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为了小金土豆,请出中国最神秘使鹿部?还有唯一一群驯鹿?

乐枫评国际 2024-01-06 19:51:08

哈尔滨为了迎接南方“小金土豆”,已经严重“伤害”了黑龙江本地人的感情!

“讨好型市格”哈市文旅局不断整出新花活儿——先后推出了冻梨摆盘、热气球、人造月亮……连豆腐脑都推出了甜的!

冻梨花式摆盘

紧接着,他们更是让传说中“最神秘的使鹿部落”牵着驯鹿走上了中央大街……连本地人都要惊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别问为什么叫“尔滨”,因为笑不出来了!)

哈尔滨旅游形象大使甲继海身着兽皮衣服,手牵驯鹿走在中央大街上

别说南方朋友没见过,就是东北土著也甚少看到这阵仗,据说上一次能把这些人请下山的还是乾隆皇帝!这是真的吗,这个神秘民族到底是什么来头?

网友热评

是鄂伦春族,还是鄂温克族?

很多北方朋友一定熟悉这一首民族小调:“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被哈尔滨“请下山”的驯鹿是鄂温克族的,但牵驯鹿的人的打扮却是鄂伦春族。这两个民族同住大兴安岭,同是游猎民族,有很多人一直将其混淆,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呢?

鄂伦春族

首先,轰动中央大街的“小鹿帽”实际上并非鄂温克族,而是鄂伦春族!当然了,他手中牵的驯鹿是租借于鄂温克族,但帽子装束却是来自鄂伦春族的民族服饰。而且,这个也不是“小鹿帽”,而是狍子帽!

看到这顶带鹿角的小帽子了吗?

就如同驯鹿对鄂温克族的重要性一样,对于鄂伦春族而言,傻狍子也是他们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过去,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而选择以狍子为头饰形象,一方面是因为狍子曾是祖先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另一方面是在狩猎中戴上这种帽子更容易吸引猎物,提高狩猎的效率。

狍子帽在鄂伦春族中被称为“密塔哈”,是传统的民族服饰之一。鄂伦春族的百姓通常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时穿戴这样的服饰,以示庄重和庆祝。

密塔哈是用整个狍子头颅经过精心鞣制而成,保留了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与狍子的头部一模一样。

上一次在全国人大会走红的狍子帽

不过,由于狍子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鄂伦春族已经停止捕猎狍子,密塔哈也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人家中是不允许出现密塔哈和其他兽皮制品的,现有的密塔哈也都需要在公安局进行备案。

由于鄂伦春族人数稀少,仅有不到一万人,有很多人甚至称:鄂伦春人都是住在深山老林里,上一次下山还是乾隆时期?

连夜上山?不存在!

这完全是错误的。鄂伦春人不仅乾隆时期出过山,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鄂伦春族马队官兵骁勇善战,仅用500人就痛击了入侵者。

其实之后也出来过!

与鄂温克族一样,在抗日时期,鄂伦春族也加入了东北抗联,帮助国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1年4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鄂伦春旗,是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鄂伦春族逐渐接受汉化。

1960年,鄂伦春自治旗通了火车,进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据当地人所言,他们甚至还是第一批使用抽水马桶的少数民族。

1996年,随着生态的恶化以及濒危动物的灭绝,中央关于大兴安岭的全面禁猎政令下达,一夜之间,所有鄂伦春人放下猎枪,告别了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森林,开启了新的生活。

驯鹿来自鄂温克族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这群人扎根于北部大兴安岭一带的苍茫广袤之地,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一支极为独特的群体。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依赖。他们使用桦树皮等天然材料,制作包括房屋在内的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鄂温克族的历史长河中,驯鹿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鄂温克族驯化了驯鹿之后,开启了在北方严寒而辽阔的土地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他们发展了以驯鹿为基础的牧业生活,驯鹿成为鄂温克族的重要伙伴,不仅能够提供肉食、皮毛,还可以用于交通和运输。

同时,一些鄂温克族群体选择了定居生活,建造“撮(cuō)罗子”等特有的居住建筑。

这个圆锥形建筑即为“撮罗子”,意为“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

驯鹿,这种属于偶蹄目-鹿科的动物,形态宏伟,身披厚密的粗毛,眼中闪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

驯鹿

驯鹿的身形庞大,头颈粗短,嘴较粗,看起来似乎是融汇了马头、鹿角、驴身和牛蹄的奇妙组合,在我国也被称为“四不像”。

驯鹿雌雄皆有角,雄鹿鹿角粗大,一眼看去极为神圣、壮观,而雌性的角相较雄性更为纤细,增添了一分柔美、灵动的意象。

每年,驯鹿都会进行壮丽的大迁徙,数百公里的征途中,雌鹿领导着队伍,雄鹿紧随其后,仿佛是一场自然的盛大巡游。它们以石蕊、问荆、蘑菇和木本植物的嫩枝叶为食,这也为保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伯利亚野生驯鹿大迁徙,每年移动可超过5000公里

在遥远的古代,驯鹿曾是北方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成为人类祖先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漫长的历史余晖下,驯鹿在人类心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圣洁与神秘的象征。这一情感的延续,如同驯鹿脚印穿越时光,留下深刻的痕迹。

极光下的驯鹿尽显生灵之神圣

在西方文化中,它拉着圣诞老人的雪橇,为孩子们送去欢乐与礼物。这一古老的传统源于北欧拉普兰人,他们驯养的是野生驯鹿,而这一习俗也被引入到了西方的圣诞文化中。

这种对驯鹿的敬仰和崇拜,也在鄂温克族的文化中有所体现。

鄂温克族猎民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将驯鹿视为“林海之舟”,因其善于穿越复杂地形,成为狩猎、生产和交通的得力助手。

鄂温克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就多以兽皮制成,通常采用鹿皮、狍皮、犴达罕(驼鹿)皮、羊皮。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

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承载着深厚的神秘仪式,包括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信奉萨满,也将驯鹿视为吉祥、幸福等任何美好的象征,在流传至今的鄂温克民族纹样中,能明显看到以鹿角为代表的图腾。

鄂温克部族中的驯鹿图腾

对于鄂温克猎民而言,驯鹿不仅仅是他们的信仰魂灵,更是如同孩子一样的家庭成员。他们对驯鹿细心呵护,为驯鹿取上好听的名字。每逢节日如同打扮女儿一样为驯鹿梳妆、披红挂彩,甚至还要挂上亮晶晶的铜锁。

鄂温克人还将驯鹿视为婚嫁的聘礼和嫁妆。在传统婚礼上,新郎在求婚时需要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而新娘也需要携带相等或更多的驯鹿。

婚礼时,新人还会牵着驯鹿在帐篷周围转几圈,象征着人丁兴旺和氏族驯鹿的健康状况。

骑着驯鹿的鄂温克族新娘

而每当有驯鹿不幸死去,鄂温克男女老少都会感到无比难过,甚至失声痛哭。这种痛苦的表达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长期相伴的驯鹿伙伴的一种哀悼。

在驯鹿文化的影响下,鄂温克族的歌舞也别具特色,他们喜欢唱歌,那豪放而悠扬的旋律,富有森林和草原的气息,展现了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和质朴的性格。

歌曲中的歌词多为即景生情、即兴填词,既是歌,也是诗,是对他们生活喜怒哀乐的真挚表达。抒情歌曲如小溪般流淌,而长篇的故事歌则像是一幅叙事画卷,展现着他们和驯鹿为伴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小使者:小鹿艺术团

舞蹈是鄂温克族文化中另一重要的元素。他们喜欢跳简单而生动的集体舞,通过妇女舞蹈展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

其中,“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等舞蹈都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鄂温克族不仅崇尚驯鹿,也同样喜爱天鹅,他们的“天鹅舞”更是独具传统,妇女们仿效天鹅的姿态,舞动身姿,将这些生灵崇拜融入了日常的舞蹈之中。

看到他们手鼓上的驯鹿了吗?

鄂温克族为什么如此神秘?

在这次哈尔滨冰雪节之前,这个民族似乎很少在公众视野中留下痕迹,鄂温克族究竟为何如此神秘?

其实,鄂温克族的3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边陲地带(俄罗斯也有分布5万人),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敖鲁古雅地区。

这一地理位置偏远、边疆的特质,使得鄂温克族的文化相对封闭,形成了一种隐秘的存在感。山川河流、广袤原野的辽阔,让鄂温克族的生活天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大兴安岭

鄂温克族与驯鹿共生的生活方式也是造就其神秘性的重要原因。想象一下,大家在城市中都与家人为伴,最多养个猫狗,而鄂温克人竟然驯养驯鹿,酷不酷?冷门不冷门?

驯鹿既是他们的伙伴,又是经济和文化的支柱,这样与驯鹿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为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异乎寻常,也加深了外界对他们神秘的印象。

不过,鄂温克族可不是一直久居山林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鄂温克族人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鄂温克族青年踊跃加入革命,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为国家解放付出了艰苦努力。1957年,统一了民族名称为“鄂温克”。

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第一个鄂温克族乡在额尔古纳市奇乾乡成立,猎民开始与现代生活接轨。

然而,长期的近亲繁殖使得驯鹿种群面临遗传衰退的威胁,同时,疾病和天敌的侵袭也让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如今,驯鹿被列为易危物种,这个曾经在鄂温克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生灵,可能正逐渐离我们而去。

2003年,为了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鄂温克猎民根据政策做出了重大的生活方式改变。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与唯一的驯鹿民族毅然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全面实施禁猎政策,选择进行生态移民,搬迁至根河市西郊。

新的家园为鄂温克族提供了更为舒适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为他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然而,这巨大的转变对于不少鄂温克人而言,不是立刻就能适应的。2022年8月20日,鄂温克使鹿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女酋长玛利亚·索逝世,她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回归森林。

玛利亚·索 享年101岁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正是以这位女酋长为原型,讲述了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数百年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生活。

如今,距离鄂温克人走出森林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一群鄂温克年轻人正以崭新的方式重返森林,传承驯鹿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这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以新一代人的眼光和理念,将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这片森林打造成为传统与现代共融的生态乐园,延续着鄂温克族作为驯鹿民族的独特历史。

鄂温克小伙与纪念碑的合照

0 阅读:1

乐枫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