心的书法批评方式,他强调批评应当有助于学者的学习和进步,而不是空洞的溢美之词。米芾的这种批评态度,与他直率的性格和对书画艺术的热爱是一致的。历史上记载了米芾对书画的痴迷,他的批评意见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米芾的这些观点,对我们反思当代书法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在当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些批评家在评价书法作品时,可能会使用过分夸张的言辞,这种做法可能会掩盖作品的真实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书法批评应当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用赞美之词来代替实质性的评价。虽然正面的批评能够鼓励书法家,但过度的夸奖却可能导致艺术家自我膨胀,掩盖了其作品的真实水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一位年轻书法家可能因为擅长社交,与一些知名书家建立了友谊,随后这些名家为他撰写的评论文章中充斥着赞美之词,甚至称其作品具有老成和大师风范。然而,书法界常言“人书俱老”,这需要书法家具备深厚的阅历和修养,对于年轻书法家而言,这样的评价是否恰当,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一些书法批评者在评论时过度依赖套话,甚至引入西方美学或哲学理论,以及古人的书论观点,试图以此提升所评作品的艺术地位。这种做法可能让人感觉牵强附会,因为并不是所有古今中外的艺术性和哲理性都能简单地体现在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中。这种批评方式可能会失去读者的信任和兴趣,因为无论是书法家本人还是读者,他们都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能够辨识作品的真实水平。

书法批评应当摒弃空洞的赞美和套话,转而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批评者应该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技巧运用以及情感表达,提供有深度、有见地的评价。这样的批评不仅能帮助书法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能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和真实的艺术体验。

在当代书坛,名家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他们往往被视为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其观点和态度对公众有着不小的引导作用。因此,在举办书画展等活动时,一些人会邀请这些名家出席,希望通过他们的名气来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时,主办方甚至会请名家发表讲话,这无疑让名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若直言不讳地批评,可能会扫兴,与活动的喜庆氛围不符;若只是一味赞美,又可能违背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内心真实感受。

这种现象在古代并不常见,因为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书画展览,自然也就没有站台一说。面对这种情况,一种更为理性和真诚的方法是避免过度商业化的炒作,专注于艺术创作本身,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判断。

书法艺术的发展应当依靠作品本身的质量和艺术家的真诚表达,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名气和包装。艺术家和主办方应当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社会价值,通过真实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来提升公众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因此,我们呼吁书法界能够回归艺术的本质,摒弃浮躁的心态和功利的做法。艺术家应当以作品说话,用实力赢得尊重;主办方则应当以推广真正的艺术价值为己任,为艺术家和公众搭建一个真诚交流的平台。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纯粹的艺术环境,让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