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话名医丨铜梁区中医院汪克敏:立论中医经典适应当代需求

生活哲学家在路上 2024-10-19 14:52:45

新闻‬人物‬档案《《《

汪克敏 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铜梁区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三批重庆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名中医分会常务委员。擅长内科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擅长对呼吸系统疾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肿瘤及老年慢性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记者‬:首先请您给大家回忆一下您是如何走上中医这条路的?

汪克敏: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一个小城镇上。我家街对面就是当时的乡卫生院,院里有几位我们当地较有名气的老中医,周围的老百姓有疾病都会来这里诊治,多是用中药进行治疗,当时就觉得当一名医生能为病人解除病痛,是很了不起的事。卫生院当时经常收购本地的一些药材,如半夏、淡竹叶、蒲公英、菊花、夏枯草等用于临床。我童年时常到卫生院玩耍,和老中医们也很熟悉,从中了解到些许中医知识,渐渐地对中医药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便填了中医院校,机缘巧合下被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中医专业录取,收到录取通知时全家人都非常高兴,自此便与中医结缘。

记者‬:您对“经方治疗失眠”有独到见解。当今社会失眠现象比较普遍,能否从中医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影响睡眠的一些普遍因素和治疗的共性原则?

汪克敏:失眠亦被中医称为“不寐”“不卧”“不得眠”等。中医认为正常的睡眠是白天浮越在体外的阳气在夜晚回归体内并与阴气相交,阴气在体内收敛阳气,阴阳相交,而这一过程就是主神明的心火下济主藏精的肾水,水火既济,阴阳交媾。这样才能完成正常的睡眠。一个正常的睡眠是多个脏腑共同配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中医讲气血充足、情志调畅并有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样才可以达到睡眠“养精蓄锐”的目的,而任何干扰导致“阳不入阴”的内外因素都可能引起失眠。

失眠的病因较复杂,其病机为虚实夹杂,主要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火旺、痰浊、热蕴、气血瘀滞等,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宁,最终引起失眠。经方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验证,疗效确切,对后世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失眠的治疗关键在于辨证论治。临床中根据辨证灵活选用经方,有很好的疗效。经方应用时,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根据病情变化及病因病机,灵活选择使用治疗方药,方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失眠症的治疗是复杂且持久的过程,不能偏执于方药的作用,同时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才能够达到治愈目的。

记者‬:以您的经验来看,请介绍一下在内科诊疗上如何做好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互补,达成更好的诊疗效果?

汪克敏: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在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诊断方法上,西医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能够精确地诊断疾病,特别是在疾病的微观层面和急性病状的诊断上具有优势。而中医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注重整体观和个体差异,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上具有优势。在治疗方式上,西医多采用手术、抗生素、化疗、放疗等手段,对急性病、感染病、外科疾病等有显著疗效。中医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适用于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西医疗法副作用较大的情况。在治疗理念上,西医注重疾病的局部和针对性治疗。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整整体机能来治疗局部疾病。在预防与康复方面,西医通过疫苗、健康教育等措施预防疾病。中医注重养生保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志等来预防疾病,并在康复治疗上,通过调养身心促进患者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的具体做法包括:1.联合应用: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辅,减轻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分阶段应用: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中医或西医治疗。例如,急性病期可以西医疗法为主,恢复期则以中医调理为主。3.综合治疗:结合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使患者在最小的治疗成本和副作用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各有优势,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还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需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记者‬:您一直从事临床工作,一定有很多患者让您印象深刻,麻烦给大家分享两个有代表性的医患故事!

汪克敏:老年女性患者,76岁,反复尿频尿急5年。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尿频、尿急,呈间歇性反复发作,伴小腹胀痛,口干喜饮,易出现恶心干呕,大便稀溏,每日3~4次。曾四处求医,服用了很多的中药和西药,均无明显好转,近2月来伴有尿痛。患者病程长达5年,平素为尿频尿急所苦,夜间反复起夜导致无法正常入睡,给生活和情绪造成极大的困扰,甚为苦恼,面露忧愁。辅助检查:尿常规示尿蛋白(+),血常规、泌尿系彩超检查无明显异常,多次查空腹血糖均为正常值。予滋阴清热、祛瘀通络、健脾燥湿之中药治疗。服药5剂后复诊,患者心情大为好转,脸上也有了欣喜的笑容。诉小腹胀痛、尿痛等症状减轻,仍有尿频,大便稀溏每日3次,口干苦。治疗有效,继续服用前方5剂。三诊时诉小腹胀痛消失,尿频、尿痛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1~2次,仍有轻微口干苦。继续服药7剂后,症状基本消除,电话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女性患者,25岁,产后半月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头痛,身强,发热恶寒,周身肌肉酸痛,鼻塞。经西医抗感染、抗病毒、解热镇痛等治疗1周后,头痛,身强,周身肌肉疼痛消失,但出现反复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最高达39℃,伴恶风、怕冷。厚衣被或服用解热镇痛药则大汗出,汗后稍舒,体温可降至37℃左右,但恶风怕冷依然不解,且经8~15小时后渐渐体温回升而发热,如此反复近四月。期间曾用中药人参败毒散、桂枝龙骨牡蛎汤、金匮肾气丸等方加减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经人介绍来我门诊诊治,考虑为体虚感冒,给予内外兼治,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养血补血,服中药10剂诸症消失而痊愈。

患者李某,老年男性,81岁,因不明原因出现气短,吸气费力,经检查心肺无异常发现,肝肾功能正常,住院治疗1周无好转出院,故寻求中医治疗。慕名来我门诊求治,经辨证使用中医药治疗,服药6剂痊愈。

临床中常遇见这样的病例,虽久治不愈或难愈,但只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诊治,就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记者‬:作为指导专家,对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留住有一些什么好的做法和经验?

汪克敏:针对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和留住的问题。我在此提出一些建议:1.张伯礼院士有言:“学术经验是宝贵的,是精华。”应重视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传承,对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进行发掘整理,继承和发扬。同时,建立完整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院校学历或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师承教育,以及加强地区间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交流和协作。2.在招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时,应灵活掌握政策,不拘一格招人才。3.实施特需岗位计划,制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特需岗位计划,通过特殊的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中医药学生投入到基层公共卫生事业。4.努力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包括提高薪酬待遇、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改善工作环境等。同时,也要关注基层中医药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5.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使用评价机制,解决中医药人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好适应中医药人才发展的空间,将有助于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记者‬:作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您对基层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哪些体会和建议?

汪克敏:基层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于提升民众的健康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基层中医药文化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效,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我们可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健康讲座、义诊活动等形式,使中医药文化在基层得到有效传播。也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宣传中医药知识,这样覆盖面更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制定详细的传播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基层中医药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利用线上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开展线下活动,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讲述中医药的历史故事、名医典故等,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使中医药文化传播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社区是基层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及时收集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传播策略。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记者‬:现在中医药发展环境越来越好,重庆也有了自己的中医药高等学府(重庆中医药学院),作为前辈,请您给正在学习中医药的学生们说几句心里话!

汪克敏:亲爱的中医学子们,你们选择了中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愿你们在中医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0

生活哲学家在路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