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根据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功消灭了南方潜在敌人,兵精粮足之际北伐,和东晋、南宋等很多失败的北伐不同的是,这次北伐成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明朝。大家很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史上只有朱元璋能够从南向北的统一全国?统一路线是否是他的独创?
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后,就决定北伐,这次北伐事关重大,当时朱元璋虽然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强敌,但是并没有统一广大的北方地区,而这里是历代王朝正统所在,没有北方,只有半壁江山,很难谈得上正统。
如果我们回顾下历史上的北伐,惊人地发现,此前所有的北伐,竟然都失败了。
孙权北伐(226年),失败
祖逖北伐(320年),失败
褚裒北伐(349年),失败
殷浩北伐(353年),失败
桓温北伐(354年、356年、369年) ,失败
谢万北伐(359年),失败
谢玄北伐(384年),失败
宋武帝刘裕北伐(400年、416年),失败
宋文帝北伐(430年、450年、452年),失败
梁武帝萧衍北伐(505年),失败
吴明彻北伐(573年、577年),失败
南宋张浚北伐(1136年),失败
岳飞北伐(1140年),失败
端平北伐(1234年),失败
可以说,如果说南征的成功性远远大于北伐,那么北伐此前根本一个成功的也没有。
是战略不对吗?也不是,刘裕、岳飞都是顶级的军事家。
是北方实力太强大吗?也不是,东晋北伐的时候,北方是混战的十六国时期,连个统一北方的政权也没有。
那么,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么多北伐都失败了,朱元璋还敢北伐?他有信心能成功吗?
朱元璋相比他们来说,有几个优势。
1、朱元璋拥有经济基础
此前的南方人口太少,经济太过于薄弱,而南宋完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帮了朱元璋的忙,此前,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实力都无法和北方相比,但是经过百年元朝,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所以朱元璋北伐的经济基础是具备的。
2、朱元璋统治的南方没有内乱
此前,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占有江西、湖北、湖南地区。消灭了张士诚,占有江苏、浙江等地区。消灭方国珍、陈友定等,占有浙江、福建等地区,可以说,整个南方,除了巴蜀的明玉珍政权和云南的梁王政权外,没有丝毫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
南方的内乱大多发生在荆州和南京之间,南方政权立都多半选择南京,但是长江在接近南京一段的时候,江面豁然开朗,南京无险可守,荆州之兵可顺流而下,随时兵临城下。所以历代荆州和南京的矛盾,就是南方政权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刘裕还是岳飞,长江段上都有各自的敌人,刘裕占据长江下游的建康,长江中游的桓玄是他的敌人。岳飞占据长江中游的鄂州,长江下游的张俊等人跟他也不是一条心。
至少朱元璋时代,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都处在他的控制下,没有相互掣肘的情况,所以朱元璋统治的南方比较团结。
3、朱元璋时代刚刚建国,还没有安逸享乐的气息
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在北伐的时候都已经建国数十年了,经济发达的这些国家,即便偏安一隅,也享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舒适感,打仗要死人的,他们宁可守着半壁江山,也不愿意去打仗,所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甚至刘裕北伐,也是因为寒门的他,需要军功,等到建康一乱,他还是回国争夺王位了,并没有多大的决心。
也就是说,之前的北伐之所以都失败,因为这些北伐,大都不是北伐,而是打着北伐的幌子,进行的政治活动,用以巩固政权和各集团的利益。
可是朱元璋的时候,军队还都处在善战状态,且还没有安逸享乐起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朱元璋时代,既有着经济基础,兵精粮足。又有着稳定的政治基础,以他为主要核心。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安逸享乐的气息,铆着一股劲要北伐,在气势上显然已经赢了。
但是,有了好的士气,还需要好的作战谋略和规划。朱元璋亲自制定了北伐的计划,和李善长、刘基等谋士反复商议,最终制订了作战计划。
在讨论的时候,很多将领,尤其是猛将常遇春,主张长驱直入,攻打大都(北京),这个计策之后也有人用过,就是太平天国的北伐,说出这支奇兵,就算不能攻克大都,也能狠狠地震慑元军。
朱元璋否决了这个提议,他想的不是震慑元军,而是灭亡元朝。
朱元璋说:“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
这个计策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北伐从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可能要持久到半年或者一年,由许多战役组成。
那么,具体的北伐策略是什么呢?
朱元璋说:“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具体来说,就是战争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攻克潼关,取得天下的中枢。这个第一步还需要分成三步骤,就是先攻取山东,再攻取河南,最后攻克潼关,有了潼关,就能遏制住关陇的敌人。因为当时元朝虽然在中原混战已久,统治十分混乱,但是广大的西北都坚若磐石,西北的察合台汗国实力强大,西夏王国演变来的甘肃行省也是元朝重兵把守,还有陕西行省,更是兵多将广。所以朱元璋第一步只是守住潼关,但不招惹潼关以西,大西北的敌人。
也就说,此时不要去招惹山西和陕西的敌人,尤其是山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很容易陷进去,北宋之所以攻打幽云十六州失败,就是因为先去灭亡北汉,虽然攻克了太原,却已经人困马乏,没有战斗力了。
第二步,直取大都。在攻克潼关后,第二步就是出其不意,攻克大都,大都是元朝统治中心所在,攻克大都,就能宣告元朝的灭亡。
第三步,攻克云中九原。在攻克大都之后,挥师北上,攻克云中、九原,取得大同等军事重镇,和今天内蒙古部分地区,然后南下,攻占山西和陕西地区。
这一点也很重要,李宗仁在评价日本人的时候就说,日本人没有好的战略家,如果他们攻克内蒙古后,居高临下,南下,攻占山西和陕西地区,从西往东打,而不是反过来,从东往西打,陷在华东出不来,很可能日本人就成功了。(见《李宗仁回忆录》)
也就是说,大同等地区至关重要,从古自今统一天下的,不管是北魏灭掉胡夏,还是多铎灭亡李自成,都是居高临下,从北往南攻占山西和陕西地区的。
制定了这样的北伐策略,派多少人北伐,引发了争议。
朱元璋的军队至今已经有了50多万人,其实在鄱阳湖之战的时候,朱元璋还只有20万军队,当时的陈友谅有60万军队之多,后来不断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收发了降军,军队人数越来越多。
很多人觉得军队越多越好,不如派50万人,从西面八方北伐,最好把俘虏的人派上,让他们做炮灰。
朱元璋否则了这个提议,他觉得,兵在精不在多。最终他决定只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的嫡系部队,也就是25万人北伐,其余的部队,尤其是招降而来的,大多留在南方驻守。
有人有疑问了,有兵不用是为何呢?一来,徐达和常遇春的部队一直跟着朱元璋,忠诚度可以,战斗力更是强。二来,让招降的士兵前去,就会像前秦苻坚一样,出现叛变军队,大败而归。
北伐的主要执行者——徐达
就这样,25万精兵出发,前去北伐。
当时的朱元璋还只有吴国的半壁江山
1367年农历十月,虽然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但还是开始了北伐。
幸运的是,消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占有了张士诚的江苏地区,尤其是徐州,这座军事重镇在朱元璋手中,这就有了很大的北伐基础,以徐州作为基础,北伐大军出发山东,徐达在徐州作出了兵分两路的部署,攻克了元朝在山东的重镇益都。随后攻克了济宁和济南,山东被攻克,俘虏了士兵3.2万多人。
攻克山东之后,按照朱元璋的部署,不是长驱直入大都,而是绕一个大圈子,去打河南。朱元璋的部署是,河南是大都所在的河北的腹部,如果河南没有平定,贸然去打河北,会腹背受敌,所以一定要先攻克河南。
徐达率领大军立刻进攻河南,同时,南路大军也由邓愈出马,攻克了南阳。北部继续是徐达率领,主要进攻的是宋朝古都开封。开封被攻克后,没有什么难度,主要的决战爆发于进攻洛阳时。
听说山东丢失,元朝也很慌乱,元顺帝觉得元朝还有实力,所以命令脱目帖木儿带领五万蒙古骑兵,在洛水北岸塔尔湾设置防线。阻击的军队也是从蒙古草原征调而来的土生土长的蒙古铁骑。要知道当时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也只有12万人,这里就有五万了。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后北伐的便是明朝了。
但是此时的蒙古铁骑也退化了,而且因为元朝在淮西养马的策略,让此时的明朝也有了骑兵,由常遇春率领,虽然人数不多,战斗力也强悍。
不过这一场战役还是以步兵为主的,徐达率领的五万步兵到达了洛水北岸,明军开始渡河。在渡船上架上床弩大炮,百舟齐发直冲对岸,蒙古骑兵当然得让出安全距离。于是明军步骑在战船掩护下登陆占领了滩头阵地,这一步初步成功。
明军开始陆续登陆,元朝准备趁着明军登陆的时候半渡而击,如果成功,就相当于一场淝水之战了。
关键时刻,要有猛将,常遇春率领敢死队冲出来,左冲右突,给明军争取了渡河时间,后来明军全部渡河,徐达不愧是名将,知道阵型是军队的灵魂,立刻规整了阵型,明军规整好,向元军发动进攻,最终战胜了元军。
至此,河南陆续被平定,而宋都开封的平定,也暗示着正统的回归。
而潼关也已经按照既定目标也占领,此时,北伐的第一步骤已经完成。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大都的屏风山东被撤掉了、羽翼河南被剪掉了,门户潼关也被占领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攻克大都了。
既然占领了潼关,为何不一鼓作气攻克长安呢?因为潼关以西仍然有大量元军,并且在名将王保保统帅之下。又有李思齐、张良弼等也都是百战之将,所以扼守潼关,先不正面对决是最重要的。
第二步骤是攻克大都,明军在扼守潼关的时候,开始长驱直入,北伐大都。
朱元璋对北伐大都也是很重视的,亲自来到了开封,坐镇指挥大军。顺便考察下开封这座都城怎么样,准备迁都开封,后来发现开封在宋金战乱中受到黄河摧残已经破烂不堪,就放弃了此想法。
从1367年十月到1368年正月,攻克山东用了三个月。
从1368年正月到1368年六月,攻克河南用了五个月。
也就是说,北伐到目前为止,还是稳扎稳打的,没有冒进。
因此,1368年七月,徐达在山东临清,正式誓师,北伐大都,接连攻下沧州和直沽(今天津),七月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七月二十八日攻克北京通州,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大都的东方和南方都已经被攻克,元顺帝没办法,只好逃到北方的大草原去了,八月初二就攻克了大都,用了一个月。
也就是说,第一步用了八个月,但是第二步仅仅只用了一个月,进展之快,别说徐达没想到,恐怕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
但是第三步骤也是很困难的。攻克大都之后,徐达挥师向西,攻打山西,此时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成为元朝实际掌兵者。丞相纳哈出带领二十余万军队守辽东。而云南还有十余万元军。而且元朝退出中原,来到塞北之后,丢失了桎梏,战斗力反而又提升了。
只用了一年时间,明朝就扩大了一倍
徐达兵分两路,出奇兵,他率兵夜袭,大败元军,王保保西逃,徐达攻克太原,和攻取大同的常遇春会师,最终平定山西。
攻克山西用了五个月,到了第二年三月,明军经过休整,才进入陕西,最终攻克陕西和甘肃。
这就是明朝北伐灭元的统一之战。此后朱元璋居然还进行了十三次北伐,虽然没有灭亡北元,但是重创了北元的元气,成果最大的就是蓝玉捕鱼儿海之战。
总结北伐,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之所以能完成成功的北伐,关键在于一点:
攻克潼关之后,没有立即攻打陕西关中,如果陷在大西北之内,兵力损耗,就难以北伐成功了。
那么,朱元璋这次成功的北伐,既是他的原创,同时也参考了历史的北伐,明末清初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
明太祖以江南而奄有中原,为千古创见之事。此实不然,从来建事功者,得失虽殊,成亏或异,而其能发愤以有为则一也。
东南起兵纵横天下的,明太祖是第一个吗?很明显不是。
顾祖禹接着说:
刘裕翦除桓玄,收复荆楚,北平广固,西定梁、益,乃经营河洛,规取关中。以拓跋之强,滨河镇戍,亦敛息而避其锋,使不急成篡事,则保据河山,未可知也。谓非能以东南有为者乎?
也就是说,顾祖禹指出,朱元璋的北伐战略很像十六国后期东晋刘裕的北伐路线。
不信我们来看看。
刘裕在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北伐南燕,使山东回到东晋的版图,确保了淮泗水道的安全。
也就是说,当时十六国乱世,鲜卑慕容家族在山东建立了一个叫做“南燕”的国家。
刘裕北伐,第一个占领的就是山东。
朱元璋北伐,也是这样的策略,先从山东开始。
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趁后秦国主姚兴死后诸子内讧的有利时机北伐后秦,后秦是当时占据关中和河南的一个羌族人建立的国家。
东晋军队兵分五路,开始了气壮山河的北伐历程。
名将王镇恶和“万里长城”檀道济率领一路北伐军,渡过淝水,进攻许昌。当年三国时代的孙权不止一次扼住淝水北上,一次次给曹魏帝国造成心悸,如今东晋要恢复当年的雄光。
沈林子率领第二路,渡过太行山南麓的石门,进攻大梁。若能成功,从汴河就可直趋洛阳城。
朱超石和沈田子分别率领三四路,从长江上的襄阳城北上荆州,进攻武关。这正是当年汉高祖刘邦灭秦的路线,从武关北上,就可直捣黄龙攻克长安。
刘裕亲自率领第五路押后,在消灭山东一带的鲜卑南燕后,直接率领精锐部队从巨野渡过黄河,来到中原一带。
五路大军,从三个方向进攻中原,以迅雷之势横扫千军如卷席,前几路大军纷纷高捷,王镇恶和沈林子会师成皋关。随后北魏赶来支援,刘裕利用“却月阵”大败北魏军队。
最终几路大军会师,攻克潼关。一举收复了关中和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刘裕北伐,第二个占领的是河南。
朱元璋北伐,也是这样的策略,第二个占领河南。
刘裕击败了魏军后,水陆并进,来到了潼关,和王镇恶的晋军会师一同攻打潼关。攻占潼关之后,王镇恶提出绕道而走的建议,晋军躲藏在小船里,顺着渭河漂流而上,直接来到了长安附近,占领长安。在攻入长安王宫后,面对着金银珠宝,刘裕不为所动。刘裕北伐使得东晋帝国的辉煌达到顶点,辛弃疾有词叹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代晋之外,大宋帝国的疆域北抵山东,西到关中,几乎统一了天下。
但是刘裕攻下长安后,急于安定自己的后方,便离开长安,返回建康,最终代晋称帝,成为南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但这却使得长安空虚,诸将又内讧,最终被匈奴族赫连勃勃所灭,功败垂成。
至此,朱元璋和刘裕的策略发生了改变,刘裕攻克潼关之后,立马进入关中,攻克了长安,攻克长安代表了两晋时代的最高荣誉,不过他忙着回来称帝,最终也只是成为半壁江山的宋武帝,至今很多人也不知道他。
但是朱元璋没有立刻进攻关中和大西北,而是挥师北上,攻克河北,随后攻占山西,才去进攻陕甘。
用时三年,基本奠定了明朝的基本版图
可以说,刘裕的失败和他没有攻克河北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在那种情况下,北魏占据河北,是否能够攻克也是难题。
正因为朱元璋继承了刘裕的策略,又高于刘裕,才能一统中国,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