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而各省名山大川也都颇有来历,各省名称来历都有一番说法,现在我把他整理在一起,方便阅读,快来看看你的省份是怎么命名的吧!
1、北京(京)
北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周朝时称为“蓟”,唐代称为“幽州”,辽代称为“燕京”,金代改称“中都”,元代称为“大都”,明代初年被称作“北平”,直到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将其改名为“北京”。
“北京”之名可能来源于“北江”,意为“北方之都”。这一称呼体现了北京在中国北方的中心地位。
另一说法是,明成祖朱棣在取得皇位后,将他曾经的封地北平改为北京,意在表明这里是北方的京城,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2、天津(津)
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赐名“天津”,意为天子渡口。据传,朱棣在夺取帝位的过程中,曾从这里渡河,因此将此地赐名为“天津”,象征着天子车马所渡之地。
天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朝时期,当时在三岔河口设立了军事重镇“直沽寨”。元朝时期,直沽寨改为海津镇,成为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筑城并赐名天津,成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3、上海(沪)
“上海”这个名字首次出现是在宋代,当时上海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新兴贸易港口。在这个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之一便名为上海浦。上海浦的西岸设立了上海镇,这也是“上海”这一名称的初步来源。
另一种说法是,“上海”之名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的描述,反映了上海地区最初的海洋地理环境。
在古代,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名为“沪”(古时称“扈(hù)”)的竹编捕鱼工具。由于上海地区水产资源丰富,这种捕鱼工具被广泛使用,因此这一带曾被称为“沪渎”。随着时间的推移,“沪”逐渐成为上海的简称。
别成“申”。在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黄歇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治理,特别是在水患方面有着显著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歇,上海地区也被称为“申”,这一别称沿用至今。
4、重庆(渝或巴)
重庆因帝王“潜藩”而得名,取“双重喜庆”之意,由恭州改名为重庆府,这一名称历经多个朝代,一直沿用至今。
在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当时的恭州(今重庆)被封给了宋光宗赵惇。在这一年,赵惇又受禅为帝,即宋光宗。宋光宗先被封为恭王,随后即皇帝位,他认为这是“双重喜庆”,因此下令将恭州改名为重庆府,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
自南宋以来,“重庆”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现在中国的一个直辖市的名字。
5、黑龙江(黑)
黑龙江省的名称来源于其境内的黑龙江,这条河流是黑龙江省的标志性地理特征。
黑龙江因其河水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导致水色发黑,因此得名为“黑龙江”。这一特点使得黑龙江成为了该省的名称来源。
在历史上,黑龙江地区曾是多个朝代和民族的居住地,包括肃慎、东胡、挹娄、秽貊、室韦、女真等族。
清代,为了加强边疆防御,设立了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地区,这也进一步强化了黑龙江作为该地区名称的代表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龙江”这一名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的代表,并最终演变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黑龙江省的名称来历主要是因其境内的黑龙江而得名,这条河流因其水色发黑而被称为“黑龙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名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的代表,并最终成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6、吉林(吉)
清朝康熙年间,在松花江上游的原明朝船厂遗址的地方,清朝政府重建了城池和水师营。这个城池被命名为“吉林乌拉”,在满语中,“吉林”意为“沿江”,“乌拉”意为“城池”,所以“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池”。后来,这个名字被简化为“吉林”,并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称。
随着城池的不断发展,吉林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政治中心。宁古塔将军的驻地也迁移到了这里,后来更名为吉林将军。吉林由原来城邑名称扩大为行政区称谓。
在清朝末期,1907年正式建立了吉林行省,省会就设在吉林市。虽然吉林省的管辖范围在历史上有所变动,但“吉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7、辽宁(辽)
“辽”字取自辽河流域,这是该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而“宁”则寓意安宁。“辽宁”的字面意思就是“辽河流域的安宁”。
辽宁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在唐代,它属于河北道;辽代时设立东京路;金代仍然沿用这一设置;元代设立辽阳行省;明代为辽东都司;清代初期设立辽东将军,后改名为奉天将军,之后又更名为盛京将军。清末时期,该地区被改称为奉天省。直到1929年,民国政府将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8、河北(冀)
河北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黄河以北,因此得名“河北”。
河北的简称“冀”来源于古冀州。冀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涵盖了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
“河北”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唐代。唐贞观时期,李世民将全国分为十个“道”,其中就包括河北道。此后历朝历代,河北的疆域及政区名称几经变迁,但大体轮廓未发生显著变化。1928年北伐战争后,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这是“河北”作为现代地名的由来。
9、河南(豫)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黄河南岸,“河南”即“黄河之南”的意思。
从行政划分上来看,“河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而河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则始于元代。在历史上,河南的行政区划几经变更,但“河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豫”这个字,从象形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的形象。这源于远古时期河南地区野象众多的历史背景。虽然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河南在古代真的有大象,但这个象形字却流传了下来,并成为了河南的简称。
“豫”字在古代有着安和、祥乐的含义。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其中的豫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区。
10、山东(鲁)
山东的名称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在金代以前,山东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了明代,山东开始指代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并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地理名称。
历史上,山东地区曾是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这两个国家在春秋时期非常强盛,因此山东也被称为“齐鲁大地”。
清朝初年,正式设置山东省,“山东”成为本省的专名。
山东又简称“鲁”,这个简称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虽然当时齐国与鲁国并存,且齐国在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但鲁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相对周礼更加完备,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正是鲁国,而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鲁”这个简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1、山西(晋)
山西的名称主要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它位于太行山的西边,因此得名“山西”。太行山是山西和河北两省的分界线,山西即指太行山以西的地区。
山西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名称,始于明朝。明朝划分全国行政区时,在山西设置了山西布政使司和山西都指挥使司,标志着“山西”这一名称的正式使用。
在明朝之前,山西地区有俗称如“河东”,因为山西在黄河的东边。另一个俗称是“三晋”,这个名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属于晋国领地,且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因此得名。
山西的简称“晋”来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领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山西省。
12、湖北(鄂)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地处洞庭湖北面,“湖北”即“洞庭湖的北面”之意。这个名称源于宋代在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立的行政区划——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由此得名。
鄂国的存在与湖北的简称“鄂”有着直接的联系。鄂国原封地在今山西省乡宁县一带,后迁至今河南南阳。商、周时代,噩鱼(鳄鱼)大量分布在长江流域,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捕鳄为生的民族,称为“鄂”(古时噩,鄂同音,同义)。
清代湖北省的行政中心设在武昌,而武昌在唐、宋时期被称为鄂州。因此,“鄂”作为简称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13、湖南(湘)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其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因此得名“湖南”。
湖南省的简称“湘”主要来源于其省内最大河流湘江。
14、浙江(浙)
浙江的名称首先来源于其境内的钱塘江。钱塘江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浙江的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唐代时,浙江地区属江南东道,并设立了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这是“浙”字第一次成为地方政府的名称。
宋代设置了西浙路,南宋时期又分设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
元代设立了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
明代初期,正式设立浙江省,并改称为浙江布政使司。
清代改回浙江省,并沿用至今。
浙江的简称“浙”直接来源于钱塘江的古称“浙”。
15、江西(赣)
江西因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原本的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其中的江南西道就是今日的江西省及其周边一些区域。后来,清代将这一区域改名为江西省,名称沿用至今。
江西省内最大的河流为赣江,因而江西省简称为“赣”。
16、陕西(陕或秦)
西周时期,陕西地区被称为“陕地”或“陕西”,这可能是“陕”字最初的来源。据历史记载,在周成王时期,“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这可能是“陕西”地名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地区是秦国的治地,因此被称为“秦”。秦国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这也是“秦”字与陕西地区紧密关联的历史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陕西地区,使得“秦”字更加深入地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即使秦朝灭亡后,“秦”字仍然作为陕西地区的代称被沿用下来。
17、安徽(皖)
安徽省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初年,设置江南省,其辖区庞大,大致包括现在的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到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被正式撤销,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安徽省的命名取自当时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而徽州府经济较为发达,故取两府首字合成省名。
安徽省的简称“皖”有多个来源。
说法一:安徽省内有一座古皖山(现称天柱山),且春秋时期此地存在一个古皖国。
说法二:境内还有皖河,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皖”作为安徽省的简称。
说法三:安庆府曾是安徽的临时省会,而安庆别称为“皖” 。
18、江苏(苏)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二府之首字而得名。清初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到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被析为江苏、安徽两省,此即为江苏建省之始。
江苏的简称“苏”直接来源于“江宁”和“苏州”的首字。江宁府(今南京)和苏州府是当时江苏境内两个重要的城市,因此取两地的首字来命名新省份,并简称为“苏”。
19、甘肃(甘或陇)
“甘”的由来:
甘肃的名称始于11世纪,取自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的首字。甘州因甘峻(浚)山而得名,肃州则是以“肃振国威,以通西域”之意而命名。因此,甘肃的“甘”来源于甘州。
“陇”的由来:
古代以西为右,而陇山位于西部,因此得名“陇右”,成为甘肃省的特称,简称“陇”。
陇山,又名六盘山,是陕北黄土高原与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也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这座山要盘旋六道山路才能到达顶峰,因此得名六盘山,也被称为陇山。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位于陇山以西,因此得名为陇。
20、青海(青)
青海省的名称来源于其境内的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是青海省最显著的地理特征之一。
青海湖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等,自十六国时期开始被称为青海。这个湖泊在藏语中被称为“错温波”,在蒙古语中被称为“库库诺尔”,意思都是“青色的湖”。因此,以青海湖为名的青海省,其简称自然为“青”。
21、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简称“宁”。
该地区的名称中“宁夏”二字可以追溯到西夏王朝,这是历史上存在于这一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西夏王朝的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就位于宁夏境内。
1287年,元朝设立宁夏府路,标志着“宁夏”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
“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一名称则是在后来的行政划分中确定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宁”直接来源于其全称中的“宁夏”,
22、西藏自治区(藏)
西藏自治区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称谓。唐宋时期,这一地区被称为“吐蕃”。
元朝时期,该地区被纳入宣政院管辖。
明朝时期,它被称为“乌思藏”。
清朝康熙年间起,正式定名为“西藏”,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西藏”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藏语中“西部的土地”或“佛的圣地”之意。
西藏自治区的简称“藏”,则直接来源于其全称中的“藏”,简洁明了地代表了该地区。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新疆地区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城郭建立了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清朝初期,新疆与甘肃省合为一省。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意为新开拓之疆域。
1955年,新疆省改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新”,取自区名的第一个字,同时也代表了该地区的新发展、新变化。
24、内蒙古自治区(蒙)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与多个省份接壤,北部还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相邻。
该地区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包括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曾在此生活。
内蒙古的名称来源于“内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意为“内部执政的王公”,即归附于清朝的蒙古族部落。
最初,这一区域被称为“内蒙古”,以区别于“外蒙古”(即现今的蒙古国)。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成立,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的雏形形成。
2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在秦朝时期,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郡的管辖范围。因此,“桂”这个字最初来源于“桂林郡”。
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后,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其中桂林郡的名字逐渐演变成了广西的代称。
广西地区遍地桂树,这可能也是“桂”字成为其代称的一个原因。
26、贵州(贵或黔)
“贵”的由来:
宋朝时期,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贵州”之名在这片土地上的最早记载。
另一说法是,贵州省境内以前有一座“贵山”,因此得名。
黔之名的起源:
贵州东北部在古代属于黔中郡和黔中道,因此简称“黔”。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贵州省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因此得名。
27、云南(云或滇)
云南作为一个地名,最初可能来源于“云岭之南”的地理位置描述。西汉时期设立了云南县,这是云南作为地名的早期记录。
另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期,彩云出现在南中地区,因此得名云南。这一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传说色彩,但也反映了云南地名的历史渊源。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元朝时期设立了云南行省,明清时期也有相应的行政机构,使得云南这一地名得以沿用至今。
“滇”的名称来源于古代滇池和滇国的历史。滇池是云南境内的一个大湖,而滇国则是战国时期存在于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国。
由于昆明一带在战国至汉武帝以前曾是滇国的领地,因此云南又被称为“滇”。
28、四川(川或蜀)
四川的名称中的“川”字可能源于其地理特征。四川地区多山,而“川”在中文中常用来表示河流或平原,因此,“川”可能代表了四川的河谷和平原地带。此外,“川”字也可能代表了四川境内的多条大河,如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等。这些河流在四川盆地汇聚,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在宋朝时期,该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后来简称“四川”。这个名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四川省。因此,“川”也来源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国家:“蜀”是古代对四川地区的称呼,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先秦时期,四川地区存在一个名为“蜀国”的政权。因此,“蜀”这个名称来源于古代的蜀国。
“蜀”字也成为了四川的文化符号之一,代表了四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四川的别称。
29、广东(粤)
“广东”之名始于宋朝时期。当时广南路被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而今天的广东省大部分区域属于广南东路。因此,“广东”即是广南东路的简称。
另一种说法是,广东因古地名广信之东而得名。广信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现今的广西梧州和广东封开一带,是汉代统一岭南之后设立的一个交趾刺史部治所所在地。广东位于广信之东,因此得名“广东”。
广东省的简称“粤”来源于古代南越国的别称。南越国是秦朝末年至西汉初年赵佗建立的一个岭南国家。在历史演变中,“粤”逐渐成为了广东地区的代表简称。
在历史上,广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这是广东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域的重要里程碑。到了清初,“广东省”这一名称正式被使用,并沿用至今。
30、福建(闽)
福建的名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闽越族。闽越族是福建地区的原住民,而“闽”这个字最早就是用来指代闽越族的。在秦统一六国后,设置了闽中郡,这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制,也标志着“闽”字开始与福建地区紧密关联。
在历史上,福建有被称为七闽、八闽的时期。这些称呼与福建地区的部族数量有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行政划分。
福建省的简称“闽”来源于“闽越”,也称为“百越”的一部分。这个简称不仅简洁易记,而且承载了福建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1、海南(琼)
海南的名称直接来源于其地理位置,意为“南海之岛”。这个名字直观地描述了海南岛的地理位置特征。
海南的简称“琼”起源于唐朝设立的琼州。琼州的名字在历史上长期沿用,逐渐成为了海南地区的代表简称。
“琼”字在汉语中具有美玉的意象,象征着纯净与珍贵。这个简称不仅体现了海南岛的美丽与富饶,也承载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美好愿景和期望。
32、台湾(台)
说法一: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
说法二: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或者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
说法三:认为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历史文献的支持,比如明代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清朝时期设立台湾府并正式将台湾命名为“台湾”。
说法四:还有观点认为台湾的名称与海外仙山、夷洲、流求等词汇有关。这些说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人们对台湾的称呼和认知。
33、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第一种说法是,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在宋元时期,香港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由于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成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并且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因此这个小港湾被命名为“香港”。随着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息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第二种说法是,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小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34、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
从历史角度看,澳门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在明清时期,由于葡萄牙的侵占,澳门被分割出去一部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类历史遗留问题。在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代表团经过四轮会谈达成协议,并于同年4月13日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因此,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宣告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其次,从地理角度看,“澳”字反映了澳门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澳门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西侧,是中国内地与中国南海的水陆交汇处。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常有船只在此停靠进行贸易等活动。“澳”字在这里既代表了船只停泊的地方,也寓意着繁荣和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