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别人家娃乖乖吃饭?不是你厨艺差,是少了这个"吃饭仪式感"

看着朋友圈里那些乖乖坐在餐椅里、自己拿着小勺子认真吃饭的"别人家的孩子",再回头看看自家这个要追着喂、哄着吃的小祖宗,你

看着朋友圈里那些乖乖坐在餐椅里、自己拿着小勺子认真吃饭的"别人家的孩子",再回头看看自家这个要追着喂、哄着吃的小祖宗,你是不是也曾怀疑过自己的厨艺?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先放下这份自我怀疑。说句大实话,问题很可能不出在你的烹饪技术上,而是缺少了那个让吃饭变得神圣而有趣的"仪式感"。

还记得我带着儿子去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开饭时,朋友的女儿自己爬上餐椅,系好围兜,安安静静地吃完了整碗饭。而我儿子呢?吃一口就跑,满屋子追着喂。那一刻的对比,让我既羡慕又困惑。直到朋友分享了她的秘诀:"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让吃饭变得有'仪式感'"。

这让我想起法国童话《小王子》里的一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对孩子而言,吃饭的仪式感,就是让"吃饭"这件事从被动的喂养,变成主动参与的快乐时光。

那么,如何营造这种神奇的"吃饭仪式感"呢?其实一点也不复杂。首先,从准备阶段就要让孩子参与进来。我家现在有个固定环节:开饭前五分钟,我会对儿子说:"小厨师,请帮妈妈摆筷子吧!"这个简单的任务让他觉得吃饭是他自己的事,而不是大人在强迫他。看着他把筷子一根根摆在餐垫上,那认真的模样,和之前满屋乱跑的孩子判若两人。

固定的餐椅位置也很重要。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在自己专属的座位上会吃得更专注?我给孩子选了他最喜欢的蓝色餐椅,每次都固定在餐桌的同一个位置。这个小小的专属领域,就像他的私人餐厅,让他明白:坐在这里,就是要专心吃饭的。

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哪怕会弄得满桌都是,这个"仪式"也值得坚持。还记得第一次把勺子交到儿子手里时,他兴奋地挥舞着,米饭洒了一地。但我没有急着接手,而是鼓励他:"宝宝自己会吃饭了,真棒!"现在的他,已经能稳稳地自己吃完一顿饭。这个过程中,他收获的不仅是饱腹,更是"我能行"的成就感。

或许你会说,这些方法听起来都很简单。确实如此,但正是这些简单而持续的仪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吃饭是件快乐事"的种子。就像我们成年人,在特别的节日里会格外期待丰盛的晚餐一样,孩子也需要这样的期待感和仪式感。

现在,当我看着儿子认真地把餐垫铺好,自己系上围兜,然后骄傲地宣布"我要开动啦"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让孩子爱上吃饭,需要的不是五星级大厨的手艺,而是一份用心营造的仪式感。这份仪式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让吃饭变成一场亲子间的美好互动。

从今晚开始,不妨试着给你的餐桌增添一点仪式感。也许只是让孩子帮忙摆碗筷,也许是在开饭前唱一首简单的儿歌,也许是为他准备一个专属的餐垫。相信我,当吃饭变成孩子期待的美好时光时,你也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头疼的"吃饭困难户",正在慢慢变成享受美食的"小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