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出轨VS出轨,上流社会的阶级游戏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创作者都习惯歌颂伟大的忠贞的爱情,为什么要歌颂,原因在于这种情感形式可遇不可求,因为罕见,所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创作者都习惯歌颂伟大的忠贞的爱情,为什么要歌颂,原因在于这种情感形式可遇不可求,因为罕见,所以珍贵,因为珍贵,所以当这种情感模式发生在某一个群体身上之后,就可以起到镀金的效果。所以,古今中外,千百年来很多人都对于这样的情感模式很是推崇,因为伟大的爱情的背后自然而然有着伟大的人格作为支撑,反之,这种伟大会流俗不可信。

今天推荐电影《无辜》,本片旨在讲述爱情,只不过这种爱情的存在形式让人所不齿。无辜讲述的爱情发生在十八世纪时候,欧洲的所谓贵族生活圈内所流行的找情人的故事,公爵迎娶了美丽的爱妻,但是却依旧不满足,整日流连于风月场的公爵很快的有了自己的情人,妻子不堪寂寞也有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于是,两个人的四人生活开始成为了争吵的主流,很快,公爵发现自己喜当爹,而因为孩子的降生,公爵跟妻子之间有了直接的矛盾,然而公爵一方面想要维持自己的完整的婚姻,另一方面却对于孩子恨之入骨,最终,他选择了最卑劣的手段来结束这一切。

虽然《无辜》的核心旨在为观众们讲述男性的感情问题与阶级无关,但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讲述了情感生活的普适性以及无明显的阶级属性,那么为什么不在讲述讲述情感问题的独特性呢?

影片中的两个贵族阶级的夫妻,他们面对情感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以及,他们维系婚姻的时候,又有什么打算,这也可以作为本片讨论的重点。婚姻与情感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适性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阶级区隔的工具,资产阶级的情感和婚姻是什么样,资产阶级的情感和婚姻又是什么样。这种明显的区隔让这原本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婚姻有了一个既定的模式,有了既定模式之后,即便是人们想要让它丰富多彩也不可能了。

因此,当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婚姻与情感的模式的时候,首先会想到,这种模式固定吗?答案显而易见的是否定的,人们期待某种情感,人们赞同某种婚姻模式,更多的时候,依照的是情感或者婚姻带给参与者的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现实感染力。婚姻与情感并不会因为参与者的阶级问题而受限,相反,任何婚姻或者是情感本身所带来的感觉会超越一切。资产阶级有所感触的,无产阶级依旧有所感触,而人为的将这种差异区隔开来,本身意义并不大。

影片展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或者是婚姻已经有了这种区隔,在这种区隔之下,我们所看到的无外乎就是四个人各自面对各自的“伟大的爱情”所作出来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当然,孩子是最无辜的,因为无辜,因为无法决定自己的走向,最终,无辜的人被杀死,而那些本该死有余辜的人却活得好好的。即便是最后自杀,那也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世界崩塌了,而并不是因为愧疚。

而当观众们看到这种形式的情感的时候,应该去看到什么呢?自然是应该看到情感的构成。我们歌颂爱情是因为爱情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表达,但这种表达是没有固定形式的,并不是说上流社会的爱情是爱情,底层世界的爱情不是爱情,当然,它也不会被某一个阶层所垄断。

因为爱情本身就是非常抽象或者是独立的情感,之所以成就一段伟大的爱情考的也不是阶层,而是彼此相信的心,一旦这种心不存在了,那么再伟大的爱情也就不成立了。而一定意义上,婚姻有一种形式上的弥补。在婚姻当中,爱情所占的成为不是唯一,而是其中之一,当爱情不在了之后,两个人因为有婚姻的约束还可以有另一种存在形式。但这种存在形式可以是任何形式,唯独不会是出轨。因为出轨破坏的不仅仅是爱情,而且还会破坏婚姻中的约定俗成。

之所以在之前的社会关系中,婚姻占据了爱情的终点,主要原因在于婚姻带来的是一种夫妻相互间的守信,如果这种守信不存在了,那么婚姻的约束也就不存在了,而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没有了约束,那么影片中所营造出来的美好的幻想就成了泡影,并不存在爱情和出轨合二为一的婚姻,所以本片中的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观众们需要了解的是,在十八世纪,欧洲的上流社会以出轨为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这群人为所有讲述爱情并且做出来样本,本身就是对于爱情的不尊重,所以说,爱情不论出身,真正伟大的爱情是由伟大的人构成,如果人很猥琐,即便是上流贵族社会的生活也难成样本。让爱情回归爱情,让忠贞回归忠贞,这不应该是某个群体的垄断,而应该属于每一个人。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