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国庆假期,枣庄市能源领域传来重大消息——全市首家“云储能”型储能电站项目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这一项目不仅填补了台儿庄区在电力储能项目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枣庄在电力储能与市场化交易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枣庄市首个实现电力市场交易运营的分布式储能电站,该项目依托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电能的智能调度与高效利用,为当地绿色低碳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满功率运行下,两小时可完成一万度电的充放循环,这座位于台儿庄经济开发区的储能电站正悄然改变着区域的能源利用方式。
01 项目亮点与建设历程
台儿庄“云储能”电站项目坐落于台儿庄经济开发区,总投资约1200万元,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总装机规模达到10MWh。
项目采用设计、设备采购及安装一体化总承包模式,确保了工程的高效执行。
从时间轴上看,该项目于2024年10月启动前期工作,2025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6月顺利实现并网送电。经过“虚拟电厂”运营商多次电力市场交易模拟与实测验证,最终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并实现创收。
这一项目的落地与枣庄市能源局2025年的工作规划高度契合。根据枣庄市能源局公布的目标,2025年全市储能装机规模计划突破60万千瓦,力争达到80万千瓦。
台儿庄“云储能”电站作为先行者,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实践基础。
02 运营模式与技术特色
“云储能”作为该电站的运营核心,其本质是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电能的智能调度与高效利用。
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储能电站的孤立运营,而是将分布式储能资源通过云平台进行聚合,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在盈利模式上,电站主要利用电力市场的峰谷电价差获得收益。
在满功率运行条件下,2小时可完成1万度电的充放循环,收益随市场供需动态调整,由国网电力部门统一结算。这种模式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市场适应性,为可持续运营提供了保障。
“云储能”电站的投运还与枣庄市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的战略规划相呼应。根据枣庄市能源局的规划,当地正在构建“链长+链主+联盟+基金”融合联动工作机制,服务产业链项目高水平建设、企业高质量发展。储能作为锂电产业的重要应用领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
03 区域能源转型意义
台儿庄“云储能”电站的投运,对区域能源转型具有多重意义。该项目为枣庄市新能源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根据规划,枣庄市正积极推进新能源资源开发,集散并举开发光伏资源,稳步推进风电项目建设。
储能设施可以缓解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该电站作为分布式储能站,具有布局灵活、响应快速的特点,能够有效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枣庄市能源局在2025年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升级改造电力基础设施”,配合供电部门加快输配电网设施改造,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储能电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项目还对构建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具有推动作用。枣庄市已设定明确目标:推动非化石能源(不含核电)消费占比达到12.3%,力争达到12.5%。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将加速这一进程,助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枣庄市继续推进储能示范基地建设,指导推动国源时代一期、山亭中广核二期等6个总装机90万千瓦的新型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台儿庄“云储能”电站的先导效应将日益凸显。
储能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环节,正在枣庄这片土地上从蓝图变为现实。未来,当更多的储能项目并网运行,枣庄不仅将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更有望成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