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4CCOS会议上,有关于“白内障治疗创新前沿:从无界到无创”的专题会中无创光学白内障诊疗技术引起了业内广泛的关注。
目前,白内障的主流治疗方式是手术,一度被认为是唯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手术方面,超声乳化、飞秒激光等技术不断发展,且在国家集采政策带动下,功能性人工晶状体价格实惠并应用于临床,这无疑带动了更多病人接受更好的白内障手术治疗。然而,手术的可及性存在问题,并非每个需要手术的人都能及时得到手术。我国每年虽有超过400万台手术量,但仍有很多患者在等待手术治疗。另外随着年龄增长等原因,白内障会持续性进展,如果能控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白内障手术量需求或许不必如此庞大,医生也不必疲于奔命,将有更多精力完善技术。即便技术上不可行,若能推迟白内障手术,也能减轻临床负担。所以,从手术可及性和白内障发生发展的控制这两方面来看,未来我们既要关注手术,也要关注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和控制,这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从数据方面来看,从最早的首次人体试验、CE注册的GCP研究到国内IIT及GCP研究,积累了过百名受试者的数据,在统计学分析中取得了至少两行以上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的提升。这样的数据令人振奋,因为白内障若不进行干预,视力会持续下降,而通过短期的光照射治疗,逆转了白内障的自然病程,能够使视力提升。有些患者甚至获得了1.0的视力,无需再进行手术。
从技术本身而言,它以有效控制白内障发生发展为切入点。未来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场景和意义,为白内障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原本只有手术是白内障治疗的唯一解决方案。现在在某些患者身上,通过该技术可产生效果,无需手术;有些患者虽经过有限次数的治疗后白内障仍存在,但视力提升至无需手术的生活状态。此举可对病人进行分流,筛选出需手术者进行手术,无需手术者通过光治疗即可,使临床路径更清晰。
而面对 Catacure 这样一种技术,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到任何技术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白内障患者。就 Catacure 而言,在治疗前需观察患者的眼部情况,例如对于那些容易因散瞳而引发闭角性青光眼发作的病人,不一定适合使用 Catacure,因为在进行光治疗时需要放大瞳孔;还有那些因外伤导致整个眼睛需要其他手术干预的患者,也不一定适用 Catacure。但总体来说,对于那些房角开放、后囊浑浊不明显的白内障患者,Catacure 是合适的,所以大部分患者适合采用这种无创性治疗方法。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后,能为临床节省大量手术资源,使真正需要手术的患者接受手术,而过去许多原本暂不需手术却因技术局限而手术的患者,未来则可选择在保留自身晶状体的同时恢复到较好视力的状态。
对于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以及使用该设备治疗的频率、治疗周期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我们首先谈谈治疗方案。最早的 IIT 治疗为 4 次,可连续照 4 天或隔天照 4 次;现多中心研究计划最多照 9 次,可每天、隔天或按其他时间安排照射治疗。治疗中,部分患者可能提前见效,如本次 GCP,IIT 结果显示 9 次足够,一般患者 4 次左右见效,若 4 次左右见效且后续检查稳定,可提前结束治疗。
随着机型改进和能量递送方式更加完善,未来治疗可能更便捷,次数上可能会有所减少。光治疗时,对患者有一个基本要求是能配合睁眼 20 分钟,相信大部分患者能做到,期间可眨眼、可与医生交流,促进医患沟通,20 分钟较易度过。每次 20 分钟,最多 9 次,患者相对容易接受。患者在进行光治疗时,只需照20分钟,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难以忍受的情况。无论是在 IIT 阶段还是目前的 GCP 全国多中心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的程度较轻且很少,且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事件。
曾有一例是患者因睁眼时间久了,出现角膜上皮微缺损,当场停止治疗后,使用人工泪液滴注后第二天就恢复,患者又可继续治疗。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患者看治疗光久了,自述闭眼后能看到一个光圈,这在光学上叫光学后像(视觉后像),说明患者的白内障在好转。因之前白内障导致进入眼底的光少,后像不明显,随着治疗,白内障浑浊程度减轻,光线进入增多,视网膜受到的刺激更强,因此产生了后像。后像是安全的,因为真正集中在视网膜上的能量很少,不会对视网膜产生明显损伤。从前期的临床前动物研究、IIT 的一年随访以及现在的 GCP 研究来看,Catacure 设备的治疗对视网膜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Catacure 光治疗后,因白内障物质基础及体内氧化机制存在,随时间推移可能因年龄等因素仍有出现白内障倾向。但这并不可怕,其发生机制相同,可再次通过无创光治疗进行加强。目前患者在临床试验环境下有严格的次数规定,但未来临床上可由医生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多疗程的治疗,降低复发可能性。
光治疗相当于给病人提供了一次低风险的试错机会。因为光治疗本身没有太大风险,若有效果,病人就无需进行白内障手术;即使出现了目前还未碰到的没有效果的情况,病人也可以去做白内障手术,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光治疗与手术在执行上不存在冲突,在临床路径上是分开的。
只要这项技术通过GCP研究并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有效且安全,它将成为白内障慢病管理的一部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大多数治疗方式仍然是手术,每年进行400万台手术已颇为吃力,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白内障患者还会增多。如果这种光治疗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许多患者可能能够推迟甚至避免白内障手术,这一突破将使医生能够专注于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以我个人的想法,未来白内障的治疗方式可能呈现手术、药物与光治疗三足鼎立的局面。光治疗和药物通过调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可能占据临床主要部分,而手术将回归理性,不再依赖手术解决所有问题。药物和光治疗是通过保留自身组织来治疗,与手术替代组织不同。尽管手术技术和人工晶状体不断进步,手术始终有创,无法完全替代自身组织。并且手术也存在可及性的问题,有些患者无法得到手术机会。这也是我们持续开发各种技术的初衷所在。包括Catacure在内的光治疗和药物旨在保留组织,若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药物需长期使用且有副作用,而光治疗通过无创光化学反应,无需长期坚持,且无药物副作用。所以两者各自有特点。未来在临床上三足鼎立很可能出现,而各自的情况取决于它们未来的效果,从而形成合理的比例。
当然今天我们讨论的是Catacure,但未来它或许会有不同的名字,但治疗方式相同,即通过无创非手术手段,成为白内障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方式。作为一名进行过众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我如今确实需要思考如何放下手术刀,帮助更多无需手术即可获得良好视力的患者实现这一愿望。当然,对于那些需要手术的患者,我们依然可以为他们进行手术。我真心希望这种技术能尽快进入临床,纳入每位医生的决策范围。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拥有14亿人口,白内障患者众多,国家每年为此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因此,从国家、医保、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来看,类似技术的早日应用不仅能造福病人,还能改善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