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特别是在古代,农业是最重要的产业,农民朋友都是依靠土地里种的粮食来吃饭。
由于过去的科技比较落后,并不像现在这样有各种各样的灌溉设备和种植设备,大部分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所以大家最期盼的就是风调雨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庄稼的生长,有一个好的收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衍生出了不少的农村俗语,“正月十五晴,三春少雨淋”就是其中之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三春指的又是什么?
“正月十五晴,三春少雨淋”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说如果正月十五的这一天天气比较晴朗,那么三春下的雨都比较少,多数是晴天。
这里的三春其实指的就是春天,过去的人把春天的三个月称为三春,分别是孟春、仲春和季春,所代表的是正月、二月和三月。
立春以后,天气逐渐转暖,大地开始复苏,万物也都开始生长,农民朋友也开始准备春耕。正所谓春雨贵如油,春天适当的降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大有好处,可以促进小麦返青,也有利于春耕。
如果春天的降雨量过少,容易导致干旱,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雨量过多也没有好处,可能会形成旱涝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正月十五晴,三春少雨淋”是古代人比较担心的事情,若正月十五一整天都是晴天,那么整个春季的降雨量都很少,意味着会干旱。干旱影响农作物返青生长,也会影响早春作物的播种,一旦误了农时,粮食很难丰收。
古代的人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粮食的种植,如果粮食减产,意味着这一年的收入会减少,甚至全家都会忍饥挨饿,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关注天气情况的时候都会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以前还有这么多关于天气的俗语。
不仅如此,“正月十五晴,三春少雨淋”这一类的俗语也没有科学依据,并不能单凭一天的天气状况来推测一整个季节的天气状况,即使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天晴,春季的降雨量也不一定会少。
2023年正月十五是一个大晴天,少数老年人比较担忧,但大部分的农村人并不在意,毕竟现在科技发达,即使干旱也可以人工灌溉,促进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