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回顾我国的发展历史可知,先秦道家思想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国民认知、形塑了个体行为,而且以其丰富的身体观影响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笔者认为,融合了先秦道家相关身体观的传统体育文化同样重视“道”和“体悟”,由此使得传统体育文化并未停留于表层的强身健体,而具有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不仅生产力不断提升,而且人类文明也不断进步。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得到了巨大突破,这一突破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呈现为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的空前辉煌,雅思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雅思贝尔斯看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诚如雅思贝尔斯所言,轴心时代的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轴心时代的中华文明同样是不容忽视、无法替代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被史家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其间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当时的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诸侯国之间的混战、百姓的流离失所使人痛心疾首的同时,激发了部分人的思考,进而促生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观,由此建构了轴心时代的中国一角的同时,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诸子百家思想中,以老子、孔子、墨子等为代表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在中国的千年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而且形塑了国人观念和行为。虽然在后期社会发展中,基于政治统治等考量,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所推崇,道家思想并未得到充分宣传,但道家在国民思想中的影响力仍是不容置疑的。
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会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通过对相关文化的梳理与研究,可以看出在百家诸子中,最具哲学的突破的是先秦道家。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同于儒家等对周朝部分思想的推崇,先秦道家进行了再思考与突破,并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等的关切。其中有关身体观的思考不仅影响了国民的身体认知而且在此基础上影响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身体始终被置于中国哲学家关注的中心,先秦时期的道家同样不例外。不同于儒家对身体的社会性的强调,道家更重视身体的自然性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种身体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并呈现在个体以身心一体、体悟、内外兼修等为主的传统体育习练形式中。
无论是“六艺”中的射箭,还是八段锦、太极拳,抑或武术等传统体育,虽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其本质对体悟、个体身心的修炼、个体发展等的强调实则趋同,由此可见先秦道家身体观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性的传承与发展中,融合了先秦道家身体观的传统体育在现代化社会,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具有文脉赓续的内涵,对建构中国特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身心一体,顺应自然先秦道家在形成之初便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无论是《老子》中“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还是《庄子·秋水》中“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均肯定了人的存在。
虽然“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即以人比之于万物宛如马毛比之于马,显得渺小,但这并不能否定人的存在。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庄子·山木》“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可知,在先秦道家看来,人与万物是一样的,终极目标均指向“天人合一”。
鉴于身体既是人的自我理解的起点,又是人与社会、自然沟通交往的存在支点甚至价值支点,“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先秦道家的身体观中,并表现为对顺应自然规律的强调。这种顺应不仅体现在身体对生死等自然规律的顺应,而且表现在对身体内部结构等的顺应。
在老子看来“万物将自化”,人作为万物之一同样有其自然规律。例如在面对生死等自然规律时,先秦道家认为应淡然看待,与其追求外物,不如追求完成生命的自然过程。这种追求并非自私自利的,而是呈现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主张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才能爱护世界和万物”。先秦道家对身体自然规律的思考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生死规律与生命尊重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对身体结构的把握及规律顺应等方面。
在《庄子·养生主》中有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庖丁之所以能娴熟地宰牛正是基于其对牛的身体结构的把握及规律的顺应。虽然这里说的是牛的身体结构,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通过庖丁解牛实则也表达了人对自身身体结构及规律顺应的强调。这种对身体结构及规律顺应的强调虽带有回归本原的思考,但并不意味着先秦道家不鼓励人“养身”。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身体和精神均保全便是顺应自然变化,当精神达到一定高度后又将与自然相辅相成。养身与精神提升是并行不悖的,二者均达到良好的状态方能更好地顺应自然、与自然互动。在先秦道家的思想中,“天人合一”贯穿始终,认为人与万物本质并无差别、终要走向“万物合一”。
与追求物质等外在相比,先秦道家更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身体观。这种顺应不仅体现在身体对生死等自然规律的顺应,而且表现在对身体内部结构等的顺应,体现了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对生命尊重的同时,表征了先秦道家对人与万物共生关系的强调。
三、道家思想,融合体育自先秦道家思想形成至今,已过去两千余年的时间,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的思想在中国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早已成为文化基因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文化结晶,也在生成与发展中对先秦道家思想进行了吸收与融合。
基于我国发展历史的悠久、土地的广袤、民族的多元等特征,我国的传统体育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数量繁多。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传统体育文化虽各具特色,但其核心思想具有相似性,即均包含“天人合一”的身体观。
这种“天人合一”既是受到先秦道家身体观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也是民众基于生存生活等需要而主动接受与建构的结果。在先秦道家看来,人作为万物之一应顺应自然而生活,以达到“天”“地”“人”“道”的合一。
在我国传统社会时期,有限的资源与生产力等使民众对自然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不局限于南方或北方地区,也不局限于农耕或游牧生活方式,而是呈现为普遍的依赖,并表征在基于自然环境等特征而促生的多样化的传统体育中。从北方民众所开展的骑马、射箭,到南方民众所开展的龙舟竞渡、舞狮等,无不包含着民众对“天人合一”的认同与对自然的主动顺应。
这种顺应不仅体现在传统体育发展中,而且体现在节序化的仪式展演与调适中。例如部分地区所举办的龙舟节,不仅是群体欢聚的活动,而且蕴含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和对自然的崇拜。
人对自然的崇拜实际上就表征了人与自然和谐顺应的关系,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而强调了宇宙世界的整体性,也就是“和内外、一天人”的理想精神境界。除了节序化的仪式展演,“天人合一”也体现在传统体育的季节性调适与自然仿生中。
《人文杂志》中提到:“形意拳之锻炼, 需要与四时相配, 要顺四季发展的规律, 即春发、夏放、秋收、冬藏”。
回顾我国的传统体育可以发现,一些模仿自然界动物的传统体育构成了我国独特的传统体育类型。这种仿生的传统体育的生成,包含着人对相关动物的模仿及其与自然契合度的认同,正是认为这种动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促生了相关活动,其中蕴含了“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回归自己的本性,进而形神得养、益寿延年”的思考。
例如华佗基于“虎、鹿、熊、猿、鸟”而设计的“五禽戏”,便包含“天人合一”的身体观。随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身体观在获得广泛认同的基础上与传统体育文化不断融合与强化,并表现在传统体育的节序化仪式展演、季节性调适与自然仿生中。
结语虽然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被广泛宣扬,但并不能以此否认道家的影响力,儒家创始人孔子便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在中国文化中儒道墨等文化虽存在不同,但彼此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笔者认为,先秦道家思想,不仅为我们理解中西文化差异,而且为我们探讨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人文杂志》
《体育科学》
《社会科学》
《思想与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