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遇到困难就逃避的青春期孩子,不是怕吃苦,而是父母太溺爱和纵容

常常遇到家长控诉孩子: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经常说话不算数,一点苦都吃不了,每天只想在舒适区里躺着。我相信家长说的是实情,

常常遇到家长控诉孩子:

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经常说话不算数,一点苦都吃不了,每天只想在舒适区里躺着。

我相信家长说的是实情,但家长不能忽略另一个问题:

家长很容易拿自已的认知和经验来评判孩子,甚至很直接挑明孩子在逃避,跟孩子讲道理遇事要积极面对,逃避不解决问题,早晚都要面对的。

说这些话的时候,家长既无奈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要么假装在听完全不走心,或者拒绝沟通,或者一开口就引发争吵。

让家长特别生气,觉得孩子是油盐不进,也指出了孩子的问题,他怎么就是不听话也不改进呢?

孩子其实不是不懂遇困难要迎难而上的道理,但孩子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过往帮助孩子过多,太溺爱和纵容孩子,十几年的强力帮扶之下,孩子就习惯性遇到问题就推给父母善后。

或者直接将问题的锅甩给家长,因为家长习惯性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了。

家长觉得能做都做了,该说的都说了,可是孩子还是逃避。家长此时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惯孩子太多:

因为害怕孩子发脾气而无数次妥协;

心疼孩子,看不得孩子伤心难过而心软;

害怕麻烦而允许了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不管原因是什么,结果都是家长被孩子拿捏。

家长在孩子按部就班的时候,觉得孩子挺好的,一切都很正常,而当孩子开始遇到厌学,落差和遇到困难就退缩和逃避时,家长才着急了。

家长一着急,容易站在上帝视角,来挑剔孩子的不负责任,指出孩子的问题,并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但父母忽略了长期包办和保护和照顾得过于精细的孩子,有两个致命问题:

一方面被保护得太好,过得太顺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承受家长一连串的批评与灵魂拷问。

另一方面,这些说教或讲道理以及指责,是否孩子能听进去并做到。

道理是冷的,而感受是热的,当孩子感受和情绪不太好时,行动力是受阻的。

家长一眼能看透孩子存在的问题,让孩子奋起直追,让孩子提振精神,但这些想象都是美好的。

如果孩子的情绪很差,落差感很强,也没有足够的心力和能力解决眼下遇到的困难,孩子是不会行动的。

只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抗拒和抵制一切可能让自已难受和痛苦的东西。

与其说抗拒外界,不如说是维护自己的自尊心,维护自己的面子。

孩子知道逃避是不好的,但被家长保护太好,孩子习惯性就会躲在背后等着父母来收拾烂摊子。

逃避虽然不解决问题,但的确可以让孩子不用面对一些让他痛苦和难过以及无法搞定和平衡的事情。

缺乏心力和心理韧性的孩子,最大的问题不是怕吃苦,而是能量太弱,面对着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和情绪内耗,孩子本能只会逃。

孩子内心已经恐惧到极点,家长让孩子支棱起来,孩子是会很愤怒和听不进去的。

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觉察以往是否存在溺爱与纵容,才令孩子丧失了战斗的勇气:

第一个问题:家长指出孩子问题,又着急帮孩子解决,也是剥夺孩子的自我负责和自主承担。

家长看到孩子问题,就很着急指出来,告诉孩子要振作,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

这时家长的着急与伸手助力,往往是徒劳的,孩子已经看不到希望,也失去信心了。

孩子需要的不再是解决方案,而是需要一些外部的力量赋能,比如正面反馈和细节化的欣赏。

家长如果找不到孩子任何优点,是家长需要觉察和反思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孩子遇到困难,究竟逃避的是什么?

家长只关心怎么让孩子变好,却很着问孩子的内心卡点是什么,为什么孩子要逃呢?

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排名差的心理落差,人际关系的矛盾,与老师之间沟通不畅,对规则和校规有点抵抗。

家长对这些问题是否有过引导,是否培养过孩子这些方面应对的技能?

如果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那大概率会逃避的。

第三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一遇到困难就会逃避。

这个问题家长要彻底反思自己,逃避的前提是孩子有人可依,有人可甩锅,有人可兜底。

当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承担太多,兜底太多,保护太好时,孩子就变成一个玻璃娃娃,只会在顺境中学习,不会在逆境中立足。

一点小挫败,就会彻底打垮孩子,便三十六计逃为上策。

家长的过度包办,过度操心与过度伸手,扼杀了孩子的自主能力,习惯让家长兜底,这才是孩子逃避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