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干细胞所特有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为医学工作者修复肝损伤提供了新的方向。科学家们在医学研究领域中通常把应用于肝脏修复的干细胞划分为两大类,这些干细胞在应对肝脏损伤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第一类是肝源性干细胞,也称为内源性肝干细胞,它是直接从肝脏本身提取出来的干细胞,拥有很高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分化潜能,可以有效地修复肝损伤;第二类则包括了除肝脏以外来源的所有干细胞,也被统称为肝源性干细胞,包括骨髓、肝脏外周血、脂肪组织中的干细胞,同样具有很大的治疗肝损伤的潜力。
实际上,由于肝源性干细胞中的肝卵圆细胞在移植后仅能维持较短的干细胞特性,短期内有其较大的增殖价值,但一旦大量增殖,将会破坏肝脏实质组织,诱发肝硬化,影响肝损伤治疗的效果,使得其并不太适合用于肝损伤治疗。
而另一常规的肝源性干细胞——小肝细胞样前体细胞虽然具备定向分化为干细胞的潜能,但其作用于肝损伤修复的机制目前还不太明确,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确定其在肝损伤修复中的具体作用和效果,因此,也不适宜参与到肝修复临床应用中。
虽然非肝源性干细胞来源丰富,但其增殖分化能力强,能够在肝损害的微环境下大量增殖分化出肝细胞,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肝脏修复细胞来源。因此,在权衡利弊之后,医学家们普遍认为非肝源性干细胞是一种优秀的肝脏修复细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