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佛教三宝之一的独觉圣者辟支佛,会降生在瓦屋山区域并以这里为道场?其实这一点并不意外,诸多历史文献与诗文遗迹早已留下清晰佐证。明代张三丰在瓦屋山创立“屋山派”时,曾作《游瓦屋山》一诗,诗中“辟支岩有千秋雪,弥勒洞无半点尘”,就是指瓦屋山上与辟支佛、弥勒佛相关的遗迹。

瓦屋山(来自网络)
清嘉庆《洪雅县志》有着明确记载:“西汉甘露元年,辟支佛降生于三台地兰家营。肉齿宝身,七岁不言,卓锡瓦屋山”。这不仅点明了辟支佛的降生之地就在瓦屋山周边,更记录了他持杖前往瓦屋山修行的经历。宋代范成大在《吴船录峨眉山行记》中,也有类似关于辟支佛与瓦屋山渊源的记述,其笔下“瓦屋山……山有辟支佛迹”的记载,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历史关联。据眉山学者王仿生老先生回忆,瓦屋山上曾矗立着一尊万斤重的辟支佛铜像,该铜像造型庄严,工艺精湛,是瓦屋山佛文化的重要象征,遗憾的是在1958年被毁;此外,他还提及瓦屋山深处曾有“辟支洞”,洞内留存有古代佛教摩崖造像与经文刻石,虽历经岁月侵蚀,部分造像轮廓仍清晰可辨,这些遗迹都成为辟支佛在瓦屋山活动的实物见证。

佛教摩崖造像(来自网络)
与瓦屋山同属一脉的大邑雾中山,更被视作中国佛教重要发源地,这一说法进一步印证了“佛源昆仑区域”的合理性。明代杨廷和在《开化寺碑记》中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前曾预言:“我灭去七百年,尔往震旦雾中大光明山”,文中所指的“大光明山”便是雾中山,它与道教起源地鹤鸣山紧紧相邻,形成了佛道文化早期交融的独特区域。杨廷和更明确指出,雾中山“山脉发源于昆仑,为古佛弥陀道化之所”,且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创建的开化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比洛阳白马寺(建于永平十一年)稍晚,但却是西南地区佛教传播的重要起点。据史料记载,开化寺建成后,高僧云集,香火鼎盛,成为“蜀身毒道”上佛教文化传播的核心驿站,其宗教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巴蜀地区。

大邑雾中山(来自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杨廷和笔下的“昆仑”并非传统认知中的西北昆仑,而是指向辟支佛道场所在的瓦屋山这片“古昆仑墟”区域。这一认知在西南地方文化脉络中有着深厚根基,更在民间神话故事中得到呼应——明代《封神演义》作为承载中国民间佛道融合观念的经典文本,便将道教核心道场玉虚宫设定于昆仑山之巅麒麟崖上,其主人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金仙,如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等,后来皆演化成为佛教核心菩萨。其中,文殊广法天尊原型为佛教文殊菩萨,普贤真人为普贤菩萨,慈航道人则与观音菩萨的形象渊源深厚。在四川,至今流传观音故里在遂宁大英,燃灯道人道场灵鹫山在雅安芦山灵鹫山。这种“道转佛”的人物设定,并非文学虚构,而是根植于民间对“昆仑为宗教本源”的集体认知。更有地方传说提及,释迦牟尼在修行初期曾西行至瓦屋山区域,拜老子为师研习道法,这种佛道早期交流的传说,与《封神演义》中昆仑道场孕育佛道关键人物的叙事逻辑高度契合,虽无明确正史记载,却从文化交融的角度印证了瓦屋山作为“古昆仑墟”在早期宗教发展中的枢纽地位——它不仅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节点,更可能是佛道思想碰撞融合的发源地之一。

灵鹫山云海(何斌 /摄)
雾中山地处“蜀身毒道”要冲,作为早期佛教东传的关键枢纽,商旅与僧侣沿此道往来,不仅带来了商品贸易,更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落地。而瓦屋山作为雾中山的山脉源头,其辟支佛遗迹与雾中山的佛教寺庙群相互呼应、彼此印证,形成了从“佛源预言”到“道场实践”,再到民间神话叙事的完整文化链条,让“佛源昆仑区域”的说法更具史料与文化心理层面的双重依据。

峨眉山普贤菩萨(来自网络)
张三丰《游瓦屋山》中“大岗山岭压蛾岷,顶上重开眼界新”的诗句,也从方位上印证了创作地确为瓦屋山——唯有立于瓦屋山顶,方能远眺并写出峨眉、岷山被其山势覆盖之景,此句也暗含了瓦屋山在巴蜀群山中的独特地位。而“辟支岩有千秋雪”中的“辟支岩”,据清代《四川通志》记载,位于瓦屋山鸳鸯池附近,因岩上刻有“辟支佛圣地”五字而得名,岩石周围曾建有小型佛阁,供信徒瞻仰祭拜。“辟支”二字更是直接关联佛教核心人物“辟支佛”,作为不依他人教导、独自觉悟的圣者,辟支佛地位极高,其与瓦屋山的深厚渊源,让瓦屋山成为名副其实的辟支佛道场,也使这里成为佛教“独觉乘”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瓦屋山(来自网络)
加之瓦屋山地处西南丝路要道,为早期佛教文化在此地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考古发现来看,瓦屋山周边区域曾出土过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残片与梵文经卷抄本,这些文物的年代与开化寺创建时间相近,进一步证明了早期佛教在该区域的传播轨迹。而《封神演义》中昆仑玉虚宫弟子向佛教人物的演化,更将这种“昆仑与佛”的关联从历史记载延伸至民间文化记忆——当文殊、普贤等佛教菩萨的“前身”被设定为昆仑道教弟子时,实则暗含了民众对“佛教文化源头与昆仑区域存在深层联系”的认同。种种历史记载、诗文佐证、考古发现、民间神话与实物遗迹(虽铜像已毁,但文献与地名、摩崖造像留存)共同表明,张三丰诗句中的辟支岩不仅是瓦屋山与辟支佛关联的实物印记,更成为“佛源瓦屋山所在昆仑区域”的重要文化佐证。

文殊菩萨(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排版| 德之佑文化
图片| 翔子史前推理师
文字| 翔子史前推理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