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钓鱼大师也留不住它!体长1.33米、国内第二大的吉罗鱼死掉,谁的错?

一条罕见的吉罗鱼,体长达到1.33 米,没等到进鱼缸,就死在了运输路上。近期,拥有“特级垂钓大师”头衔的贾东普,发布了一

一条罕见的吉罗鱼,体长达到1.33 米,没等到进鱼缸,就死在了运输路上。

近期,拥有“特级垂钓大师”头衔的贾东普,发布了一条动态:自己收的一条米级“盈江结鱼”,可能是国内最大的一条,还没到家就没了气息,最后只能决定做成标本。

要知道,这种体型的“盈江结鱼”,价格曾被炒到数万甚至数十万。大鱼死掉后,在钓鱼圈引起一阵不小的轰动,有人感到心疼,也有人质疑这是在炒作。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条“吉罗鱼王”,以及它背后的一些故事。

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

贾东普是谁?在钓鱼圈里,他的名字不可谓不响亮——特级垂钓大师,获得这一称号的全国不超过10人。单从名号上来看,你就知道这个人到底有多厉害。

很多钓鱼人都喜欢养鱼,老贾也不例外,只不过他养的鱼,可不是一般的鱼。比如,此次这条死掉的盈江结鱼,按老贾的说法就是,它可能是“国内最大”的一条,1.33米的体长,对于结鱼来说,确实在国内数一数二了。

2025年9月,云南一位钓鱼爱好者自称钓到一条1.3米的金吉罗,但并没有展示具体体长的图片,难以判断其到底有多长。

同月,一位湖南鱼类博主,收了一条长达1.35米,号称国内最大的吉罗鱼,也是没有养活,最后被做成了标本。

如果说1.35米是已知的国内最大一条吉罗鱼(至少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明确记载的超过1.35米的纪录),那这条1.33米长的只能是国内第二大,并不能称之为国内最大。

贾东普老师的这条鱼,也是从这位湖南鱼类博主那里搞到的,具体是从哪里运来的,老贾并没有透露。但从这条鱼的名字——“盈江结鱼”,可以判断出来,它大概来自云南德宏的盈江县。

“盈江结鱼”属于吉罗鱼的一种,比如常见的蓝吉罗、红吉罗等。这种鱼比较稀有,身上的鱼鳞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种别有的色泽,常被人当作观赏鱼养殖。

一条大个体、颜色板正的吉罗鱼,坊间传闻可以“换一头牛”。

此前,老贾在参观一个鱼友养的一缸“吉罗鱼”的时候,曾称:一缸鱼价值百万元,鱼缸里大概有50-60条几十公分长的吉罗鱼,单条估价2万元。

这次老贾收的这条鱼体长过米,估计也是价值不菲,具体多少钱他没有透露,但应该不便宜。对普通人来说,这样一条“鱼王”死掉肯定会十分心疼,但这对于身价不菲的钓鱼大师来说,估计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但无论是谁,就算你身价有多高,名号有多响亮,想留住这样一条罕见的吉罗鱼,并不容易。因为它们原本生活在急流当中,在运输过程中极难存活。

大鱼虽然死掉了,余热还得发挥,最终它将被制成一具标本。

这条罕见的吉罗鱼不幸死掉,但估计更多的鱼还在路上。

因为体色漂亮,吉罗鱼备受一些观赏鱼玩家的青睐,不止是老贾,很多鱼类爱好者都会在自家鱼缸里放养几条蓝吉罗,或者是红吉罗,灯光一打,这些鱼看上去泛着幽蓝色或浅红色的光,看起来很惹眼。

但问题也来了,玩家们手中的吉罗鱼,尤其是那种体长过米的大鱼,基本都是来自野外捕捞。随着观赏市场的增大,加上一些人有意无意的炒作,让野外生存的吉罗鱼被人盯上了。

你想一下,钓上一条就能值2万,谁不心动估计是假的吧!

这就难免会驱使一些人为了牟利,而采取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去捕捞它们。

对此,一位云南德宏网友颇有微词:收受野生鱼间接纵容了非法电鱼,我们这里的吉罗鱼已经被点光了……

目前,吉罗鱼还没法大规模人工养殖,市面上多流通的每一条,野外河道里可能就会少一条。而且,正是因为人们给它强行定义的价值,可能导致有人专门去捕捉这些原本生活在急流中的淡水鱼,造成它们数量急剧下降。

吉罗鱼还不是保护鱼类,这就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

所以,公众人物应该多去宣传怎么去保护这些鱼类,而不是传递一种可能被众人误解的信号,这样可能加剧吉罗鱼的生存危机。

吉罗鱼是民间俗称,它们是“鲤科结鱼属”鱼类的统称,不是特指某一种鱼。这种鱼的共同特点是喜欢急流清水、生长缓慢。红吉罗、蓝吉罗、金吉罗是其中最被网友们熟知的几种。

上面的这种吉罗鱼,又叫盈江结鱼,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盈江、龙川江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等流域,也有这种鱼生存。

比如,前段时间国内著名钓鱼人“远征阿诚”,在尼泊尔钓获了一条体长1.43米长的吉罗鱼,体型上要超过上面老贾收的这条吉罗鱼。最后,这条1.43米长的吉罗鱼在合影后被放流。

吉罗鱼是典型的 “急流爱好者”,一辈子都生活在江河干流的湍急水域里,喜欢待在水底的岩石附近。

这种习性决定了它很难被人工饲养。

家里的鱼缸就算再大,也是静水,没有自然水流的冲击力,也没有野外那样的溶氧量;就算水质调得再接近,也复刻不了江河里的生态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花高价去收它们,最终却免不了造成它们死掉的悲剧。

一条一米多长的吉罗鱼,鱼龄估计在20年以上,如果它死在我们人类手里,确实让人心疼啊。

一条 1.33 米的吉罗鱼死了,看似是一次偶然的运输事故,但背后藏着的,是野生鱼类保护面临的普遍困境:只要有利可图,就有人去捕捉它们。

这些鱼到底是咋来的,虽然没人明确透露,但我想大家应该都能猜到,它们绝对不是人工养殖的,而是来自自然水域的原生鱼。

保护吉罗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切断 “买卖链条”。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如果把这条鱼做成标本,我希望这个标本能成为一个 “警钟”。

最好的欣赏,其实不是拥有它,而是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