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你大概理解错了“有生于无”,因为无不能“生”有

《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于是,我们从文字表述中得出结论:眼下的万“有”,都是从“无”中而来。其实,这个“

《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于是,我们从文字表述中得出结论:眼下的万“有”,都是从“无”中而来。

其实,这个“结论”是错的!

为什么说“有”从“无”中来的认知是错的?

因为我们误读了“生”。“生”并非谁在先,就生出了后来者”,“生”还有呈现、出现、发生的意思,比如“生气”、“生病”、“生火”。因此,“有生于无”,并非说“无”能生“有”,而是说通过这一个,能“呈现”出那一个。

还因为“生”的对象不同,比如列子说“伊尹生空桑(今山东菏泽)”;司马迁说“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邑”;邵雍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根本都不用去想,就可以断定:那不是说空桑“生”了尹伊,陬邑“生”了孔子,寅“生”了人。

换句话说,地点“空桑”、“邹邑”,以及时间“寅”,都不是“生”人的主体,只能是“人生人”。

但是,为什么我们读到“有生于无”即“无生有”时,却认为是“无”生出了“有”呢?何况,“有”“无”两者是“相生”,即“相互呈现”的呢?

认为“无”生了“有”,就在“有”之外,认定了一个先有的“无”,于是万物万有,就从那个“无”而来。况且大道就是“无”的,道生万物,似乎顺理成章,然而,这是老子愿意吗?

“有生于无”的原意是说“有无”两者是相互呈现的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两者合二为一,谁也离不开谁,分离了,则谈不上“利”和“用”。天下之物,没有一个事物可以逃出这一判断,它适用于一切被人们设定的“对立面”。

老子说“有无之相生”。此两者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不存在孰先孰后的关系问题。

至于大道是“无”的,则只说对了一半,大道既是“无”的,同时也是“有”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而已。说它是“有”,因为万物是“有”的,因此作为万物之母的大道必定也是“有”的。所以,将“道”认定为“无”,只说对了一半。

且,如果“天下之物”乃“无”所生,为何又说“天下之物生于有”?岂不矛盾?

我们为何会认为“有”之外还有一个“无”

将“无”“有”分为主次关系的是魏晋玄学家。为了调和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关系,汉代的经学家们将“有无”两者分离开来,魏晋玄学家因为对“有无”之说,各持己见,故又分为“贵无派”、“崇有派”和“独化派”。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意在强调现象这个“有”,依赖本体这个“无”而存在。

经学家们做出的学术努力,就是通过“崇本举末(注意:不是‘崇本息末’)”,来为正名定分的“名教”建立理论依据。‌

朱熹则认为,西来浮屠的寂灭之说,加上中华文士的附会之说,成了后期玄学的主流,这也为南北朝佛教的盛行,奠定了社会认同的基础。

所以,把“有无”分为先后和主次关系的,始作俑者是魏晋玄学家们。

严遵、苏辙等人的解读可资借鉴

严遵用数百言阐释,概言之:道混沌大同,“故谓之一”。

苏辙的解释比较清晰:“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吕慧卿的解释与苏辙大体一致。

憨山德清更直接:“道本无名,强名之一。故曰道生一。”

“以易解老”的困惑

魏晋玄学除了玄学化道家之道外,也有重大的学术贡献,比如“王弼扫象”,开辟易学的“义理学”派,又比如用老庄思想解读《周易》,赋予易学以鲜活的哲学思想等等。

但自古及今,很多人反其道而用之。用《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来解读“道生一……三生万物”。

然而,易道所生皆是“两两对出”,而老子的“道一二三万”所表达的是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化过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根本不涉及混沌之气、阴阳二气,以及和合之气,两者之说,形式上似乎类似,但道理上经不起琢磨,对不上号。

感叹“老庄二書解注者甚多,竟無一人說得他本義出”,并自诩对于《道德经》都“理會得,只是不做”,“只是不欲得”的朱熹,也只有埋怨的分了。

当以易解老,走不通的时候,就批评道:“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卻說‘二生三’,便是不理會得”,“不合說一箇生一箇”。

他认为老子不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该说“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那样才合乎“易道”。

但是“易传”出自战国中后期,本文不讨论谁受到了谁的影响,但总不能让前人按照后人的想法来修改吧?

所以,“以易解老”解不通的时候,就埋怨老子,几乎是易学研究者“先入为主”的“通识”。

社科院研究员、“现代玄奘”徐梵澄认为:有无之论,相诤而不可解者二千年了,思想之纠结,二千年了。

所谓“道生一”说:“道”,一而已,非另有某物曰“一”者自道而生也。盖就数而言。

就是说,“道”相对于万物而言,“它是一”,并非有一个叫“一”的东西由“道”而生。这是从“数”的起始而言的,“一”就是那个独立不改的“道”。

而那个独立不改的“道”,既是“无”的,也是“有”的,不能说谁“生”出了谁,只能说“这个”通过“那一个”的比较而存在。



评论列表

自在
自在 3
2025-09-16 08:16
无极生太极,道生一;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一生二;阴阳相互交感变化产生天、地、人,或者具象些意会做能量、信息、物质,二生三。天地人生万物。
Wei
Wei 2
2025-09-20 21:12
无为有用,有为无需。例:空空旷旷天园地方为无,造居房屋为有,空空洞洞房屋为无,无为而需,需者为用,住人房间为有为利,正所谓无为而有为也。
2268
2268 1
2025-09-17 07:47
“有心”与“有心”之间,永远都存在隔阂而不能相融。唯有“无心”,可接纳“有心”,可制服“有心”。 “有心”只有遇到“无心”,才能被其容纳,才愿意归顺于他,故而可以驾驭万千“有心”的,只能是“无心”。“无”生“有”,“有”生万物,万物统归摄于“无”。

命运 回复 10-18 03:35
人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解读

2268 回复 命运 10-18 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