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厌学抑郁孩子需要引导而非放任 哈佛研究给中国父母敲响警钟

前两天,表姐特意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说是因为外甥女佳佳最近情绪低落,想向我这个学心理学的取取经。刚进门,就听见表姐长吁短叹

前两天,表姐特意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说是因为外甥女佳佳最近情绪低落,想向我这个学心理学的取取经。刚进门,就听见表姐长吁短叹的声音。

一个优等生的抑郁困境

"你可算来了,"表姐拉着我的手说,"佳佳最近被诊断出抑郁症,我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现在家里什么事都让她做主:吃不吃早饭、几点起床、要不要去上学..."

佳佳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抑郁了,还因此休学在家?

表姐继续倾诉:"我生怕刺激到她,万一真出点事,做父母的肯定后悔一辈子啊!我全心全意地尊重她、接纳她,没想到她居然说我冷漠。我天天小心翼翼,最后还这样说我!"说着说着,表姐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甚至带着几分委屈。

"过度尊重"等于冷漠?

其实,表姐家的情况在抑郁症孩子家庭中并不少见。父母常常陷入两难:管得太严怕刺激孩子,完全放任又被说冷漠。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表明:父母若将重大选择完全交给抑郁的孩子,等同于让他们在风暴中独自掌舵。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指出,18岁前孩子的决策能力尚未成熟,抑郁状态更会削弱他们的判断力。

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处于学习做决定的阶段。当抑郁情绪如风暴般席卷而来时,如果父母把所有选择权都交给孩子,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被独自遗弃在风暴中的无助。

如何正确陪伴抑郁的孩子

重建生活秩序感

表姐说佳佳在家时昼夜颠倒,不是看小说就是追剧。这种混乱的作息会加重抑郁孩子的无助感。父母不必强迫孩子立即恢复正常作息,但可以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

"早餐在桌上,我等你十分钟。" "晚饭后我打算散步,要不要一起下楼?"

这种不带攻击性的持续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控制。

情绪与行为的分离智慧

我们需要学会"心理分离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不一定要妥协其消极行为。如果混淆二者,父母就会陷入两难:

要么因不认可行为而否定情绪; 要么因心疼情绪而全盘接受行为。

当孩子出现消极行为时,我们应该先关注行为背后的情绪,帮助孩子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他所有的情绪,这能极大减轻孤独感和对抗情绪。

提供有限选择

抑郁会耗尽心理能量,让抑郁的孩子做决定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完全放任的"尊重"只会强化孩子的失控感和自我否定。

我们可以给出具体而有限的选择: "今天我们先整理书桌还是先喝杯酸奶?" "下午散步五分钟还是只听一首歌?"

这种引导性的微选择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陪伴抑郁期的孩子,既不是一味顺从也不是全面接管,而是用平静的坚持告诉她:我理解你的痛苦,所以不会让你独自面对。

如果您也在陪伴抑郁或情绪困扰的孩子,欢迎与我交流育儿经验。记住,专业心理帮助同样重要,必要时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