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尔法
编辑|阿尔法
僧侣,自从在中国古代出现之后就一直是最神秘和神圣的职业之一。
到了近现代,僧侣更是成为了电影、电视剧中的常见角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在中国佛教文化里,我们通常会把寺庙里的领头大人物称作“方丈”或者“住持”。
乍一听,这俩称呼好像差不多,因此常常被人们混用,但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很大。
那么这两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又分别代表着寺庙里的什么角色呢?
方丈和住持的由来
“方丈”一词曾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之中,是“海上三神山”之一,称作“方丈山”,是古人梦寐以求的仙境之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就提到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个叫徐福的齐国人给秦始皇上书道,海里头有三座神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
这山里头都住着神通广大的仙子,说不定就能找到皇上寻觅多年的“神药”呢!
秦始皇一听,立马就心动了,于是派徐福带着五百童男童女出海去找神仙,想讨些长生不老药回来......
虽然这是颇具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但这三座山的名字却被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记了下来。
后来全真道教就把“方丈”一词借了过来,成为了道教的专用名词,用来指那些在道教中拥有高深道行与智慧的模范宗师。
话说回来,最早的“方丈”可不是指德高望重的高人,而是指一块一丈见方的地方。
而这个小地方可不简单,之所以有个好听的名字,关键还在于它是道士们修仙炼丹的场所。
到了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一词汇逐渐被佛教所吸收,“方丈”也就成了僧人修行和居住的专用场地。
佛教慢慢的生根发展,“方丈”也不再单指修行的场所,而是演变为了寺院高僧的职称。
我们再来看看“住持”这一称呼的由来,“住持”又可以叫做“住职”,是和佛教一起产生的,一开始便是佛教特有的词汇。
“住持”这个名字也很有讲究,在佛教里,“住”意味着坚守佛法,不离正道;“持”则是护持佛法,让它传播发扬下去。
虽然说佛教在东汉末年就已经从印度传入中国,但是“住持”一职在中国古代出现的时间却是在唐代。
这是因为佛教在中国古代盛行正是在唐朝,这个时期佛教教徒数量不断增加,也就出现了专门管理寺庙的“住持”。
在“住持”出现后,我国本土道教也借鉴了“住持”一词,所以在古代的道观中也能见到被称作“住持”和“方丈”的道家大师。
方丈和住持的区别
那么听起来同样是寺庙里的大人物,“方丈”和“住持”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其实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工作的内容和地位不同。
在古代,方丈才是寺庙里真正的“领导者”,这一职位通常由德高望重的老僧人担任,他们的修行功夫深,威望高,是寺庙的精神领袖。
职责上主要负责宗教活动的组织,比如讲经说法、举行法会等,另外还需要做些开导僧众的工作。
相比之下,住持更多关注的是寺院的日常运营,包括财务、人事、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侧重于维护寺庙的正常秩序,是“管理者”的角色。
所以想要成为住持,不一定要有很高深的修为,但是一定要是一个能干“二把手”。
还有一个特点是方丈和住持人数不对等。理想的状态下,寺庙是有一位方丈和一位住持,相互配合,分别主管不同的工作。
但现实是,正是因为地位和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所以“住持常有,而方丈不常有”。
德高望重的僧人是十分稀有的,往往“上档次”一些的寺院才会有方丈,同时,方丈一职可以在多个寺院里兼任。
而住持几乎每一个寺都要有,同时不能一个人管两座寺,毕竟寺院的正常运营都离不开住持的专门管理。
还有一种情况是寺庙里的方丈和住持是同一个人,这就需要这位高人大小事情都要管,既要有很深的修行,又是管理能人。
僧人的其他叫法
其实,佛教中除了“方丈”和“住持”这些称呼之外,也有其他一些对特定僧人的叫法容易被人们误用。
比如说“和尚”这个词,很多人都认为“和尚”是对出家人的普遍称谓,看到光头的僧人就会叫一声“和尚”,其实这并不准确。
在佛教传统里,只有那些真正有学问、有成就、有修为的大师才能被称为“和尚”。
比如唐代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就是因为他在佛法上的深厚造诣而被称为“唐大和尚”。
在古代印度,和尚甚至有“博士”的意思,可见其地位之高,上文所说的“住持”和“方丈”其实都可以称为“和尚”。
相比起来,“僧人”才是对出家人的泛称,“僧人”这个称呼没有性别和年龄的界限。
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只要剃掉了头发并且接受了戒律,都可以被称为“僧人”。
而且“法师”也不是随便叫的,它代表的是在佛法上有所成就的人。
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佛法,并且能够清楚地向别人解释的人,才能被叫做“法师”。
在“法师”当中也有不同的分类,精通佛教经典的叫做“经师”,精通佛教戒律的叫做“律师”,擅长佛教理论的叫做“论师”。
在法师当中最厉害的当然就是“三藏法师”,也就是说,三藏法师不仅是佛法的专家,还是规则和理论的大师。
我们比较熟悉的“玄奘法师”就曾荣获这个称号。
结语
在佛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现代人熟知的称呼,像是“居士”、“沙弥”等等词汇都代表着不同的僧人群体。
能够正确的称呼出家人不单单体现出对僧人的尊重,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佛法知识,领悟佛教教义。
佛教中的这些称呼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更是佛教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