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古人是如何过冬的?没有暖气和羽绒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又琴聊历史 2023-06-10 18:33:06

文 ▎天奕观史

编辑 ▎天奕观史

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在寒潮中瑟瑟发抖迈不开腿的冬天,我们出门有羽绒服护体,在家有地暖、空调续命。

但在宋朝以前,连条棉被都没有的古人又是怎么过冬的,你可别以为没空调、没电热毯的古代人就全靠抖,老祖宗的智慧你不服都不行。

一、衣

我们先从穿的方面来说,古时人们喜欢打猎,动物留下的皮毛被古人利用起来制成了御寒衣物,后来就有了一种专门的裘衣。

我们大多认为贵族轻裘加身,穷人基本靠抖,其实裘并不是古代贵族的专利,它根据材质的不同,贫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见的冬服。

其中以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轻薄保暖,是有钱人家的保暖首选。

有钱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而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选择鹿裘、羊裘或者狗裘。

明代之后有了雪披这种高级品,里面是皮毛的,春秋冬三季都通用,老版红楼梦里林黛玉整天披着的就是这种。

虽然裘衣有普通款,但对于普通甚至贫穷的家庭来说还是消费不起。除了裘衣,一般老百姓还用葛麻、柳絮甚至是纸,作为制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用葛麻制成的冬服称为“袍”、“茧”。

家里贫苦的农户冬天则会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等编织而成的一种粗服,类似麻袋片穿在身上,大家可以自由想象一下。

葛做的衣服穿在身上非常难受还不保暖,贫穷人家麻袋片似的衣服哪能抵挡冬日的严寒,想要熬过腊月天,估计也只能靠抖了。

在古代穷人富人之间差距十分明显,皇室贵族和富豪之家,冬天可以穿上各种天然皮毛大衣、厚厚的棉衣,皇帝每到冬天都给嫔妃和高官们赏赐丝绵或棉花。

汉·马王堆出土手套

古人还会将内有丝或棉的填充物长条,缝制成各种样式的护额用来保暖,甚至我们现在常用的帽子、手套在贵族之间也十分流行,而穷人能有一件御寒的衣服都是奢侈。

二、食

说完衣我们再来说说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我们中国人作为资深吃货,对吃是相当讲究的。到了冬天大家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我想很多人心中的第一名一定会是火锅。

寒冷的冬夜,三五好友围坐一起,吃着刚刚好还冒着热气儿的烫嘴的新鲜食物,想一想就美,什么重庆老火锅、潮汕牛肉火锅、北京铜锅涮肉等等等等。

不过吃火锅这件事儿可不是咱们现代人的专利,咱们的老祖宗早就吃上了。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的一个考古工地上,考古队员们在一座距今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件有盖儿的青铜鼎。

最让人惊讶的就是这鼎里边还有一些狗骨头,当时有不少的网友打趣说,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狗肉火锅了。

其实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已经比较流行了,在不少的墓葬当中都有类似的发现。

这件东西名为温鼎,便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单人小火锅,最上头的夹层是盛放汤料肉类的地方,而下面的夹层则用来放置炭火燃料。

到了汉魏时期,火锅就更加普及了,像青铜锅、铁火锅、陶火锅等等各式各样的火锅都出现了。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个可以放不同汤料、不同味道的火锅,有人称呼他为五熟釜。

它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将整个炊具分为了五个不同的烧煮空间,这大概就是咱们现在鸳鸯锅、九宫格的祖宗了吧。

再后来,汉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长安和西域地区的交流,外来的香菜和葱(传过来的是胡葱)已经成为了一种调味品,出现在了王侯贵族们的餐桌上,因此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火锅蘸料的吃法。

各位可能要问了,这锅有了,调料有了,那古人吃火锅都爱涮些什么呢?那可就丰富了。

根据文献资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有专家推测,在汉代当时比较流行的火锅食材,肉类有牛百叶、牛通脊、羊肚、野鸡、雁肉、鹌鹑等等;水产则有河豚、黑鱼、甲鱼、海贝等等。这些肉类不仅滋补而且跟火锅绝配,就问你馋不馋吧。

而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就已经发展成为宫廷的冬日佳肴,而且成为了一道著名的宫廷御膳,几乎清朝每一任皇帝都是火锅儿的死忠粉。

尤其是乾隆皇帝,几乎每顿都上火锅儿,不仅自己吃他还喜欢请别人吃。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在乾清宫搞团建,一次就摆了530桌火锅。

他儿子嘉庆皇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摆出了1550桌火锅宴,受邀品尝者超过5000人,创下了历史上的火锅之最,只可惜那时候没人给他发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什么的。

在民间最受欢迎的就是牛羊肉火锅了,围着火锅再配上一壶小酒,酒足饭饱后再和一二好友畅聊,别提有多舒服了。

三、用

吃的方面说完,我们再来看看古人们脑洞大开的防寒手段。

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用煤生火取暖在古代是最普遍的方式,最开始原始时期古人钻木取火,燧人氏靠在山洞里面烤火取暖,在体会过烤火的滋味后,咱们智慧的老祖宗们就逐渐掌握了一种新技能-烧炭。

相比于不同的柴火,木炭烟少、也没有明火安全又舒适,再加上它可燃烧时间长实用性也比较强,木炭就逐渐成为了古人取暖最主要的物品了。

但是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不同阶层的人家用的煤炭也是不同的。

古代的老百姓能有木炭烧就不错了,所以一般就是把烧锅没用完的柴禾拿来取暖,他们会把这些烧得差不多的柴禾放在一个火盆,然后关上门,就可以让屋子变得稍微暖和一点。

虽然柴禾烟很大很呛,保暖时间也很短,但是对于老百姓们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有的贫穷人家只能用稻草盖在身上。

与民间紧巴巴的情况不同,到了官宦人家、甚至帝王之家,那对碳的要求就不同了。

木炭既不能太碎也不能太松散,皇家就有更专门的木炭了,名曰红罗炭。

喜欢追剧的朋友应该对这个词儿不陌生,什么妃子拿红罗炭借题发挥、设局宫斗的桥段,在很多热播剧当中都出现过。

除了碳的不同外,古人的取暖设备也在逐步地升级,最常见的就是火盆。在炭盆里生火便于控制火势大小,也方便清理燃烧产生的灰尘。

古人还有一个取暖神器,叫做汤婆子。类似一个金属做的暖水袋,用的时候往里边儿倒热水,然后拧死就行了,这个汤婆子简直就是童年的回忆了。

四、住

那么古代有没有像空调一样的大范围的取暖装置呢?还真有,其实早在秦朝皇宫内就出现了壁炉,而且设计还相当科学。上窄下宽的设计方便烟气迅速排出,既不呛人也不会有中毒的风险。

除了壁炉之外,帝王的宫殿当中还有火墙,火墙就是一种空心墙。

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点火之后热空气顺着管道上升,热力就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除此之外,皇宫里边还有很多殿会采用地龙来供暖,说白了跟咱们现在的地暖差不多,就是在地砖之下铺一个特别通道,在这些个通道里边点燃炭火制造热气。

不过与我们不同的是,古代的暖阁内设熏香,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是妥妥的高级精装“空调房”。

五、古代简单不花钱的取暖方法

其实说了这么多的取暖方法,大多都是要钱财的支持,那么有没有什么不用花钱的取暖方法呢?

有是有的,但是大家还是理性选择,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尝试。

首先我们要说下,古人是非常擅长运动的,身体也不像现代人这么害怕严寒。毕竟现在大多数人不是工作需要,基本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而古人既要勤于农作,有时还要因为战争徒步十几公里,长期的劳作让古人的身体素质非常不错,对严寒的抗性也比现代人好很多,所以多运动也是非常好的抗寒方法。

第二种方法,晒太阳。晒太阳是一种最经济实用的取暖方式,古代农耕社会冬天是没有农活的,老少爷们到了冬天,只要有太阳,都蹲在南墙根晒太阳唠嗑。既能取暖还不花钱,一举两得。

第三种方法,精神胜利法。在众多过冬驱寒的方法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这种名为“九九消寒图”的精神胜利法。

由于在古代历法中从冬至算起,冬日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于是明朝出现了“九九消寒图”。

在冬至日画上一枝素梅,枝上九朵梅花每朵九片花瓣,一共八十一瓣,此后每过一天染一瓣,等全部涂完便是冬去春来之日。这种精神上的御寒法,虽然是苦中作乐,但也是十分的诗情画意。

看完是不是觉得,为古代人操心怎么过冬都是多余的,感觉更需要操心的是自己怎么过完这个冬天。

你还见过什么有意思的古代取暖神器,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63

又琴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