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孔子血统是高贵的,还是卑微的?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这是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中的一段话,此番言语,引发人们对儒学价值的讨论,李零的“还原孔子”之为,自然也受到不少网友的非议,网上甚至出现了关于“李零为何被北大开除”的“虚拟”讨论。

李教授的用词有点犀利,文风有点狂悖,似乎在他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对圣人的不恭。但细品之下,并非全无道理。

“丧家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到郑国去,跟学生们走散了,他一个人独自徘徊外城东门。有个当地人对子贡说:“东门口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是腰部以下不到大禹的三寸,憔悴颓废得像失去主人的狗。”

后来子贡找到孔子,并将那人说的话转告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用圣人的特征来形容我,未必准确。但说我像失去主人的狗,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啊!”

这段话说明孔子很豁达,并不介意别人的评价。孔子因为权臣“三桓”的排挤,不得已于55岁那一年(公元前497年)离开鲁国,到中原诸国传道,可是没人买账,因此“累累若丧家之狗”。

这一事件就发生在他们离开卫国,前往郑国都城新郑的城门外,这一年孔子与弟子在卫国、宋国等已度过了三个年头,没有人愿意接受他的大道。

三年来壮志未酬反遭嘲讽的遭遇,他似乎并没放在心上,或许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许是出于对弟子们的安抚,面对郑国人的不解和描述,他居然“欣欣然”笑道:说我像古圣先贤,那是不敢当的,要说像个无家可归的,倒是恰如其分。

孔子对鲁国很失望,对“兄弟国”卫国很失望,对“祖国”宋国很失望,又徒兴“乘桴浮海”、“以居九夷”之叹,当他终老于鲁国的前夕,他很感伤:“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司马迁说此时的孔子“因以涕下”——一向乐观的孔子,眼见大道之不行,却无能为力,认命了却于心不甘,老夫子哭了。

也许是司马迁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才借孔子之言倾诉的吧?

孔子此番感慨后,“後七日卒”。

李零说:在孔子的身上,他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所以他也万分感慨:怀抱理想却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何尝不是丧家之狗呢?

他写孔子和《论语》,既不歌颂孔子,也无意于贬损孔子,只是力争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凡人,而不是那个脱离生活的汉代“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去圣方得真孔子”。

这样做,有何不可呢?

但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很多批判的文章既无文理,更无道理,不是纠正他的观点,而是揪住他的某些字词训释或者某些概念不放,在个别文字的解读上,盘桓纠结。

比如有的学者以司马迁描写“丧家狗”那段文字中的“其颊似尧”的“颊”为例,展开论述,批判李零的无知无德,认为李零将“颊”训释为“额头”,连汉字都不认得,何以谈思想?

但李零的《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引述的应为“其颡似尧”,“颡”字正是额头、脑门。读者可以自行对照,而我收藏的电子版《史记》也是“其颡似尧”。

李零说孔子“出身卑贱”,有的学者以《史记·孔子世家》为例说:“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後,灭于宋……’”证明孔子的“血统”之正。

但司马迁接着说“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孔子也纠正子贡的“圣人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正因为出身低贱,所以会那么多技艺(粗活)。贵族子弟哪里会干这么多技艺呢?不会的。”

为何到了李零这里,就不能说孔子“出身卑贱”呢?

孔子说自己卑贱是有根据的,其父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九女,小妾生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与庶民之女颜徵于尼山“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岁,其父亡故。

此后孔子母子被大房逐出孔家,孟皮随孔子一同生活。孔子自称卑贱,正是对母亲婚姻形式的肯定。他母亲一直没告诉他生父情况,直到母亲去世后才打听到生父叔梁纥及其墓葬的消息,并将父母合葬。

所以,当人一定确立神圣观念,认定孔子“血统高贵”是“圣人”的时候,即便孔子自己说卑贱,也不是圣人,后人也是不能答应的。

因为人们宁愿相信汉代谶纬神学,认为孔子是圣人,就得有圣人的异相,就得是贵族血统,而且还“七漏”:双眼露白、鼻孔外翻、双耳廓外露、牙齿外凸,头顶凹陷(圩顶,孔丘之名的根据)。‌

如果孔子真的“圩顶”,用现代医学解释,那就是胎儿期缺钙导致颅骨闭合不全造成的。

所以,李零的《丧家狗》其实就是还原孔子真相,将孔子还原为“满怀理想却屡遭失败的孤独者”,“丧家狗”是相对于权势的“看家狗”——封建礼法制度的守护者而言的。

相对于被神圣化的孔子,我更相信这是神圣喧嚣中开启的一道还原真身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