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预言,100年来的科学界不知道该有多无聊。
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的引力波的概念,就像一枚被抛出来的绣球,一个世纪科学家都想把它抢到手,以证明“绣球”真的存在。
到2015年,有美国的3位物理学家将“绣球”抢到了手,他们也由此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奖。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包括他们在内的很多科学家,依然对引力波的是否存在持怀疑态度。倒不是寻找的方向错了,而是它从概念到真的出现在面前,未来将极具颠覆性。
时空扭曲下的引力波30年前,科学界通过其他方式,已经间接获得了引力波存在的证据,两颗像太阳那般大质量的天体在绕旋运动时,会产生引力辐射。
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在一块厚重的铁板上,碌碡或者是压路机轰隆隆的碾压而过,整块铁板会产生强烈的震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就好比是引力波。
有人为了更好的理解,经常用石头投进湖水里溅起涟漪来比喻。这个更形象,但容易让人误以为引力波很容易产生。
实际上按照爱因斯坦曾经的预言,引力波是不会轻易产生的。将宇宙看成是一个整体结构,所有的天体在其中按照引力的大小运行。
大的天体之所以会对小的天体形成吸引作用,地球之所以会绕着太阳旋转,是因为大对小产生了引力。按照爱因斯坦的推测,引力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大质量天体的存在,让周围的时空出现了扭曲和塌陷。
好比一张大的海绵垫子,在上面放一块10公斤重的球,它让垫子周边的区域都发生了塌陷。如果再在垫子上放1公斤重的球,小球因为垫子的扭曲会自动滚向大球。
现在,你把这张海绵垫子扩展到宇宙一样大,上面有无数颗这样的大小球存在,彼此间产生的引力,就像是各自的重量对垫子本身施加的扭曲力量。
好了,你在这张垫子上丢一颗玻璃球,甚至是丢一颗芝麻,垫子本身肯定不会有任何变化,因为这两种物体太轻,不足以对整体结构造成影响。
也正因为这一点,从相对的角度去看,宇宙时空显得很“硬”。有科学家不用海绵垫子,而是用弹簧或者是弹簧床垫来形容。
弹簧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将其压动,而整个时空结构所构成的弹簧它很硬,坚硬到需要超大的能量,才能将其压动一点点。
也正因为如此,引力波也不是任何一个天体都能制造出来的。科学家们苦苦找寻了一个世纪,才在近年来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
其中一次能探测到,恰恰是赶上了两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合并。一个黑洞的质量比太阳大29倍,另一个黑洞的质量比太阳大36倍,两个合并成一个更大质量的黑洞,碰撞过程中产生了强大的能量。
怎么来探测它的存在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导致引力波产生的能量很大,那么探测或者是捕捉到它的能量应该不是件难事。可实际的情况是,从现有的探测来看,人类仪器捕捉到的能量波动很小,甚至不是极度精确的仪器都捕捉不到。
导致这种情况的第一个因素是,源头在宇宙的更深处,由于到我们所在的位置遥远,当那些能量传到地球时,都已经减弱到可忽略不计了。
另一个因素则是,引力波自身的能量确实很大,但这些能量作用到实际的物质却相当微弱。正因为如此,科学家才认为宇宙时空很坚硬,能量要无穷大,才能使其产生某种反应。
为了捕捉到它的能量信号,相关的监测设备分布在极其广大的范围。
汉福德位于华盛顿州,列温斯顿位于路易斯安那,两者间的距离超过了3000公里,科学家在两地之间设置了探测器。
(位于列温斯顿的探测机构所在地)
两地间的仪器以L形排列,一台设备的测量臂长度超过4公里,其垂直排列,两端还有反射镜面。在工作过程中,激光在测量反射臂上能来回反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某种变化,就能证明引力波存在。
理论上确实是如此,但两地的设备在1999年就基本建成了,到2002年运行后,科学家什么都没有监测到。
此后10年的时间,两地的仪器在持续运行,可还是什么都没有监测到。直到2015年,科学家升级了相关的设备后,机器运行的第三天,便监测到了13亿光年外的某种变化。
当初设置两套仪器,就是为了对数据进行彼此验证的,这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和出错。此次的观测,两地间的监测时差只有7毫秒,表明探测到的情况是属实的。彼时,距离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的概念,正好一个世纪过去了。
3个月后,探测仪器再次监测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这次产生的原因和此前一样,也是黑洞合并中相互绕旋而导致的。
此刻虽然已监测到了两次,但科学家们还是相对谨慎,又经过了一系列的数据比对,到2016年2月,才正式对外公布了相关结果。
整个探测团队,拥有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我国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也是这一探测团队的组成人员。
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09年加入其中工作。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提高分析速度和效率。此外,国内的研究人员,还参与了引力波暴和数据分析软件等其他工作。
有了前两次的监测,到2017年,科学家又监测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这次发出的引力波,是两颗中子星在合并过程中产生的。
就为了监测和捕捉,世界各地动用了70个地面站点的设备,其中还有我国架设在南极昆仑站的巡天望远镜。
我国位于南极的巡天望远镜,它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中子星在合并过程中,抛射出的物质质量,相当于3000颗地球的质量。这一巨大的能量,使其的抛射速度比光速还要快0.3倍。
是的你没看错,在宇宙时空中,确实会有超光速的现象存在。这也就意味着,时空扭曲后的时间改变也可能是存在的。
相比此前探测到的黑洞合并,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更具有跨越性。因为黑洞本身就能扭曲时空,它是没有物质的。
中子星则是实实在在的天体,作为有物质的星体,对于科学界下一步深入了解引力波本身乃至宇宙将有很大帮助。
引力波能帮助科学家发现什么2017年的探测,利用引力波可直接测量到源头到地球的距离,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信号,还能给出相应的速度。
利用这两点,科学家就能测定和校准宇宙的膨胀速度。这样一来,宇宙的起始地和终点,人类就能逐步清晰的掌控了。
从信源来看,探测既“看到”了引力波,也“听到”了它的存在,这些不同的接收体验,能给科学家大量的信息。未来,多领域的合作以及各地的协作探测,将会成为天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形态。
毕竟在科学家看来,以往探测宇宙主要借助电磁波,这种形式最多只能“听到”,而很多宇宙物质是无法看到的。
引力波的现身,未来利用这种时空涟漪,可以逐步探测更多的天体。从黑洞到暗物质等等,大量天体在科学家面前将无处遁形。
就比如宇宙中的金、铂等超铁元素,起源地就是来自中子星合并。此前这一过程并没有被探测到过,而探测到则意味着,对于大量超铁元素的起源,人类掌握了一手的证据。
虽然监测到的信号,给了科学家大量有用的信息,不过还有大量未解之谜没有答案。比如说这两颗中子星合并后会形成什么,目前科学家就不知道。
它可能会形成一个大质量的中子星,也可能会变成一个黑洞。不管它在未来变成什么,合并后的质量相当于2.74个太阳的质量。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监测到了5次引力波的信号,而这仅仅是一个起点。
我国在引力波探寻上的发现华中科技大学的引力波研究场所,位于地底的一个山洞,整个洞长度超过了500米,由于内部封闭没有外界的干扰,更不存在任何电磁波,所以这样的场所才非常适合精密物理测量研究。
此外,山洞内的温度也是恒定的,可以控制在0.2度的浮动范围内,像引力波这种来自宇宙深处的极其微弱的信号,才需要这样的精密测量场所。
除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场所外,我国的天眼即球面射电望远镜,也在探测引力波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内多家研究单位,利用天眼在2023年7月,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虽然都是引力波,但空间的变化,也会让探测时使用的设备不能相互代替。在宇宙中,不同的天文事件会产生不同频率的引力波。
像频率在10到1000赫兹的引力波,它是由两个黑洞或者是中子星合并产生的。此前,美国架设的设备,我国和欧洲的一些引力波探测装置,主要都是用于这一频率波段的引力波监测的。
而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要监测更远处或者是更低频率的引力波,就需要使用全新的设备。天眼可以探测宇宙深处的脉冲星,再利用脉冲星组成的列阵,才能探测频率波段更低的引力波。
目前,除了我国的脉冲星测时列阵外,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南非、印度也有相关的探测设备。天眼在2023年探测到关键性证据前,其他的探测设备都还没有取得过确切的结果。
所以对引力波的探测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国内外的科学家们,还在为此继续努力。
结语在法国去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扭曲的激光,制造出了类似于引力波的时空涟漪。在科学家看来,引力波在生成传递的过程中,其发送的信号不会失去能量。
如果能利用这种特性的话,未来人类或许能研究出引力波通信系统。科研人员模拟了不同功率激光产生的引力波以及其形状,发现与宇宙中自然生成的引力波,其频率以及波的模式更加复杂。
看来,围绕引力波催生的研究,不光有引力波本身,还能延伸到其他领域。下一步,科研人员准备打造的一个探测系统,以便对激光生成的引力波涟漪做进一步的研究。
人类的探索欲在这一刻,似乎跟那些波纹涟漪融合在一起了。
参考资料:
《爱因斯坦又对了:科学家发现引力波,人类终于听到“宇宙的声音”!》 扬子晚报 2016年2月13日《引力波:全新维度探索宇宙的声音》 人民网 2017年10月4日《“捕获”引力波 爱因斯坦百年预言获证》 新京报 2016年2月13日《揭秘天琴一号:为何要在太空中探测引力波?》 央视网 2019年12月20日《中国天眼是怎么探测到引力波的》 北京日报 2023年7月12日
海绵垫子….这是平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