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仅次于王羲之的关键人物,因此,我们要详细了解颜真卿。
颜真卿的生平事迹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太子太师,因爵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京兆万年(今陕西临潼)人,郡望出自琅琊临沂。
(颜真卿画像)
老规矩,先向上追溯他的家族历史。
颜氏从13世祖颜含随晋元帝渡江侨居建康上元(今江苏江宁)始,历七世而为江左望族。至北齐,五世祖颜之推入周,举族徙居雍州万年。尔后,高祖颜思鲁因奉迎李渊入关,授秦王府记室。其子颜师古官至秘书监,擢为有唐新贵,遂移居京兆长安县(今陕西西安)敦化坊,到颜真卿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734)举进士第。第二年,擢拔萃科,授校书郎。任职两年后,因母亡去职。到天宝元年(742)秋天应“博学文词秀选科”,以甲等登科,依资授醴泉尉,秩满迁为长安县尉,改监察御史。
其后,又历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使判官,再入御史台为侍御史。百余日后,迁为兵部员外郎,天宝十二载(753)出任平原郡太守。两年后,因守城抵御安禄山之叛,名重朝野,有“颜平原”之称。
至肃宗朝,初为刑部尚书,历同州、蒲州、饶州、升州四州刺史,入为刑部侍郎,上元元年(760)谪守蓬州为长史。
代宗朝,历户、吏两部侍郎,尚书右丞,官至刑部尚书。永泰二年(766)遭受权相元载的排斥坐诽谤朝廷罪,出贬峡州别驾,未至任,改吉州别驾。大历三年(768)起为抚州刺史,迁湖州刺史,至十二年(777)八月再入为刑部尚书,除吏部尚书。
(唐代帝王世系图:星标为颜真卿所历时期)
德宗朝,充任礼仪史,后改太子少师,除太子太保。建中四年(783)奉使宣慰淮宁节度使李希烈,遭扣囚,至贞元元年(785)遇难,享年七十七岁。诏赠司徒,谥曰文忠。
我们看颜真卿的个人经历,最为重要的关节点有三个:1,抵御安禄山,守平原郡,由此名重天下,得“颜平原”之称;2、被权相元载排斥,被贬,使其获得了重要的人生挫折;3、为朝廷使死于叛军之手,这更增加他的名望。
我们为什么这么看重他受挫折这段时期呢,因为在这段时期,颜真卿于公务之暇,一改交游之态,开始寄情山水,沉缅诗文,进而依托佛道,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种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很重要,它影响了颜真卿的处世态度,使他变得通脱清逸,当然,也进一步影响了他的艺术境界。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在生平事迹之后,朱关田先生照录了一篇颜真卿的文论,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即《刑部侍郎孙逖文集序》,这篇文章作于颜真卿被贬之前 ,其中反映出颜真卿的文学观点:
颜真卿认为文章当以典正为上。也就是以思想性为第一,艺术性为第二,在此基础上,发挥才气的作用,尽量地使文章的文采和实质能配合适宜。这其实仍然是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的阐述,当然,也是《颜氏家训》的精神递延。
文论的观点当然也影响书法。
颜氏一族世代儒雅传家(颜回后人,理所当然),偏重书记。其探讨书学,留意翰墨,为立家明训,莫不克遵是守,步趋惟谨。但《颜氏家训》对于书法明言“此艺不须过精”(前面的文章,我们曾提到过),并告诫后人“慎勿以书自命”。
颜真卿秉承家训,起初亦慎勿以书自命,其书契之作,意在适用记事而已。惟其性之爱重,所见亦多,玩习趋变,随意自娱,不求其名而反显其名。他不追求书法,反倒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这似乎不可思议,但成就其书法的条件,有很重要的有三点:1、兴趣与见识;2、家传学养。3、长期的书翰应用。
当然,还有,他遇到了张旭这样史上杰出的老师。
好了,说他的作品——
颜真卿最早且最著名的书迹,是《多宝塔感应碑》,如图:
(《多宝塔感应碑》局部)
这碑太有名了,几乎是我们学习颜体楷书的必临之碑。《多宝塔》用笔清劲腴润,结体匀稳谨严,王澍《虚舟题跋》称:“腴不剩肉,健不剩骨,以浑劲吐风神,以姿媚含变化,正是年少鲜华时意到书也。”
稍晚一点的《东方朔画赞》,如图:
(《东方朔画赞》局部)
是碑是天宝十三年的作品,苏轼以为鲁公诸碑之中“最为清雄”者。王澍在《竹云题跋》中也说称其为颜公中年得意之书,有“神明焕发而时出姿态,不失清远”之评。
颜真卿真草兼通,用笔大凡三变,初期清健,源于母族殷氏,而得力于张旭,上引两碑及《金天王朝庙题名》《离堆记》》约可见其梗概;广德以后,趋于圆劲,楷书以《郭氏家庙碑》《颜勤礼碑》为代表,行草书则推《祭侄季明文》《争座位帖》为杰作。
(《颜勤礼碑》局部)
这是大历十四年的作品,此时,注意看,其用笔已渐由清健转为圆劲,这时颜真卿已七十岁,已是“人书俱老”的作品。
《祭侄季明文》亦称《祭侄文稿》,作于乾元元年(758),为祭其侄颜季明而书,季明横遭杀戮,正当英年,且归葬时已失身躯,仅存头颅。抚今追昔,不由得颜真卿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故其援笔作文之际,萦于忿激,血泪并迸,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其意固不在文字之间,而顿挫纵横,一泻千里,终为千古绝调。此书之奇绝,论者以为《兰亭序》之后惟此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如图:
(《祭侄文稿》局部)
《争座位帖》书于广德二年(764),因其为维护朝廷纲纪,秉义直谏,既斥郭英乂之佞,复夺鱼朝恩之骄,忠义之气,粲然横溢于字里行间。书法亦随意自如,天真烂漫,其淋漓挥洒处,如挟风雨而行云空,横斜曲直妙韵叠出者,尤见瑰异。宋代米芾评之为鲁公行书第一。如图:
(《争座位帖》局部)
颜真卿自肃宗朝始,仕途偃蹇,不能尽信于君,尤其永泰二年(766)因忤权相出贬外郡,心灰意懒,不复有功名羁绊,其俯结隐逸,广交文学,雅好摄生,尤佞佛理,且抚、湖之任,政简务闲,既不外张,亦无自贬,悠然而具王谢之风,于诗文之外,多寄情翰墨,以书自娱。是故常常自采乐石,命吏干磨砻,然后擘窠大书,由家童镌刻之。综观鲁公存世书迹,十有八九出于斯时。颜真卿于书遂始见矜练,力求文质并重以臻适宜(这是跟他的文学观相同的)。
所以朱长文《续书断》有称鲁公大历年间书法千变万化,各具风韵,“观《中兴颂》则宏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
《麻姑山仙坛记》,书于大历六年(771),宋时所见凡大、中、小三本。小字本,前人已断为伪迹;大字本,即临川旧碑断其一角者,王澍《虚舟题跋》认为“盖已退笔,因势而用之,转益劲健,进乎自然,此其所以神也。”中字本,即留元刚忠义堂刻本,文与大字本略同,字则介乎大、小本之间。《虚舟题跋》称:“颜鲁公书,大者无过《中兴颂》,小者无过《麻姑坛》,然大小虽殊,精神结构,无毫发异。熟玩久之,知《中兴》非大,《麻姑》非小,则于颜书思过半矣。”
(《麻姑山仙坛记》局部)
《大唐中兴颂》,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六月,后《麻姑山仙坛记》两个月。是颜真卿为老友铭石恭书颂国中兴之文,方正平稳,大书深刻,用笔也浏漓顿挫,雄厚端严。郝经《陵川集》说:“书至于颜鲁公,鲁公之书又至于《中兴颂》,故为书家规矩准绳之大匠。”
(《大唐中兴颂》局部)
此外尚有《李玄靖碑》《宋璟碑》等,值得揣摩,不再一一上图。
大历年间,颜真卿楷书出神入化,包罗篆隶,一变古法,行草书亦真、行间,放拘并遣,篆笔隶格,提挈顿挫,沉雄奇古,诚如苏东坡所谓“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其间《送刘太冲序》《裴将军诗》,堪称典型。
《送刘太冲序》,作于大历七年(772)。刘太冲,萧颖士子弟刘太真之兄,颜真卿平原首举义旗之时,曾邀请他共拒胡羯,立下汗马功劳。此序书法历来为论书者所重视,认为腴润秀劲,是颜书之冠。《竹云题跋》称:“颜书多遒古,钗脚、屋漏之趣,时时流露于行墨之间,此叙独秀润有姿态,为颜书最宜人之作”。如图:
(《送刘太冲序》局部)
《裴将军诗》或疑非颜所书,但观《忠义堂帖》所收该书,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属,王澍认为有胜于《争座位帖》,在《虚舟题跋》中称: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如图:
(《裴将军诗》局部)
大历十四年,代宗去世,德宗继位,颜真卿执掌吏部,兼任礼仪使,阶高二品,权势并重,且为皇帝远房亲戚,思荣殊于常人。颜真卿于当年改敦化坊祖宅为颜氏祠堂,又为父立庙,并撰书神道碑铭颂扬之。此即后世所称道的《颜氏家庙碑》。如图:
( 《颜家庙碑》局部)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称其:“今隶中有玉箸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其书家至宝。”王澍《虚舟题跋》也说:“评者议鲁公书,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以太方严为鲁公病,岂知宁朴无华,宁拙无巧,故是篆籀正法。此《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
但朱关田先生却认为:“此碑鲁公最晚所书,年事高迈,精力殚竭,且称述祖德,意绪肃敬,二乖并遣,终难奇绝。”这个观点也有道理。
后人论颜真卿书法,大抵以《颜氏家庙碑》为其极限。其后之书,由盛入衰,已不见有佳品。
下面还有“颜书的影响”一节,我们放在下一篇再说。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11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受教!
颜体的精神已渗透中国书法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