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评点《水浒传》小说理论的社会背景,“叙事养题”的理论实践

侍儿评历史 2023-03-01 06:31:08
一、李贽小说理论的背景及李贽的文学观

李贽在小说《水济传》的评点中提出“叙事养题”理论,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小说及小说理论发展的结果,也是与李贽所处时代的商业繁荣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创作及小说评点繁荣,以及李贽本人的思想、文学观密不可分的。

1.李贽生活的社会背景

李赞生活在明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商业、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一大批商业和手工业城市繁荣发展。程朱理学的日趋僵化和明代中后期的商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外在的“天理”对整个社会失去了约束力。

为了挽救封建传统道德所面临的危机,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心学”,企图重建封建道德的权威。他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求理于吾心”等命题,试图把传统的道德规范从外在权威转而内化成人的自然情感,其最终目的仍然不外乎是“存天理,灭人欲”。

2.李贽小说理论的文化背景

中国小说的源头是多元共生的。古代神话传说、先秦诸子典籍中的寓言故事、中国的史传文学,都是中国小说的源头。神话开了叙事文学的先河,是小说的最早载体。神话传说与小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都是人们想象虚构的产物,只不过神话中的虚构因素是不自觉地,它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集体创作的产物,而成熟的小说,是作家有意识地、个性化创造的产物。同时,小说评点幵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形式。小说批评内容不都属于小说理论的范畴,有的只是批评者由小说内容而发的感慨,但也零星地涉及到了小说创作、小说欣赏等方面的理论。在小说评点方面,李赞是中国小说评点理论的奠基人。

3.李贽的文学观

李赞,原名李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生于一五二七年,卒于一六二年,是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李赞出生在福建泉州的一个航海世家,但在父辈时他的家境就已经幵始衰落。海洋文化的浸润,养成了他强烈的自我主体精神和叛逆意识,李贽从小喜欢独立思考,绝不迷信任何权威,不盲从任何学说,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中国十六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李贽把自我愉悦和情感宣泄看作文学的功能,体现了他对个体的重视。但是李赞并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忽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内在于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而文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主体自然感情的流露。

二、“叙事养题”说的内涵及外延

李贽在在这里提出的“叙事养题”说,是指在叙事中利用一定的手法使小说情节避免平铺直叙而尽量做到行文曲折有致,跌岩起伏,调动读者的期待的心理,引起阅读兴趣,增强作品的有趣性。从李贽《水济传》评点的整体看,“叙事养题”中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的手法主要是有效设置悬念。

1.“叙事养题”的“叙事”释义

“叙事,从构词法上看,它是一个动宾结构,也就是叙述和故事构成叙述行为与叙述对象的一个动词结构。(1).“事”的内涵:“事”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事,职也,从史。”这说明“事”与“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史官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记事是史官的职责所在,史官叙事,毫无疑问是历史叙事。(2).“叙”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对“叙”的解释为“次弟也,从又余声”,“叙”作为名词主要是秩序、次序的意思。而在“叙事养题”中,“叙”是对虚构的事件、故事进行叙述,属于文学叙事。

2.“叙事养题”的“养题”释义“

养题”这一理论术语是李赞从八股文的写作术语中借用来的。“养题”是明清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写八股文的一种技巧,指的是既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充分阐释题目,又要避免平铺直叙而尽量做到行文曲折有致。李贽这里的“养题”是指在叙事中利用一定的手法使小说情节避免平铺直叙而尽量做到行文曲折有致,跌岩起伏,以调动读者的期待心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作品的趣味性。

(1)“题”的释义:“养题”是借用八股文写作的一个理论术语。那么“题”的本意显然是八股文的“题”,即“题目”。“题目”是八股文的中心概念。(2).“养”的内涵《说文解字》中对“养”的解释为“养,供养也”,它是个形声字,从食,羊声。“养”有供养、奉养、抚育义,从“养题”出现的语境来说,它是指在小说中的利用一定的叙事方法,使情节产生曲折有致、引人入胜的效果。

3.“叙事”和“养题”的字义关系及其内涵

“叙事养题”由“叙事”和“养题”两部分构成。“叙事”和“养题”这两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叙事”是手段,而“养题”是目的。在李贽提出的“叙事养题”这一命题中,“叙事”是对故事的叙述,“养题”,是明清作八股文的一种技巧。从本意来说,“题”就是“题目”,即八股文中“破题”、“承题”之“题”。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链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再适时地揭开链底,即“解扣子”,使人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从而获得审美的满足。

三、与李贽“叙事养题”相关的后世小说评点理论

李贽的“叙事养题”抓住了悬念的本质,对悬念的认识极为透彻。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李贽第一个对小说悬念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明清小说评点家影响深远。后世的小说评点家如金圣叹、脂砚斋、哈斯宝等人的一些理论对于悬念也有精准的的见解,与李贽在《水济传》评点中的“叙事养题”具有共通之处。

金圣叹的“草蛇灰线”等理论

《水济传》本身是比较重视悬念的,金圣叹对此也极为注意。李贽的“叙事养题”较为详细地谈及悬念的手法以及给读者带来的心理效应。作为小说评点集大成者,金圣叹沿承了李赞对悬念的设计及悬念给读者带来的心理效应的认识。金圣叹还提出了另外一种“叙事养题”,设置悬念的方法,即“草蛇灰线”。这种类型的悬念的形成机制就是通过在文中反复出现某一个意象,来暗示出将有与之相关的某种事件发生,然而读者却又不清楚这种事件何时将会发生,将会怎样发生。

2.脂砚斋的“欲述”理论

提到《红楼梦》评点,不能不提脂现斋。脂砚斋在对《红楼梦》批语中,提出“预述”的写作手法。欲述也是制造悬念,增强小说情节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它贯穿小说始终,和小说情节的发展关系极其紧密。最具吸引力的是挂着窗帘的窗子。可以说,“预示”和“欲述”就是这样的窗子,预示是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欲述则是被告知是何物却不知是什么样。

3.哈斯宝的“突转”理论

蒙古族小说理论家哈斯宝对小说悬念有了新的发展。哈斯宝是蒙古人,生活于嘉庆、道光年间,因对黑暗的政治大为失望,转而寄情于文学。他将《红楼梦》摘译为蒙古文四十回,题为《新译红楼梦》,并写有序言、读法、总录和回评。哈斯宝对于情节的突转也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他在《新译红楼梦》十四回回评中说:“文章之妙不在于事先可料变化反复,而是在于事出突然且又合乎事理。这些认识是十分全面、正确的,深刻揭示了突转的特征,对由突转带来的悬念效果做了有力分析。

四、结语

“叙事养题”说是李贽针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设置而提出来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一理论的建构、解读,对于今天小说家的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白话小说起源于讲唱文学,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话本又来源于说话艺术,而说话则是一种商业性的行为。说话作为一种商业性质的活动,就决定了说话艺人必须考虑到消费群体、即听众或者说是观众的需求。在新时期,在中国文论失去话语权的今天,我们需要重视中国经验,一味学习西方经验是行不通的。中国传统小说中重视“讲故事”,而故事与悬念密不可分,像“叙事养题”所揭示悬念技巧是我们今天可借鉴的一个经验。

0 阅读:9

侍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