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道光陵寝的秘密:耗费五亿巨资打造,表面推崇节俭,实则低调奢华

道光皇帝的慕陵位于清西陵的西南处,是距离易县县城最远的陵寝。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加之名声也不太好,选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

道光皇帝的慕陵位于清西陵的西南处,是距离易县县城最远的陵寝。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加之名声也不太好,选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并不多。要么去游览雍正皇帝的泰陵,清西陵首陵,又是鼎盛时期修建,规模宏大,看点较多;要么游览光绪皇帝的崇陵,唯一开放地宫的西陵陵寝,能够一睹地下的秘密。相比之下,道光慕陵就有些尴尬,卖点远不如另外两座陵寝那么多,从门票就可以看出来,泰陵、崇陵都45元,慕陵只要10块钱,象征性收点。道光皇帝要是穿越成当代游客,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只参观慕陵,比较符合他抠门的个性。

如果没有开私家车,从泰陵、崇陵到慕陵就得坐观光车。司机非常热情好客,从言谈中,我得知他是住在附近的满族人,祖上从事守陵工作,遥想当年,朝廷给他们发工资、发粮食,全年的任务就是给葬在西陵的墓主人们祭祀,堪比事业单位的待遇。现在大清亡了,没有了往日的地位、收入,随着西陵旅游开放,就当起了观光车司机,继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实这些陵寝附近的村落,很多都是因为守陵人的到来逐渐形成的。

在雍正泰陵、嘉庆昌陵,第一个主要建筑是圣德神功碑楼,第二个是石像生,而慕陵通通没有。顾名思义,圣德神功碑楼是歌功颂德用的,镌刻、表彰已故帝王的政绩,康熙景陵的圣德神功碑就有两块,雍正说父皇在位六十一年,可以吹的实在太多了,一块根本不够用啊!必须两块才写的下。皇帝生前,这个建筑是不会修的,往往由后继之君完成,碑又高又大又重,洋洋洒洒几千字,还得精雕细琢,建造所需的时间、经济成本着实不小。咸丰皇帝怎么不给道光也建一座呢?好好夸夸宣宗成皇帝三十年的丰功伟绩呀!原来,道光皇帝临终前有交代,不允许咸丰皇帝修造。

在遗嘱中,他写道:“谨按各陆五孔桥南,均有圣德神功碑,清汉二通覆以碑楼,制度恢宏,规模壮丽。在我列祖列宗之功德,自应若是尊崇。昭兹来许在朕则曷敢上拟鸿规,妄称显号,而亦实无称述之处,徒增后人之讥评,朕不取也。万年后,著于明楼碑上,镌刻大清某某皇帝清汉之文,碑阴即可镌刻陵名。嗣皇帝即欲撰作碑文,用申追慕,即可镌于宫门外之碑上,断不可于五孔桥南,别行建造。石柱四根,亦不准树立,碑文亦不可以圣神功德字样,率行加称。若当时君臣不能仰体朕怀,不遵朕谕,是陷朕于不德,一世之忧勤惕励,尽成虚矣。盖谓之孝乎?盖大不孝也。”

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尊崇祖先,不敢比肩先帝;二是没什么突出业绩可写。最后告诫咸丰皇帝要听话,不要给他修圣德神功碑楼,否则就是不肖子孙。咸丰皇帝当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他说:“(道光皇帝)乃圣怀谦抑,遗训谆谆,不得建立丰碑,颂扬功德。泣读慈谕,曷敢有违。伏念我皇考功德之盛,天下臣民共闻共见。”说道光皇帝功德很大,这是全国人民都亲眼见证过的,他不允许立圣德神功碑,是因为谦虚、高风亮节。

怎么看待这件事呢?真实原因就是道光所说的“无称述之处”,当时清朝什么情况,没有人比皇帝自己更清楚了,中衰之势已显,吏治腐败、财务危机、民生艰困,换谁来都不好使,与其立碑让后人耻笑,还不如有点自知之明。有说法称是乾隆定过规矩,但凡失去大清国一寸领土,死后都不能立圣德神功碑,道光割让了香港岛,所以失去了资格。但这个规矩的来源是“据传”,找不到具体出处,而且道光皇帝把陵寝建在西陵本身,就说明他不是个完全遵守祖制的人,只要不符合个人或朝廷的利益,他就敢于打破。县官不如现管,最高权力掌握在手里,已故帝王提出的要求,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早在登基之初,道光皇帝就高度关注山陵之事,着手考虑陵址问题。按照乾隆皇帝制定的规则,嘉庆皇帝葬在西陵,道光皇帝应葬在东陵。可道光偏偏就不想按照爷爷的要求执行,准备搞个“南陵”,即在北京城南郊的王佐村营建陵寝。考察完毕后,群臣们坚决反对,认为应该遵守高宗皇帝的旨意,而且王佐村风水不如东陵,还要把当地的村庄、坟墓迁走,过于劳民伤财。道光无奈之下只好准奏,他看中王佐村,主要是因为原配夫人孝穆皇后葬在那里,早在嘉庆初年,夫人英年早逝并葬于王佐,道光上台后想着就地扩建,少惊动亡妻。然而,面对现实压力,初登大宝的他也不得不妥协。

几年后,道光在东陵宝华峪的陵寝顺利竣工,孝穆皇后也成功迁葬,本以为不会再有变化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地宫渗水了五六尺,皇后棺椁也被水浸泡了两尺,道光龙颜大怒,将经办此事的重臣戴均元、英和治罪,并将陵寝全部拆毁。正常来说,排水遇到问题,完善排水设施不就行了,何必全盘否定呢?之前裕陵、昌陵不也遇到过类似问题,答案很快揭晓。

道光皇帝派出几队人马,走遍了京畿、直隶的山山水水,四处寻觅风水宝地,最后相中了龙泉峪,也就是如今慕陵的所在地。为什么是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呢?道光曾有诗云:“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侍于吾。人情可叹流虚伪,天命难谌懔典谟。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你们不要埋怨朕劳民伤财,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是上天要把龙泉峪赐给朕,在这里建造陵寝,属于顺应天命。相当于假借老天爷的名义压制不同声音,天哪里会发表意见?只有皇帝会。

龙泉峪风水好,距离嘉庆皇帝、孝淑睿皇后的昌陵近,这才是最现实的原因。道光公然违背祖制,把陵寝建在西陵,主要还是想陪伴在父母身边。用他自己的话说:“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可惜两百多万两白银打了水漂,这么多施工人员重复劳动,就为了满足他个人的私欲。祖制遵守与否,完全取决于政治需要。

参观慕陵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它的确比雍正泰陵更小更简约,裁撤了方城、明楼、石像生,神道路没有连接至大红门;隆恩殿改为面阔3间,不施彩绘;皇帝地宫正常是九券四门,乾隆、嘉庆的地宫还刻有经文,道光改为四券二门,不再雕刻经文,顶部也改为蓑衣顶。为了吸取之前的教训,设龙须沟两条排水。仅从外观看,的确是节俭了许多,符合道光皇帝的个性。咸丰在慕陵碑文中写道:“皇考宣宗成皇帝御极之初,首戒声色货利垂训谆谆。临莅日久,圣衷弥笃,骄奢永戒,而心虞或放。勤俭时操,犹力恐未坚。迨辛卯岁重卜龙泉吉壤。一切规模,悉从俭约”。

但是,当游人进入隆恩殿,看到金丝楠木,看到天花板上988条栩栩如生的正龙,就明白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经过多年砍伐,金丝楠木已相当稀缺,建造昌陵时,由于楠木数量不够,不得不把北京城楼上的给拆下来,最后还是无法满足需求。慕陵隆恩殿竟有这么多楠木,当年获得木料必然是费了很多精力、银两,表面上看起来朴素,实则是外简内奢,银子花的一点都不少。慕陵工程款总计240多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5亿多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后期安保、维护、祭祀的费用。道光年间,多少百姓忍饥挨饿,挣扎在生死线上,最高统治者一边打着俭约的旗号,一边挥金如土,为自己营建身后的豪宅。

道光三十年,老皇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后安葬于慕陵,陪伴他的是三位英年早逝的皇后。其他清代帝陵都有陵寝门,还有高大的方城、明楼,慕陵都没有,选择用一座石牌坊代替了陵寝门,然后可以看见石五供和宝顶,寒酸了不少。正常陵寝的名字是由后继之君确定,并刻在明楼的牌匾上。到咸丰这里尴尬了,道光的陵寝压根没有明楼,陵名写在哪里呢?随后他灵机一动,干脆刻在石牌坊上。

慕陵为什么叫慕陵?来源于道光皇帝生前的暗示。有次谒陵,他把一道亲笔写下的朱谕给四阿哥、六阿哥看:“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随后将其存放于隆恩殿东暖阁。道光驾崩后,咸丰再次阅读,恍然大悟,这是父皇在默定陵名,三个“慕”还不明显吗?遂将该陵寝命名为“慕陵”,体现道光皇帝的孝心。嘉庆昌陵、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均在慕陵东北方向。

当道光皇帝的棺椁安放于地宫宝床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爆发,逐渐蔓延至江南各省,咸丰皇帝焦头烂额、忧心忡忡,在一封又一封的败报中消沉,借酒色麻痹自己。三十年前道光接手的是个烂摊子,三十年后传给儿子的,是个更烂的摊子。他走完了六十九年的人生,寿终正寝,住进了苦心营建的皇陵,却把大难题留给了后人。这时间点把握的恰到好处,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