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犹太人:千年融入中华文明的独特社群,为何拒绝回归以色列?

劉同学 2024-05-16 05:55:11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大约在980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开封市卫生防疫站因进行DNA测序科研工作,曾邀请了一批开封的犹太人参与研究。

在此之前,谁会想到在我国河南,还居住着这样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犹太群体呢?

岁月流转,河南开封的犹太人已经完全融入我国文化,成为我国的一份子。

他们与回族一起生活在开封市区,已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时以色列政府颁布了《回归法》,热烈欢迎散落在全球的犹太人回归以色列,成为以色列国籍的一部分。

然而,河南的犹太人却已不愿踏上返回以色列的旅程。

他们为何选择在古时候的开封定居?如今又为何不愿回到以色列?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

一、唐风吹拂入中国

自从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在圣殿之乱中丧失,他们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民族,散落在世界各地。河南的犹太人,据说是源自中亚的哈扎尔帝国。这个帝国曾经接纳了大量的犹太人,也曾皈依犹太教。

然而,哈扎尔帝国的繁荣并未持续,他们先是败给了罗斯人,随后又遭受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军队的打击。这个来之不易的犹太帝国,最终无法承受压力,迅速崩溃。

残存的哈扎尔人只能沦为雇佣兵,或者从事传统的商人职业。他们在东斯拉夫人的土地上谋生,也有部分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古老的开封。

在8世纪的唐朝,敦煌保存了犹太人的商业文书遗迹。在千佛洞,发现了一份犹太教祷文,这些文献记录了他们最早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旅行家阿布才伊特途经中国,他在阿拉伯文的日记中提到犹太人在水路上擅长经商。唐末的黄巢起义,广州处决了十二万蕃人,其中有不少是犹太教徒。在新疆的丹丹乌里克,也发现了一本唐代的希伯来文商业信件。

这些证据表明,犹太人已经随着西域的风,进入了中国的内地,与当时的文化中心唐朝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北宋京城定根

这份不解之缘延续到了北宋时期,在此之前,没有关于犹太人在中国定居的记载。

但是,犹太会堂前石碑的年代分析显示,宋朝时期,犹太人已经定居在了开封,即北宋的都城汴京。犹太人向宋朝朝廷申请了在中国居住的权利,当时的赵氏皇帝还没有后来的顾忌。

朝廷对他们的请求做出了迅速的批准,犹太人得以在开封繁衍生息。当时,汉人将外来民族定居中原的草原民族统称为回民,回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宰杀牛羊。

犹太人也遵守他们的宗教传统,有剔除动物脚筋的屠宰习俗,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挑筋教”。一旦得到了批准,犹太人在开封找到了一个聚居地,即南教经胡同和北教经胡同,几百年以来,犹太人都居住在这里。

这就是开封犹太社团的初步建立,自北宋以来,聚集在南教经胡同和北教经胡同的开封犹太人,已经延续了超过1000年。受到社会环境、多元民族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开封犹太人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社团文化,早已经与世界其他犹太人不同。

开封犹太社团内部像汉姓一样,分为七姓八家,石、金、高、赵、艾、李、张,再加上从张姓分出的章姓,这八个家族构成了社团的全部成员。这些姓氏多源自犹太人的本姓,胡人改汉姓时,通常取姓中的首字,犹太人也是如此。

例如,“示巴”对应“石”,“列维”对应“李”,“亚当”对应“艾”,都符合这个规律。

开封犹太人的鼎盛时期一直持续到明朝,直到大约1850年左右,这个分支已经和汉族完全融合。

三、融入中华文明的犹太社群

在撰写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眼中,中国的犹太人就像是黄金在中国一样,遍布各地,无处不在。尽管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受限,马可·波罗的记录并未被广泛认可。毕竟,那是遥远的东方,人们认为犹太人无法渗透到那么遥远的地方。

然而,直到明朝万历三十三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接到了一位信仰上帝的开封犹太人的拜访,这位犹太人的名字叫艾田。艾田自称为“一赐乐业教”的信徒,他的外貌、鼻子、眼睛和脸型与中国人截然不同。西方人这才知道,有一群犹太血统的人留存在中国境内。

从那时起,直到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爆发之前,许多西方传教士纷纷前来,寻找开封犹太人的踪迹。他们带走了大量资料和经文,而开封犹太人保留的经文,却在多年的灾害中损失惨重,社团文化的传承也岌岌可危。

明代的开封犹太社群曾经鼎盛一时,据碑文上的记录,开封犹太人有五百多个家庭,总人口超过四千。

这还不包括那些迁移到天津、江苏等地的后裔。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犹太文化在中国得到了繁荣。自从犹太人定居开封的那一刻起,中国的主流文化就一直在同化他们,使他们融入当地。

起初,因为科举是唯一的晋升途径,犹太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不学习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常生活也开始使用汉语,原本的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只能在举行宗教仪式等少数场合提及。

而且,犹太人还放弃了族内婚制,开始与开封本地人通婚。一方面是因为族内婚制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容易受到当地人的排斥;另一方面是因为犹太社群的人员减少,传统的内婚制难以维持,不得不引入外族血脉。

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只要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是犹太人,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开封犹太七姓的《登记簿》上记载,明末清初的开封犹太人中,有四十多个非犹太人女子嫁入社团。这些家庭的孩子也没有被剔出犹太社群,反而按照汉人的习俗入了族内宗庙。可见,开封犹太人已不再坚守传统的犹太文化。

与汉族通婚后,开封犹太人不仅在血缘上发生了变化,习俗民风上的变化更为明显。他们在食物的禁忌上,逐渐摒弃了挑筋的规定,也开始食用猪肉。

在家庭教育上,完全抛弃了塔木德等犹太教经书,转而讲述传统宗法道德,强调天理人伦。家中的摆饰、节日的庆祝习俗,都与汉族毫无二致。割礼更是几乎消失,以至于20世纪出生的开封犹太人对此毫无所知。

提到礼仪,就不能不提犹太教的宗教建筑——会堂。因为犹太人也是回民,官方文书中一直将犹太会堂称为“清真寺”。1841年,黄河河口再次决口,犹太会堂被拆除,石料被用来加固堤坝。之后,社群以经费不足为由,再未重建。1850年,最后一个拉比去世,开封犹太人社群的宗教活动也随之结束。

世道动荡,犹太人进一步流散,太平天国、捻军、各系军阀混战,国家不得安宁。此时,开封犹太人已全盘汉化,他们不通犹太教义,也无知摩西、大卫、所罗门、耶稣、利未等人物。至此,犹太教文化断绝,犹太节日断绝,犹太教断绝。

四、令人感慨的真相

关于犹太人选择开封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在北宋时期,开封城繁华热闹,夜不闭户,市井生活丰富多彩,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商贾和名流,经商环境优越。

当时的中国远离西方文化圈,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受到的文化阻力较小,宋朝人民将他们视为胡人,而非犹太人,这种开放的风气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北宋的政治中心位于风光旖旎的黄河之畔的开封,这里水土肥沃,物产丰富,生活条件宜人。

那么,为何他们不愿意回到以色列呢?

在20世纪80年代,张绥对开封犹太人进行了调查,他抽取的五十五份样本中,男性样本都娶了汉族女子,女性样本也都嫁给了汉族男子。而且,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关于明朝所记载的七姓八家的信息,受采访的老人家表示,内婚制早已消失,犹太人已经与汉人无异。

时至今日,以色列、美国、欧洲等地的学者曾多次考察开封,他们对这一独特的现象感到震惊。开封犹太人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外族融合的犹太社团。

在其他地方,犹太人即使表现出再友好的态度,最终也会受到本地民族的排挤和厌恶,但在中国,他们得到了友好的包容。犹太教,一个反对异族压迫的宗教,当外部压力不再是异族压迫时,犹太教也会迅速瓦解。

现在的开封犹太人,早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犹太人,他们只是拥有一些犹太血统,居住在开封的普通人。没有民族认同感的他们,自然不愿意回到以色列。

近年来,关于“开封犹太人申请加入以色列,最终只有五名女性成功入籍”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榜。人们总是从男性割礼和犹太人的母系传承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认为男性无法承受割礼,而女性则更容易获得优待。

那部分河南犹太人,被法律阻挡在国门之外,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和中国文化混同的开封犹太人,无论是文化认同还是身份认同,都已经和中国无法分割,不愿意回到以色列。

结语

自古代以色列灭国以来,犹太人像散落的豆子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历经歧视和排挤,更在二战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迫害。

那时,只有中国上海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无法融入他国环境的犹太人,自然对故国以色列心生向往。

然而,河南的犹太人在千年前就发现了中国这片宝地,在开封安居乐业。随着巴以冲突再次升级,中东地区陷入混乱动荡,谁愿意放弃已经获得的安宁与平静,去追求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呢?

数千年的文化演化下,融入中华民族之林的他们,不愿意再踏上回归故国的道路,这也是人之常情。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



0 阅读:8

劉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