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当中,经常会有人拿着一张检查报告来问:心电图提示“ST-T改变”或“ST段/T波异常”,这是“心肌缺血”甚至“冠心病”吗?需要吃些什么药治疗?是辅酶Q10这样可以“营养心肌”的辅助药物?还是他汀与阿司匹林这样“更厉害”的药物呢?
事实上,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是大家对很多概念的混淆。
比方说,心电图发现“ST-T改变”或“ST段/T波异常”,就一定提示“心肌缺血”吗?
再比如,心电图怀疑“心肌缺血”,真的等同于“冠心病”吗?
还有,针对心电图所发现的这些“异常”,我们究竟需不需要服药治疗呢?
这篇文章,就来专门帮大家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并告诉大家,在发现心电图“异常”以后,正确的做法究竟是什么!
“ST-T改变/异常”≠“心肌缺血”很多时候,一些人只是在心电图报告里看到了“ST-T改变”又或是“T波异常”等描述,就说这是“心肌缺血”的表现。甚至,一部分医生也会做出类似的解释。
但其实,并不是只要心电图报告上出现了类似的“异常”,就都意味着存在“心肌缺血”!
首先,我们在医院里常规进行的心电图检查叫做【体表心电图】,接收电信号的电极均被放置在胸壁以及四肢的体表部位。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电极放置部位的偏移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对体表心电图的图形造成干扰。
这使得即便是完全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在做心电图检查的时候出现某些“异常”结果。
其次,一些不伴有明显临床症状的“ST-T改变/异常”往往实际意义有限。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心电图异常”,其实只不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征象”。它们并不能直接与某种特定的疾病或者病理生理状态划上等号!
然而,社会上却有一些人在故意“夸大”这些“非特异性心电图改变”所具有的健康危害,目的是向大家推销某些保健品或者健康产品。
毫无疑问,自以为存在“心肌缺血”的人越多,这些产品的销量就会越好。
所以,很多时候,心电图上所提示的“ST-T改变”或“T波异常”,并不等同于“心肌缺血”。而医生也往往不会单凭心电图上所出现的“异常”,就下“心肌缺血”的定论!
单凭心电图 无法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这个概念之所以很容易引起大家的焦虑,这是因为,它常常与“冠心病”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最常引起“心肌缺血”的疾病也正是“冠心病”。
有时候,一些比较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会引起医生对于“心肌缺血”的怀疑,比如,明显的“ST段压低”、“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等等。但是,单凭这些心电图表现,也并不能确定就肯定患上了“冠心病”!
临床上,负责任的“冠心病”诊断,除了要有心电图的提示以外,还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比方说,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除了要看“ST段明显抬高”这一心电图表现以外,还必须结合患者所具有的急性心梗相关症状(长时间、难以缓解的剧烈心绞痛)以及心肌酶学的变化。
再比如,只有当“ST段明显压低”这种心电图表现与“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一起出现时,医生才能够比较有把握地认为这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状态。
而剩下的那些症状不够典型的患者,则必须通过做冠脉CTA或冠脉造影等血管成像检查,在清晰地看到冠状动脉上存在明显的狭窄以后,才能够确诊【冠心病】。
也就是说,心电图所提供的“心肌缺血”征象,往往只能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依据之一,并且,大多数时候还并非“决定性依据”!
真正能够确诊冠心病的“决定性依据”,往往是冠脉CTA或冠脉造影这样的血管成像检查。这也就是为何,冠脉造影会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然而,很多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朋友们,在没有经过其他方面论证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心电图怀疑“心肌缺血”,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冠心病”的【帽子】。
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情况还真不算少。
不应单凭心电图“异常” 而随意服药!正是因为很多人错误地将心电图上的某些未经确诊的“异常征象”给直接理解为“心肌缺血”与“冠心病”,因此,他们接着启动了毫无必要甚至完全错误的药物治疗。
比如,有的人开始使用辅酶Q10来“保护心肌”。甚至,还有人直接“照搬”已确诊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方案,开始吃起他汀类降脂药与阿司匹林。
但不得不说,这样做所能够带来的临床获益并不显著,却有可能增加某些药物相关的风险。
像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就有提到:长期服用他汀的人群当中约有0.5%-3.0%的比例会出转氨酶升高;约9%左右可能因为服用他汀而出现新发糖尿病;还有最高5%-10%可能出现他汀相关的肌肉不适甚至肌痛、肌病。
而阿司匹林虽然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也会升高“出血”的相关风险。
为此,《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明确提出:出血风险较高的人群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年龄<40岁或>70岁的人群也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原则上,只有已经被明确诊断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的患者,阿司匹林才是必须使用的药物。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单纯的心电图“异常”,无法作为确诊冠心病的“决定性证据”。
总之,是药三分毒!任何一种处方药物的使用,都一定要基于“临床获益应该远远大于潜在风险”这样一个核心原则。
而仅仅因为单纯的心电图“异常”就服用他汀或阿司匹林,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临床获益无疑是并不明确的,最后所剩下的其实只有这些药物的潜在风险。
那么,不吃这些副作用比较明显的处方药,改为辅酶Q10这样的辅助药物或保健品可不可以呢?
事实上,从辅酶Q10的使用说明来看,它可以用于部分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这些疾病包括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及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但其中,并未明确提到“冠心病”或“心肌缺血”。
丁香园用药助手:辅酶Q10使用说明书
而另一边,在冠心病的标准治疗当中,也并不包括辅酶Q10等辅助用药。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是抱着预防或改善“心肌缺血”甚至“冠心病”的目的去服用辅酶Q10,那么,大概率这样做并不会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效果。
所以,在尚未明确具体的诊断以前,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仅仅因为心电图上的“异常”,而去服用任何药物!
发现心电图“异常” 如何确定有没有“冠心病”?在发现心电图“异常”以后,我们不能简单地直接将其与“心肌缺血”或“冠心病”给划上等号。而是应该在医生的帮助下,搞清楚到底存不存在这些问题。
最先要做的是看看平时有没有出现过疑似心绞痛的胸痛症状。因为,客观来说,相较于某些心电图“异常”,“典型/不典型心绞痛”症状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可能更高。
一般来说,医生会从三个方面的特征来看胸痛的性质是否符合“心肌缺血”的特点:
特征一:胸痛位于胸骨后、心前区,有手掌大小的范围,界限不清淅;可放射至颈部、咽部、下颌、肩部甚至达到前臂与手指;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压迫、发闷、紧缩感、沉重感等,但不是针刺或刀割感,可伴随有呼吸困难;而在持续时间上则多为数分钟到十来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也不会只有几秒钟。
特征二:这种胸痛往往有明显的诱因,最常见的比如劳累、体力活动以及情绪激动等等。
特征三:停下休息或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以后,可在数分钟内逐步缓解。
医学上,同时符合上述三项条件的胸痛属于“典型心绞痛”;而仅符合其中任意两点的胸痛则属于“不典型心绞痛”。
若心电图存在“异常”的同时也伴随有“典型/不典型心绞痛”,往往真的提示存在冠心病的概率很高。这时候,应该进一步接受冠脉CTA或冠脉造影检查,以此来确诊是否患有冠心病。
而对于平时压根而就没有出现过任何胸痛症状,并且,血压、血脂以及血糖等指标也没有明显超标的朋友们来说,实际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不高。常规而言,这部分人群只用定期复查心电图变化,并在平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即可。
当然了,实在是放心不下的人,同样可以通过无创的冠脉CTA检查来排除一下冠心病。假如冠脉CTA显示冠状动脉血管情况良好,则意味着心电图上所显示的“异常”,与“冠心病”和“心肌缺血”并无关联。
最后,再给大家强调一下:单纯的心电图“异常”一般并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决定性依据,更不应该为此而开展“盲目”的药物治疗!这样做不仅难以获得明确的临床益处,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药物相关的副作用风险。
面对心电图“异常”,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临床症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去共同分析,必要时通过冠脉CTA或冠脉造影等“决定性检查”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10月 第25卷 第10期
2,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年9月 第46卷 第9期
3,冠心病CT检查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4 年2月 第58卷 第2期
4,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5,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听我的,三联装 阿斯匹林-倍他乐克-阿托他丁 保你好[100][点赞][吐舌头眯眼睛笑][鼓掌]
要结合三高病史,年龄症状也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